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百六十一年前,郑成功是怎么收复台湾的?把握战机十分重要

 历来现实 2022-08-15 发布于北京

1661年(永历十五年)阴历二月二十三日,金门。

37岁的郑成功在众将士瞩目下,点燃香火,分别举行了隆重的“祭天”“礼地”“祭江”仪式。然后他乘坐的战船,在2.5万名将士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自金门料罗湾入海,扬帆起航。

数百艘战船乘风破浪,紧紧跟随,向东挺进。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岛。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海域,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临太平洋。

中国台湾地区,不仅包含台湾本岛,还包括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的64个岛屿,以及金门、马祖岛屿。

从地质上来说,台湾岛最初是和祖国大陆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的运动,相连部分的陆地沉下来变成了海峡,台湾就成为海岛。

南宋时期,朝廷开始向澎湖列岛派遣常驻军队,将之划归于泉州晋江县管辖。

后来,元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正式确立了对该地的行政管辖权。明中叶后,移居台、澎的大陆人口越来越多,他们慢慢成为岛上的常住居民。

随着人类进入航海时代,台湾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成为中国大陆、日本、朝鲜半岛与东南亚商业贸易的枢纽。

荷兰专门经营亚洲殖民地贸易的东印度公司,为了打开对华贸易的门户,于1622年7月占据了澎湖。

1624年,明军派兵一举收复了澎湖,荷兰殖民者不得不撤离到了台湾。

荷兰人在台湾西南沿海一称为“大员”的狭长小岛上建起了“热兰遮城”,作为他们对台湾进行统治的中心。

之后,荷兰人又在台湾本岛一个叫赤崁地方建立了一个市镇,名为“普罗汶蒂亚”。

当时崇祯登基不久,内有起义军,外有女真侵袭,明朝政府内忧外患,根本无暇顾及台湾的防务,宝岛就这样落入荷兰人手中。

直到1661年,国人才又将收复台湾提上了议事日程。

当时中国已经处在清王朝统治之下,收复台湾却是郑成功的个人行为,这是为何?

只因为郑成功跟清王朝势不两立,有国恨,有家仇。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一个海商兼海上武装走私集团的头目,一直来往于中日之间进行海上贸易。

他一生娶了5位妻子,其中第二位妻子田川氏是日本人,郑成功便是这位妻子所生。

1624年,郑成功出生在日本,他是父亲的长子,最初他的名字叫郑森,成功是后来改的名字。对于他的降生,父亲郑芝龙自然非常高兴,张开双臂拥抱。郑成功也给父亲带来好运,在他出生第二年,华侨富商李旦去世。

因为李旦没有妻子和子嗣,作为其忠实部下,郑芝龙被天上掉下的大馅饼砸到,继承了他的全部遗产,开始自己的霸业。

郑芝龙为了事业,奔忙于中日之间,不能在家里当模范丈夫。两岁的郑森,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慢慢成长。好在郑成功的外公田川昱皇,是平户藩的家臣,郑成功的童年,日子相当滋润。

平户藩是倭寇的“发祥地”,郑芝龙能娶到平户藩显贵的女儿,足见他不是泛泛之辈。20岁之前,郑芝龙已经在日本炙手可热,是幕府的座上宾。

由于背景特殊,郑芝龙势力发展很快,在24岁那年就拥有3万人马,千艘战船。

父亲收获不小,儿子郑成功也在母亲的教育下茁壮成长。

母亲总是告诉他:你父亲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你长大了也不能成为窝囊废,从小就要好好学习,长大继承父亲的事业。

郑成功6岁时,父亲郑芝龙接受了明朝招安,他这才离开日本飘洋过海来到祖国,在泉州府南安县石井津(原福建省晋江县安平镇,现安海镇)开始学汉语,上学堂。

对一个在日本成长了6年的孩子来说,学会汉语就是一大关,更别说学汉字读书了。况且,他还要面临村民的白眼和伙伴们的歧视,因为他是中日混血,大家当面背后都叫他“杂种”。

母亲田川氏因故留在日本,郑成功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跟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生活,心灵的孤独不难想象。换了别的孩子,早就废了,然而郑成功意志十分坚强,他根本不理会这些,一心只读圣贤书。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喜讯传来,郑成功考中秀才,把父亲高兴坏了。这一年郑成功才14岁,属于大器早成,要知道曾国藩20岁,李鸿章17岁才考上秀才。看上去,郑成功的前途无量。

福建泉州惠安进士、礼部侍郎董飏先赶紧让人提亲,将自己的宝贝侄女嫁给郑成功。

江浙名儒钱谦益也很看好他,当他1644年(崇祯十七年)从福建北上来到南京深造,进国子监念书时,将他收为徒弟,还给他取名“大木”,希望他成为参天大树,顶起明朝一片天。

可惜,还没有等到郑成功长成栋梁之材,这年4月李自成进京,崇祯上吊,大明王朝覆灭了。

这时候的郑芝龙事业如日中天,几乎控制了近海,人马达到20多万,所有过往船只都要向他交买路钱。

郑芝龙不光当海盗,还利用日本锁国之际打通关节与日本进行贸易往来,可以说日进斗金。毫不夸张地说,郑芝龙真正的富可敌国,收入绝对不比明朝政府灭亡前的收入少。

这时候,钱对郑芝龙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他的目标就是称王称霸,青史留名。靠着手中的几十万军队,他将朱元璋九世孙朱聿键推上龙椅(隆武皇帝),打算学习曹操好榜样,挟天子令诸侯。

朱聿键十分感激郑芝龙,封他为南安侯。同时为了拉拢郑芝龙,朱聿键对其大献殷勤,特地召了郑成功,还给他赐姓“朱”,赐名“成功”,让他执掌皇帝警卫部队,朝中文武百官都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但是后来南明形势急转直下,郑芝龙权衡局势后,在自己老乡洪承畴的“感召”下,丧失了斗志,也不当曹操了,直接投降了大清。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儿子郑成功是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主,不愿意甘居人下,举起了抗清大旗。

如此一来,郑芝龙的计划被打乱,手下人都跟了郑成功。郑芝龙成为光杆司令,对大清的利用价值,大大降低。因此,郑芝龙连成为座上宾的资格都没有,到北京就被软禁起来。

在郑芝龙北上时,清军趁虚而入,打到了郑芝龙老家南安,把那里变成了人间地狱。

被丈夫从日本接到中国不到一年的郑成功的母亲,也因不堪受辱,愤而自杀。

祸不单行,没有了军队做后盾的隆武皇帝朱聿键 ,也在被俘后绝食而死。国恨家仇,让22岁的郑成功血脉偾张,他声称跟大清势不两立。

郑成功有男儿血性,但军事上还是小白,经过了十多年的锻炼,遭遇了很多挫折,才慢慢成长起来。顺治十四年(1657年)四月,已经拥有水陆军十七万的郑成功终于转守为攻,誓师北伐,对清王朝高举起复仇之剑。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郑成功在此后的三年间,一共组织了三次北伐,都功亏一篑。

郑成功像一个拳击手,屡战屡败,在裁判的读秒中,挣扎着站起,但已经疲惫不堪、力不从心。

冷静下来之后,郑成功大彻大悟:

自己没有一支强大的骑兵,水军不适合内陆江河作战,与清兵较量取胜机会微乎其微。如果再跟清军在陆地死磕,结局悲惨。何去何从,到了抉择的时候。

九州之大,是不会容下郑成功的,最好的去处,就是台湾。

台湾是中国领土,父亲郑芝龙经常到台湾进行贸易,在那里有不错的人脉。

崇祯元年(1628年),郑芝龙在明朝兵部尚书熊文灿支持下,大规模移民台湾。在荷兰人的眼皮底下,郑芝龙硬是把台湾打造成了自己的根据地。

而荷兰殖民者为了攫取财富,对当地人进行残酷压迫,早就激起人民的愤怒。在1652年,台湾人刚刚在郑芝龙的旧部,移民台湾的郭怀一领导下发动反荷起义,有四分之一的台湾人参加。

虽然起义被镇压,但老百姓心中的怒火在积压。荷兰人虽然在这里统治了几十年,但是脚跟尚未站稳,在岛上并没有多少军队,总共两千余人。郑成功此时收复台湾是最佳时机,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正在这时,手下来报,一个叫何斌的求见。何斌是郑芝龙的旧部,郑芝龙被大明招安后他到了台湾,给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最后一任长官当翻译。尽管如此,他人在曹营心在汉,对荷兰人恨之入骨。

何斌偷偷绘制了荷兰人在台湾的工事和兵力配置图,前来送给郑成功。

何斌还透露,得知郑成功有攻打台湾的意图,荷兰人多次给荷兰政府发去增兵请求,但迟迟没有得到回复。

何斌带来的消息令人振奋,这更加坚定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决心。

当然,荷兰作为当时的世界海上强国,其海军实力在全世界都首屈一指,不容小觑。荷兰人的船只不仅比郑成功的船只吨位大,船体坚固,而且上面安装的是先进火炮,不仅射程远,火力还很强。

郑军要想战胜荷军队不能硬拼,要斗智。

在最初的战斗中,郑成功发挥自己的军事才华,将部队分成小股搭乘戎克船靠近荷兰的大船,与荷兰军队展开近战,让其火力优势不能发挥。这让荷军处于被动挨打局面,军舰损失严重。

接下来的攻坚战,荷军更没优势可言。

欧洲传统的小城堡简陋而脆弱,无论是高度和坚固程度都不足挂齿,不像中国的城池那样坚不可摧。

中国的城池可以坚守几个月,不但有坚固城墙,还有藏兵洞,粮库。

而习惯了小城堡的荷兰人,在台湾修建的工事同样简陋,不能叫城池只能叫城堡,根本抵挡不住炮火攻击。普罗民遮城(赤崁楼)里面的物资储备也少之又少,根本达不到“固守待援”的目的;

还有,“城”内只挖了一口井,无论是水质还是水量都无法满足大量军队的生活需要,一旦遭遇长久围城,就会陷入被动。

事实正是如此,赤嵌“城”被包围不到5天,城中便断粮断水。

四月一日郑成功军队登陆,在台江内海击毁荷兰军舰,取得制海权之后,随即以十倍兵力包围了赤嵌“城”(普罗民遮城)。

到了第五日(1661年5月4日),守军出降。郑军取得第一回合胜利,只要一鼓作气,热兰遮城被拿下也易如反掌。

但是接下来事态的发展出乎所料——荷兰援军竟然赶到了。如果不是天助郑成功,鹿死谁手还很难说。在取得普罗民遮城作为据点之后,郑军随即由海、陆两面集结,将热兰遮城围得水泄不通。

由于考虑到两万大军的粮饷消耗太大,不适合持久战,郑成功计划速战速决,以兵力优势猛攻猛打,在最短时间内拿下热兰遮城。

虽然城墙不坚固,但是荷军武器先进,荷军士气不低,顽强抵抗;郑军作战受挫,损失惨重,速战速决计划失败。

由于强攻不下,郑军出现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局面。加之郑军人多,粮食消耗太大,很快就没有了隔夜之粮。

郑成功不得不改变策略,让少部分军队做好打持久战准备,长期围城。大部分的军队则到各地一边屯田,一边征收钱粮。

永历十五年(1661年)七月,战斗已经进行了三个月,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巴达维亚调遣的援军抵达大员(台湾的治所)。

荷兰的援军并不多,只有六百多名士兵;但是军舰来得多,有十一艘。军舰满载弹药与食品,这就成为热兰遮城坚守下去的有利条件。

这时候,郑军大部分仍分散在台湾各地,在屯田筹粮。当时,驻守于大员以及普罗民遮城市镇的郑军只有3000人左右。这就让给了荷军反扑的机会,咸鱼翻身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要说翻盘,即使是打成持久战,荷兰再派援兵的话,结果就很难说了。

就在这时,老天出面帮助郑成功了。

七月中旬,海上刮起狂风,停泊于外海的荷兰援军遭遇强风侵袭,被迫离开大员海岸,前往澎湖躲避风雨。

其中的一艘荷兰军舰不幸搁浅,船上战斗人员成为郑军俘虏。此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战局急转直下,向有利于郑军的方向发展。郑军获得调兵遣将的机会,待狂风过后荷兰军舰回到大员海域时,郑军已经以逸待劳,完成作战的准备。

八月中旬,荷、郑两军于台江内海进行交流,荷军寡不敌众,被郑军打得落花流水。

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德籍荷兰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为郑成功提供了荷军兵力部署的情报,让本来就处于不利地位的荷军雪上加霜。

郑军根据情报,集中火力轰击毁热兰遮城的命门——乌特勒支碉堡,使热兰遮城遭受重创,摇摇欲坠。荷兰军队没有了物资,士气低落,岛上老百姓也不支持他们,让其陷入绝境,再打下去只能全军覆没。

1662年2月1日,荷方长官揆一以荷兰文书写的降约18条,中方郑成功以中文书写的条约16条,由双方代表正式换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接受西洋人的降书,怎不让人扬眉吐气!

根据条约要求,荷兰人于1662年2月17日撤离台湾沿海。至此,荷兰对台湾40多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验表明,打仗不但要有人和与地利,天时也很重要。用军事术语说,就是战机,战机稍纵即逝,需要牢牢把握。如果郑成功在收复台湾问题上优柔寡断,再延迟十年,荷兰人在台湾就会站稳脚跟,兵力就会更多,工事修建得更牢固,那时候再打台湾,恐怕就要费力得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