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痛!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中毒大量死鱼、药害事故频发...养殖户该怎么办?

 水产前沿 2022-08-15 发布于广西
水产养殖日常如何科学“调水、解毒”?
  • 文/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聘用教师 武汉科研时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鑫军、湖北省南漳县水产技术服务站 代任全、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 雷武松、宣云峰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高密度养殖、大量投喂人工全价饲料带来的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所谓“调水、解毒”的概念越来越被水产养殖业者接受,经常有水产养殖业者询问我们该如何“调水、解毒”。

水产养殖业者日常如何科学“调水、解毒”?

往期回顾


水温——对水产养殖有着巨大影响


鱼、虾、蟹等水产养殖对象生活在水中,水体的温度对鱼、虾、蟹等养殖对象有着重要的影响,水体中所有的理化因子都受到水温的影响,水体的生态系统也随着四季水温的变化而变化。

水温对水体藻类种群结构和数量的影响

一年四季,养殖水体的水温都随着气温在一定范围内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水体中不同品种的藻类对水温有着不同的适应能力,水温的变化影响着藻类种群和数量的变化。

春季来临,水温随着气温逐步升高,养殖水体中的藻类种群随着水温的升高逐步发生世代交替,如黄藻门、硅藻门、绿藻门、甲藻门、隐藻门的某些品种的生物量不断增长,水体逐渐“变肥”。

在炎热的夏季,水温大幅上升,喜高温的藻类种群如蓝藻门、裸藻门的许多品种的生物量不断增长,往往形成优势种群,水体肥度达到顶峰。

随着秋季到来,水温持续下降,喜高温的藻类种群数量开始下降,绿藻门、甲藻门、隐藻门、硅藻门等某些品种的比例又逐步回升,水体中藻类生物量开始下降。

寒冷的冬季,水温更低,耐低温的金藻门、黄藻门、绿藻门、甲藻门、隐藻门、硅藻门的某些品种在水体中占比较大,藻类生物量降到最低。

水的密度和温度

纯水在3.98℃(以下简称4℃)时的密度最大。一般来说,淡水天然水体和淡水养殖水体的水温在4℃时密度也是最大的。

淡水水体的水温从4℃起降温,温度越低,密度越小,冰点时密度最小。淡水水体的水温从4℃起升温,温度越高,密度越小,沸点时密度最小。

水温和有毒有害物质毒性的影响

随着水温升高,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对水生动物的毒性增强。

水温正分层现象对水产养殖影响巨大

盛夏季节,在烈日下暴晒的水体,表层水升温速度快,底层水升温较慢,持续维持这种态势不被打破就会形成水温正分层的现象(见图1)。

图1,夏季常见的水温正分层现象

一个水体一旦形成水温正分层,表层水中大量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生产的丰富的氧气不能有效的交换到中层和底层水中,水底淤泥中丰富的营养盐也不能有效的交换到表层水中被浮游植物迅速充分利用;长此以往,水温较低的底层水中溶解氧含量越来越低,逐步形成缺氧状态,在无氧的泥水交界面和底泥中,厌氧发酵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会逐步累积,一旦因为突降暴雨或持续大风,导致已经形成水温分层的水体短时内发生剧烈垂直对流,就会导致积累在底层水中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上翻,造成鱼类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药害事故易发

形成水温正分层现象后再施药(尤其是泼洒外用杀虫剂)极易导致药害事故的发生。

每年春夏季的时段在某些水较深、面积不大、无增氧设备或未科学的使用增氧设备的鱼种池塘在使用正常剂量的杀虫剂后发生鱼类苗种在施药2小时内集中死亡的案例屡见不鲜。原因就是表层水温度高导致药剂不能均匀的分布而在短时间内高浓度的存在于表层水中,使得游弋在表层水中的苗种中毒死亡。

什么条件下容易形成水温正分层?

水体条件:通常来说,池塘水深超过2米、面积小、无增氧设备或未科学的使用增氧设备的水体,更容易形成水温正分层。

气候条件:夏季持续高温闷热,长期无雨、无风,不仅仅是小型水体,连大型静水湖泊、水库也容易形成水温正分层。

打破水温分层是养殖户日常主要的“调水、解毒”工作之一!

养殖池塘打破水温分层的措施主要靠水泵的物理提水作用形成的水体垂直对流和水平交换(见图2)。

建议采用浮力装置把提水水泵泵头吊装在池塘最深处、距离泥水交界15-20CM的底层水中,出水管高于水面约5-10CM。水泵运行时,抽取底层水直接喷洒于空气中(尽可能曝气)再落回水面与表层水混合,形成垂直对流。不同面积,水深不同的养殖池塘,提水水泵持续运行足够长时间,就能打破该水体的水温正分层现象,提高底层水的溶解氧含量,基本实现持续的泥水交界面富氧环境,从根本上解除了底层水缺氧、有毒有害物质累积带来的潜在风险。

如果再配合安装并科学使用射流式、水车式等产生水平对流的增氧设备,定期或不定期的科学使用微生物制剂,水产养殖户头疼的“调水、解毒”问题就能基本解决。

图2,提水水泵安装示意图

持续高温无雨、无风闷热,突降大暴雨、持续大风降温造成的水的急剧流转和混合是“翻塘”的导火索

持续高温无雨、无风闷热的天气状态下,当某个养殖池塘已经出现水温正分层现象并维持较长时间后。这个池塘的底层水处于长期缺氧状态,底层水中不可避免的累积了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一旦遇到突降大暴雨、持续大风降温造成的池塘水的急剧流转和混合(垂直对流和水平对流),就会出现原本聚集在底层水中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随着上下层水体短时间内、剧烈的垂直对流和水平对流,迅速分布于整个池塘水体的每一个角落,造成养殖对象急性中毒,导致“翻塘”。

水体的全同温状态

全同温状态是指整个水体的每一个角落的温度基本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在春、秋季较为常见,冬季气温较高的华南地区养殖池塘,也经常维持全同温状态。

在高温季节,持续数天的阴雨、阵性大量降雨或大风、气温下降等天气状况,都会造成部分池塘由水温正分层状态快速转变为全同温状态(见图3)。

图3,新洲区汪集街道孟斌鱼种场池塘水体全同温状态

以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道孟斌鱼种场的苗种暂养池为例:2022年6月23日16时,该池塘底层水和表层水的温度均为30.8℃,PH值均为7.3,水深10CM处溶解氧3.8mg/L,水深1.7米的底层水溶解氧2.6mg/L(见视频1、2)。

在高温季节,如果某些池塘水质恶化,尤其是池塘底部长期严重缺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不断累积在池底;随着强对流天气发生,养殖池塘从水温正分层状态迅速转变为全同温状态,底层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分布到整个水层的每一个角落,就可能导致养殖鱼类急性中毒,出现“翻塘”现象。

水体的水温负分层现象

秋冬转换,气温逐渐下降,水体表层水温度下降速度快于底层水,整个水体逐步混合对流,形成全同温状态;进入冬季,随着气温继续下降到零下并持续,水体表层水结冰,随着水深的增加,水温反而逐步上升,底层水的温度可达4℃(见图4)。

在我国东北地区,寒冷、漫长的冬季,有些高密度养殖水体,还需要养殖户凿开冰层,为水体增氧。

回顾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