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北有习武的传统,每年二月十九芦城庙庙会上,还设有切磋武艺的拳场。姚北武术流派一个叫崔陈,以腿功见长,另一个叫乌山,以拳术著称。提起乌山拳的来历,民间有很多传说。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坎墩境内出了一位姓莫的拳师,因其一双脚比较小,后人称其为小脚太公。有一天,小脚太公和妻子拌嘴,他想显示一下男人的威风,捋起袖子要打老婆,谁知道老婆浑身都是力气,一点也不买他的账。小脚太公觉得一个男人连自己的老婆都打不过,很没有面子,一气之下就上了少林寺拜师学艺。 少林寺除了学习武艺套路之外,早上要下河提水,上午要上山斫柴。这样过了三年,小脚太公的双腿爬山涉水如履平地,两臂有千斤之力。原来师傅为了锻炼他的腿功,每天往他担柴的竹杠中加4两铁砂,为了增加他的臂力,提水的水桶大小没变,但木材质地有松软坚硬之分,一只比一只重。小脚太公觉得自己的功夫对付老婆绰绰有余,便要下山回家。师傅说少林寺习武满师有规矩,必须通过十八道铜人把守的关口。小脚太公没有办法,就半夜三更从狗洞钻出去。谁知道他刚一伸头,便有一道冷风向脖子袭来,他赶紧把头一缩,只听嗖的一声,一道刀光擦着头皮掠过。原来师傅料定他会从狗洞溜走,早已在外面守候。师傅问他:“你在黑暗之中,如何躲过一刀?”小脚太公老老实实地回答:“刀锋袭来之时,必有冷气先至。”师傅听后十分高兴地说:“这就是刀风,你既然识得刀风,基本功夫已经学成,师傅可以放你下山了。” 小脚太公回到家中,妻子见丈夫回家,自然是温酒炒菜小心翼翼地伺候, 小脚太公也当仁不让,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晚饭后,妻子突然对小脚太公说:“啊呀,我只顾烧饭做菜,可是忘了一件事,我家的牛还在外面,你把它牵回家中吧。”小脚太公牵牛回家时犯了难,原来他家的四周有一条河,河上只有一条独木小桥,根本无法牵牛过桥。这时候妻子走了过来,伸出胳膊把牛往肋下一夹,轻轻松松把小牛夹过了桥。原来妻子知道自己的丈夫离家学武艺,真正的目的是对付自己,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哥哥,他的哥哥就让妹妹养了一只小牛,每天夹着小牛过桥。这件事让小脚太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天外有天,从此就在家中习武种田,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有一天,坎墩街上来了一个和尚,和尚手中托了一个百来斤的铁木鱼,化缘时把铁木鱼往商家的柜台上一放,普通的生意人哪有力气搬动铁木鱼,只好花钱消灾。年轻气盛的小脚太公忍无可忍,就用一只手撮起铁木鱼扔到街上。和尚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只好悻悻走人。 过了一段时间,一个满脸横肉的和尚来到了小脚太公家中,说要找小脚太公切磋武艺。小脚太公见来者不善,就很客气地招待和尚坐下:“人客侬先在堂前间坐一坐,我到灶间烧碗茶给侬吃,事体等我师傅回来再讲。”小脚太公坐在风炉前,用手捏毛竹根头当柴烧。和尚见毛竹根头在小脚太公徒弟手中是捏一个瘪一个,那他师傅的功夫肯定十分了得,想到这里心中就发了毛,于是找个借口说:“既然你师傅不在,那我也不再打搅了。”说完起身就走。其实,小脚太公不但隐瞒了自己的身份,还在毛竹根头上使了诈,这才用计退了强敌。再说小脚太公假装送客,紧随和尚来到了村口。那和尚见小脚太公跟在身后,口中说着不劳远送,脚下却发力一顿,把一块石板顿开了裂缝。小脚太公见状大吃一惊,只得顺势停住了脚步。 小脚太公有一个女儿采姑和一个儿子。有一天,他躺在板凳上,让儿子拿刀砍他,可是儿子举起刀,犹犹豫豫不敢下手。小脚太公叹了口气说:“男人没有杀心,不是练武的材料。”他的女儿听见后,拿起刀一咬牙,猛地向父亲身上劈来,小脚太公翻身一滚,当啷一声,刀就劈在凳子上。小脚太公见女儿有杀心,就开始教她练功习武。 女儿莫采姑长大后,出嫁到石堰的乌山十八村。临行前,小脚太公嘱咐女儿,千万不要显示自己的功夫,免得招惹是非。女儿到了婆家后,凡事让人三分,时间一长公婆和妯娌都把她当做篰底鸭,所有的上首生活都没有她的份。小脚太公知道后,就到女儿家做客,小脚太公对亲家说:“女儿知道我的吃性,今天的菜让我女儿来烧。”结果,莫采姑烧出来的菜只只色香味俱佳,把公婆和妯娌弄得莫名其妙。饭后,吃水果时小脚太公一声咳嗽,一块桔子皮粘在二梁之上。小脚太公对女儿说:“采姑啊,格块桔子皮粘在梁条上,交关不卫生,上去揩揩掉。”采姑听后将身一纵,左手抓住横梁,右手举起揩布就擦。真当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从此以后,乌山十八村的人对采姑刮目相看。 乌山十八村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糟兜,糟兜里养了不少淡水鱼,有一年过年前,村人就将糟兜里的水车干,打算把鱼捞上来过年。谁知道糟兜里的水快要车干的时候,突然来了一帮歪胚子派脚骨,两话不说下河就抢,族长太公无法可想,便央求莫采姑出去阻止。莫采姑拎着一张廿八斤半的铜耙赶到现场,对着抢鱼的一帮歪胚子喝道:“若是有人拔得起我手中的铜耙,你们就把鱼拿走。否则就乖乖走人”说完,将铜耙用力一掷,那张铜耙飞过丈半开外的河面,倒插在槽兜中间的土墩上。这帮抢鱼的人就过来拔铜耙,可是那张铜耙就像在泥土中生了根,谁都无法拔出。这时候,只见莫采姑纵身跃过小河,双腿夹住铜耙一个转身,铜耙就拿到了手中。那帮抢鱼的人没有办法,只好乖乖地留下鱼走人。后来,莫采姑开始收徒传艺,成为乌山拳的创始人,民间称其为乌山娘子或莫氏大娘。 马水焕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