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经】物华天宝,藏国之韵;人文荟萃,扬国之神

 凤视界 2022-08-15 发布于湖南

——由《国家宝藏》联想到我的教育故事

文   黄倩

        “一眼千年,相隔千年宛如初见,梦见你千万遍,只想触摸你五官;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阴似箭。”你是否聆听过那英这一首蕴涵着历史的,饱含着深情的,氤氲着沧桑的歌曲?你是否观看过《国家宝藏》这个汇聚着中国文物,满载着中国气度,洋溢着中国自信的节目?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唯一没有中断文明的古国,中国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血与火的熔炼,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绚丽多姿的人文风情与风格异的匠心独运不断碰撞、交融、演变成一部鸿篇巨制,中国悠久的历史犹如一窖烈酒,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积后,迸溢出缕缕幽香,清洌却醉人。

      作为一名教育者,特别是像我一样的,语文老师,在感召中华璀璨文明的光辉时,我们也承担着给孩子们弘扬中华文化的重担。可在教学中,我却发现,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知之甚少。

       且不说将中国历史如数家珍,唐诗宋词、孔子屈子都石化成了课本上冰冷的字眼,甚至于过目就忘!细思极恐!与同事探本寻源,由于教学的压力、个人的知识局限,我们夭折了课堂文化的生气,拘泥在文本之上,将文化“物化”成一个个知识点,“量化”成背诵和识记任务, 扼杀了文化的张力。

      通过阅读,《国家宝藏》以“文化为内核”、套上“综艺的外壳”、展现“记录的气质”让文物“活”起来的形式,让我在暑假中对于古文教学有了新尝试的想法。

  借用新型媒介QQ语音和视频功能,每天一堂由学生承办的“微课堂”就诞生了。从《古文观止》中精选契合初中生学习层次、心理能量的古文,学生或一人表演,或三五合作采用分角色扮演或者漫画图解文章,孩子们从孩子的角度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而我适时的给予鼓励,应时的给予赞美,适时根据内容补充一些文化知识,其后我们,再用一句话概括从文章中我们所学到的“文化内核”作为学习的总结。

   秋季开学孩子们面临初三,暑假的文化积淀不仅对于语文复习有所助益,更令我欣慰的是有个孩子通过暑假中一次课程中“孝悌”的解读,解开了“父母生二胎,抛弃我”的思想之结,也有孩子在青春躁动的青春期理解了“慎独”的真谛!旧瓶新酒,愿长芳冽。

       无论是“彩釉大瓶”的器之精、“千里江山图”的艺之美还是“忠孝节义”的理之妙,亦或是“中医问诊”的用之巧,徜徉五千年款款而来的中华文化那些浸润我们心灵、丰富我们生活的“软实力硬干货”,在中学课堂内不应该只是代言名词!


作者简介:黄倩,初中教师,深信不是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我们才相信孩子;不是孩子优秀了,我们才接纳孩子。眼里有光,心中有爱,尊重孩子,接纳孩子,做幸福园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