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狂必有祸,权倾天下也不例外!激起众怨害人害己,民心大于天!

 诗意世界 2022-08-15 发布于河南

俗话说:“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行走人世间,低调没有错”。自古之外皆是如此,晚清咸丰年间,咸丰皇帝极为信任的权臣肃顺本以为可以一手遮天,擅自改变科举考场规则,希望“包庇”自己门客顺利成为状元,结果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引起民愤,两人落得可悲下场。

肃顺想庇护的门客叫高心夔。其实,高心夔并非不学无术之人,也是才高八斗之士,科举考试金榜题名,考中进士绝对没问题。



然而,肃顺是咸丰皇帝眼前红得发紫的权臣,位高权重,他的性格就是狂妄,喜欢争强好胜,凡事都想高人一头。

肃顺觉得自己看中的“才子”就必须是状元,容不得半点差错。可是,参加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殿试的考生都是全国各地精英,个个都是人中龙凤,想确保高心夔高中榜首,确实有点难度。



肃顺觉得这没什么难的,因为他可以利用职权改变考场规则,给高心夔高中状元创造条件。高心夔写文章有一个特点——快!当别人试卷答到一半的时候,高心夔就做完了。

于是,狂傲的肃顺就给主持殿试的考官打招呼:“为了选出奇才,将考试时间缩减一多半!”考官刚开始很为难,因为殿试的考试时间都是有规定的。

然而,肃顺可不管那么多,他向主考官威逼利诱,主考官也是肃顺一手提拔的,最终只好屈服。当年,殿试考试进行到半程时,结束的铃声响起,正在苦思冥想的考生们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几个收卷人就急忙挨个强行收卷了。

结果可想而知,大部分考生要么没做完,要么答得差强人意!殿试突然改变规则不是小事,惹得京城满城风雨,大家议论纷纷!最后,很多人都知道是肃顺搞的鬼,目的就是让高心夔顺利中状元。



这件事不仅考生们义愤填膺,就连阅卷的考官们也是愤愤不平。一位叫孙如僅的考官非常正直,他将高心夔的试卷抽出来,在上面用毛笔点了一个大大的黑点,并呼吁其他考官也点墨以示抗议。

其实,不少考官也对肃顺的狂傲不满,只是敢怒不敢言,见有人出头,纷纷点墨,高心夔的试卷成了一团黑色。

肃顺知道后,心里极其愤怒,但也不敢强硬回击。因为,他心里清楚自己理亏,激起了众怒,事情闹大了,皇帝也保护不了他。毕竟,帝王也不能得罪全天下的读书人。

浙江考生钟骏声捡了一个便宜,成为了那一次科举考试(咸丰十年,1860年)的状元。钟骏声看榜的时候,别人送恭喜,他都感觉非常不好意思,红着脸连连谦虚回应。



钟骏声有自知之明,他出身商人家庭,底蕴和积累并不深厚,上天给了他一个聪明的头脑。20多岁的时候,钟骏声考中举人,之后屡考屡败,一度产生了弃考从商的想法。父亲希望他做一个被人伺候的人,而不是一个伺候别人的人。

警言之下,钟骏声再接再厉,没想到竟然高中状元!事实证明,钟骏声的状元名不副实,最高只做到了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

因为,他的学识不足以支撑他走多远,又不是治国大才。可以说,钟骏声是一个名不副实的状元。

钟骏声也成了浙江省的最后一个状元,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出自浙江省的状元高达20个,出自浙江的第一个状元是顺治十二年(1655年)夺魁的史大成(浙江鄞县人),学识水平个个都比钟骏声强百倍



言归正传,神圣严肃的科举考试被狂妄的肃顺一搅合,变成了一场闹剧。1861年9月,肃顺在“祺祥政变”中被杀。

高心夔虽然名列二甲第15名,但也只是谋得江苏吴县知县的官位。同科名列三甲第87名的吴元炳(考试中被抽走了卷子)是高心夔的顶头上司(江苏巡抚)。



因为科考场上的“闹剧”,吴元炳心中对高心夔充满怨恨,他时常会买几双鞋,派人送给高心夔。高心夔也是聪明之人,深知吴元炳“送鞋行为”背后的意思。高心夔为避免遭遇不测,干脆辞官回家了。

一身抱负难以施展,一身才华埋没乡野!实在是可惜、可叹!全是肃顺“狂傲”惹的祸。为人处世,再有本事,一定不要自作聪明,嚣张跋扈,否则,惹了众怒,反噬自身,连累无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