分享

创新审计模式和手段,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作用

 渐渐见见 2022-08-15 发布于四川

前言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较复杂,涉及面广,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会影响最终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加之审计标准也不断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难度。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中,应重视转变审计观念,创新审计模式和手段,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水平,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从而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1.大数据审计技术应用不足

相较于其他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其面对的审计对象相对更加特殊,且具有审计范畴广、时间跨度大、审计数据量大、数据来源多样、政策性较强等特点。如在审计过程中,要对地方党政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要从财政部、民政部、住建部、发改部等多单位调取数据干部任职时期内的相关数据。倘若是对国企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那么不仅需要调取该企业的数据,还要涵盖下属公司的相关数据。结合审计所需的数据类型来看,不仅有财务数据,还有业务数据,数据类型复杂多样,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审计模式,则审计效率将会大打折扣。但是就当前来看,在一些审计工作中,大数据审计技术的应用有限。

首先,能够收集的跨领域数据数量不足,收集效率较低,且部分数据出现整合难度高、缺少关键字段等问题,客观限制了大数据技术在经济责任审计领域内的应用。其次,经济责任审计前期调查时间普遍较短,不充分,使得大数据技术在审计信息收集和分析方面的工作效果欠佳,出现审计疑点核实与数据分析缺少足够的衔接。最后,审计工作人员未能够充分掌握异常点、分类、聚类等大数据挖掘技术,未能够充分掌握审计对象履职行权的相关模型方法,对审计相关模型的建构能力偏差,对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应用方面效果欠佳。

2.审计成果应用实效欠佳

审计成果应用是审计工作中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阶段,不仅影响审计作用的发挥,而且还反映审计工作的价值。从实际工作来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用实效欠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缺少足够完善的审计整改责任追求机制,在审计工作中部分被审计机关单位忽视审计问题,对相关的整改工作虚与委蛇,常出现表面整改、部分整改的现象,还有部分审计单位缺少审计整改长效落实机制,普遍忽视对整改工作的后续追踪,普遍有重审查,轻整改的趋势。其次,部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在反映审计问题时,常出现重问题轻评价的现象,缺乏对审计对象在任尽职与行使权力的综合评价,让相关机构很难在短时间内从报告内容中复杂的数据与细碎的问题中对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情况做出正确客观的判断,客观上限制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应用效果。最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人事部门、纪检部门、巡视部门间的联系不够密切,缺少部门间互相沟通的机制,使得审计工作无法多部门合力监督。同时,在离任审计工作中,还出现审计对象先离职,后审计或先提拔,后审计的情况,因为执行审计工作的时间相较滞后,从而限制了审计工作的监督效果。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控的有效对策

1.科学合理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因为领导干部之间负责的工作内容存在差异性,因此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关于审计对象的确定,一定要科学合理,即在分析工作内容之后精准界定审计内容。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活动前,为获取被审计人员日常工作的相关信息,需要对被审计人员直接负责的相关财务事项进行全面仔细核查,在实施审查过程中,作为审计人员,要精准分析和判定被审计人员需要承担的责任,即哪些是需要承担的直接责任,哪些是需要承担的间接责任。需要注意的是,为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对于被审计人员的主观意识,要明确界定。如以某单位为例,在重大采购项目中,某领导不顾他人意见和想法,盲目独断决策,强行按照自己的意愿执行采购,那么该项采购项目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发现存在违法违纪的情况,就需要将该领导作为重点的审查对象,并进一步展开更为严格的审查工作。倘若项目是集体决策通过,在后期实施过程中暴露问题,此时就需要对相关责任进行准确界定,针对此情况,作为审计部门,可在内部召开会议,通过会议集体商议决策责任归属问题,即直接责任者是谁,间接责任者是谁,倘若通过审计会议,仍无法处理这一问题,就需要将问题转交给更权威的机构,由其来执行更为权威和公正的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明确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是审计的重点,只有明确责任界定,厘清责任,才能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经济体检”优势,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真实客观披露问题,以便针对性追责和改进。

2.加快推动大数据审计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逐步成熟发展的大环境下,和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被审计单位,基本都已经搭建起符合自身履职情况的信息系统,因此,为保障经济责任审计与时俱进,应重视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动大数据审计技术的应用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库的搭建,从相关部门或领域针对性地采集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领导干部任职特点、责任清单、权利清单,并对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其次,需要完善现有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库与对象库,对关联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给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的制定提供相关信息支持。最后,要利用好各部门、各种类型的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与多维分析,来减少获得审计数据以及分析审计数据所花费的时间,根据审计对象决策的数据和财务数据、业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关联分析,以及不同渠道信息的互相印证分析,来发挥大数据技术在帮助审计员寻找疑点、分析信息、审查问题等方面的关键作用,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经济责任审计更深层次的发展。

3.注重审计结果的充分运用,强化监督力度

首先,考虑到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任务复杂繁重、工作时间受限的问题,审计人员须采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来对审计结果展开统筹分析,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如对在职的审计对象可以对其任职现状展开年度审计,对离职的审计对象可以展开离任审计,合理结合使用多种审计方式,对任职年限达到一定阶段的审计对象可以展开综合性审计,统一利用好所收集的审计材料以及年度审计结果。对部分需专项审计的工作,可以通过多次审计结果、共同审计、协同审计、各自产生审计报告等方式,让经济责任审计更加科学、高效,充分体现监督的作用,及早发现单位内违规违纪情况,并及时整改修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时。其次,审计报告可以最直接体现出审计工作的成果,所以在撰写审计报告阶段,需抓住关键问题,让报告内容清晰明了,直扣主题,把所发现的问题直接体现出来,不回避问题,更不能仅堆砌些杂乱的数据,保证监督部门能够通过报告内容简单明了地发现问题所在。内容直接明了的审计报告能够客观明了地反映问题所在,有效地提高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

结语

展开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弘扬单位的廉洁风气。所以,在审计工作结束之后,所在单位需合理应用审计结果让审计工作体现出应有的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