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这个标题,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发生在我国1929年,以西医出身为主的17位委员与会,以余云岫为首的17位西医出身委员,提出的费医存药,不准宣传中医理论,不准开设中医院校的法案。汪精卫等也叫嚣废止中医,甚至是不要中药。 当时,汪精卫的岳母身患痢疾,找遍京城西医无人能治愈,最后,被当时京城四大名中医的施今墨治愈。面对现实,汪精卫才撤销了当时废除中医的法案。 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根据中医理论,创建了治疗脾气亏虚,中气下陷的《补中益气汤》,治疗大头瘟病的《普济消毒饮》等,无不体现了,中医在中药组方中的指导作用。 ![]() 中医与中药是相辅相成,都是中医药体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缺一都解决不了治疗疾病的问题。很多中医书中,把中药比做兵,形容为“用药如用兵”,那么指挥这些兵的是谁呢?那就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理论,简称中医理论。中医的理论是干什么用的?中医理论是用来确定患者的病症,指明患者所患何症,因何生病及采用什么方法治疗综合指导思想。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调和人体阴阳虚实,采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疾病的八种治疗方法。 中药的特性也与中医理论相互联系,也相互对应。如药物药性存在寒、热、温、凉四性,辛、甘、酸、苦、咸五味。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分别对应了治疗疾病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 药物的配伍,也存在着单行、相须、相使、相是、相杀、相恶、相反七种情况。这种配伍,一是为了更好的突治疗疾病的效果;二是减少药物之间产生不良作用;三是出于对疾病治疗的需要。如不懂中医理论,就不会清楚疾病的轻重缓急,更不会懂得一个处方君、臣、佐、使如何组成,那个是用来治疗主症的,那个是用来治疗次症的,那个是用来治疗主症兼次症的,那个是用来调和诸药的。因为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和标本兼治。这种治病疾病的指导思想,在如何用药配伍,才能实现最有治疗效果上,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不应该用补的误用补药,造成关门留冦,则反助病情;不应该用泻的误用泻药,就会更伤身体;风寒感冒,误用治疗风热感冒药,则感冒会越来越重;风热感冒误用风寒感冒药,则会越治越重。阴治误用阳虚药,越治越差;阳虚误用阴虚药,越治越阳虚。凡是疗疾病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药到病除,而指明用药方向的灯塔,就是中医理论。《黄帝内经》有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未知标本,是谓妄行”。 所以,“废医验药”无异于自断耳目,造成盲目用药,最后会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不利于正确的用药治疗疾病,更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
|
来自: 河洛娃 > 《中医的发展与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