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绛评价张爱玲:我对她有偏见,长得难看,还奇装异服、死出风头

 若悟369 2022-08-16 发布于安徽
文章图片1

张爱玲

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优秀的女作家,尤其民国时期的文坛,可以说是百花争艳,而杨绛先生和张爱玲当属其中的佼佼者。

虽然两人没有过什么交集,但身为同一时代文坛中的女性作家代表,难免会评价对方。

而在张爱玲去世之后,杨绛曾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及她对前者的评价:“我觉得你们都过高看待张爱玲了,我对她有偏见,我的外甥女和张同是圣玛利女校学生,我的外甥女说张爱玲死要出风头,故意奇装异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难看……她的文笔不错,但意境卑下。”

文章图片2

杨绛

必须说明的是这仅仅是批判的部分,如果单凭这部分就断定在杨绛的眼里张爱玲一无是处,那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不过,很显然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杨绛向来是一个温和的人,她的文字蕴含着宁静的力量,而不是犀利的风格。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杨绛先生如此看待张爱玲的呢?

原生家庭的天壤之别

杨绛1911年出生于北京,祖上都是知识分子,从祖父母那一辈起就是有名的书香门第,父亲杨荫杭是近代革命党人、法学家,曾任教与北京政法大学和上海震旦大学等地,母亲也是知识女性。

杨绛自小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自然也是养出了满身才气。她本人做派不甚张扬,一直潜心修炼自身的品性,一生都在脚踏实地研究学术。

文章图片3

而与张爱玲比起来,她显然是更幸运的,不论是自小的家庭生活还是求学,她的道路都要平坦不少。

1923年,杨绛随全家迁往苏州,进入振华女校就读。

五年后进入苏州东吴大学,21岁毕业并前往清华大学借读,然后就在清华的校园里遇见并认识了一生的挚爱钱钟书。

而张爱玲呢,虽然同样出身大户人家,可她的童年到青少年时期过的却是另一番光景。

张爱玲的父母皆出生于名门大族,可夫妻二人性情截然相反。父亲张志沂是典型的公子哥,仗着家大业大又是家中独子,平日里吃喝玩乐一样不落。

文章图片4

而母亲黄逸梵却是新时代进步女性,对丈夫的少爷做派很是不齿。

母亲本就不满这门婚事,在忍受了几年后,再也无法继续过那样没有盼头的生活,恰巧又受到当时新思潮的影响,于是在张爱玲四岁时,她毅然选择了远赴欧洲游学。

母亲走后,张爱玲便跟随父亲一同生活,然而纨绔子弟又如何懂得为人父,他只一味地严厉教育,却没有给予孩子一点父爱。

过了五年后,夫妻二人正式离婚,张爱玲的日子愈发苦了。父亲很快有了新欢,家中有了女主人,张爱玲从此更加无法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

文章图片5

这样畸形又冷漠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张爱玲乖戾的性格,她不同于别的温婉娴静的女孩子,她是放飞自我的,也是离经叛道的。

张爱玲的叛逆在少年时期便初现端倪,她在圣玛利亚女校念书时,所谓的“穿着奇装异服”,其实不过是一个孩子的一点小心思,她是为了不输给当年以时尚闻名的母亲。

对于母亲的早早离家,张爱玲当然是怨的。她渴望着母爱,却也没有办法停止对母亲的怨,于是便以这样的方式暗暗较劲。

文章图片6

然而在外人眼里,这样的张爱玲便是想博人眼球故意出风头罢了,再加上她本就孤傲的性子,不被同龄人所喜也是无法避免的,这也便是杨绛先生的侄女对张爱玲的偏见来源。

张爱玲的求学路也多有艰辛,本来她中学毕业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争影响便先在香港大学进行学习。

谁知道香港大学后来停办了,于是求学路又停滞了,可以说困难重重。

美满与不幸的婚姻生活

在两人的人生经历中,感情生活无疑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先说杨绛先生,除了原生家庭的缘故,顺风顺水的感情经历也为她的人生推波助澜,她与钱钟书的爱情故事也一直为人所传道。民国二十一年在清华校园内,杨绛第一次见到钱钟书。

文章图片7

她后来回忆起当时初见面的场景,说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

大约是命中注定的天生一对,两人很快互生好感,常有书信往来。熟悉了一段时间后有一次钱钟书约杨绛出来,很直白地跟她说:“我没有订婚。”

听了这话,杨绛哪能还不懂他是什么意思,她也很直白地告知:“我也没有男朋友。”两人就这样确定了关系。

1935年7月二人结婚,当时钱钟书报考第三届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并以历届中美和中英庚款平均分最高的成绩87.95分名列榜首,杨绛也自费与钱钟书一同赶赴英国留学。

文章图片8

在牛津大学杨绛怀孕了,钱钟书还对她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1937年5月,女儿钱瑗出生。杨绛产后出院,钱钟书怕她舟车劳顿特意叫了汽车载她回家。到了公寓,他又贴心地给杨绛煮补品补身体。

两三个月后,夫妻俩一起去了法国留学。一直到1938年,他们才乘船回国。

夫妻相伴的幸福生活大概过了60年左右,钱钟书的身体开始江河日下,最后的四年时光里有大部分都在医院里度过。

他住院时,杨绛就在他的病床边也放一张床,日夜操劳,一刻也舍不得离开。亲戚朋友们劝杨绛回家休息,她执意不肯,一定要守候着钱钟书。

文章图片9

然而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油尽灯枯,再也坚持不住了。在他去世前,杨绛忍住悲伤,轻轻地在钱钟书耳边用家乡话安慰他让他放心地走。

而钱钟书看着爱妻,最后一次嘱咐她要好好生活。杨绛和钱钟书的婚姻一直传为佳话,在民国爱情十有九悲的背景下,两人相濡以沫了一生,可谓是家庭模板。

反观张爱玲的情感经历却是惨不忍睹,不仅备受诟病,最后更以悲剧收场。

童年缺爱的孩子总是容易在成年后,以各种方式找补,其中爱情便是最容易令人满足的,而张爱玲便是栽在了这种心理上。

文章图片10

张爱玲最错误的选择便是胡兰成,这是她第一个爱上的人。

那时张爱玲有一位很好的朋友苏青,苏青与胡兰成是老相识,关系也一直暧昧,只是苏青清楚胡兰成的秉性,两人的关系便迟迟没有发展。

胡兰成读了张爱玲的文章觉得眼前一亮,又得知她与苏青是好友,便托苏青介绍二人相识。

苏青心中自然清楚胡兰成的小心思,可架不住他三天两头的请求,便将他引荐给了张爱玲。

这一见面便是天雷勾动地火,张爱玲那时不过是怀春少女,而胡兰成却是有家室的,却抵不住他读懂了张爱玲的文字。

文章图片11

胡兰成十分擅长营造人设,他曾有个前妻叫唐玉凤,早早便离了世。

他四处诉说着对发妻的思念,对她的至死不渝,说无人能替代她的位置。这样痴情的男子,试问还能有哪位女子不被打动呢?

然而事实是,唐玉凤在世时备受嫌弃,胡兰成总觉得她是上不得台面的乡下女人。

直到唐玉凤病逝,胡兰成却开始营造自己的深情人设,以此欺骗无知少女。

张爱玲也没能逃过,她被胡兰成精湛的演技打动。而胡兰成又是情场老手,十分会把握女孩子的心思。

张爱玲虽是出身大族,但除了衣食无忧,手上是没有闲钱的,有一次她遇到了经济困境,胡兰成豪掷千金帮她脱困,也使得张爱玲更深陷了一分。

文章图片12

在胡兰成猛烈的攻势下,张爱玲一头扎了进去,她深信这是她要的真挚爱情,这是她的救赎。于是她不理会胡兰成已有妻妾,仍要做他的“第三人”。

他们二人的婚礼及其简陋,没有什么庄重的仪式,更没有来宾好友相贺。

只一张自制婚书,上面的前半截文章由张爱玲所作,结尾处的契约由胡兰成写成,那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其实敷衍至极,可张爱玲心中仍是甜蜜无比。

张爱玲在这份感情中爱得太过投入,将所有都付出,以至于看不到胡兰成的虚情假意,更“夫唱妇随”丧失了爱国心。

文章图片13

在抗日战争中,胡兰成沦为日本侵略者的走狗,是人人喊打的汉奸,而张爱玲在胡兰成的身边,也对国家遭受的苦难一概无视。

甚至在作品中对日寇表现出了非常宽容的态度,也几乎算是半个汉奸了。

直到日本宣布投降,那些曾经的汉奸走狗自然一个都逃不了,胡兰成做过的罪孽当属重犯,要被重责。

胡兰成这等小人,自然早早就逃了,更是直接将张爱玲抛下不管不顾。

此时的张爱玲还没有为此伤心,仍是一心向着他。没想到胡兰成在逃亡途中也难改本性,一路沾花惹草,接连喜欢上了两个女人。

不止如此,他还将这些风流轶事都记录下来,并写成信寄给张爱玲。

文章图片14

张爱玲气极,却还想挽回胡兰成的心,于是只身一人踏上了奔波的路程,追到了胡兰成处,本想要个说法,没想到胡兰成此刻已经懒得伪装,直接要张爱玲与他的新欢共同侍候他。

张爱玲想到了曾为爱情卑微到尘埃里的自己,那时他们刚刚成婚,她满心满意的都是自己的丈夫,尽管人前她是高傲的大作家,可一回到他们的小家,她就变成了柔情小妇人。

她忍受着胡兰成家中的妻妾,忍受着爱意逐渐消退,心甘情愿做他名不正言不顺的“第三人”。浪子终究不可能回头,过往的情爱皆是大梦一场。

她一时分不清了,笔下的那些为爱痴狂的卑微女子,是不是就是她自己呢?

到底是有着傲气的女子,胡兰成的一再背叛与打击,让张爱玲彻底死心,决心断情。

文章图片15

或许是为了还胡兰成当年为她豪掷的千金,又或许是最后一丝情分,张爱玲将那些年攒下的大部分积蓄都给了胡兰成,随后正式决裂。

两人从相识相爱到最后决裂不多两年多的时光,却给张爱玲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她以为自己觅得了良人,终于能填补她心中多年的空缺,不想却是虚幻一场。

后来的张爱玲选择远赴美国生活,可之后的感情也不尽人意,晚年也颇为凄凉。她的情路过于坎坷,可以说一生求爱不得。

文章图片16

作品中的不同人生观

作品来源于生活,不同的作品都承载着独属于作家本人的思想与观念。

她们二人虽是同时代的人,且出身都不差,最后也都成为了出色的作家,可两人从小到大的经历实在是两个极端。

杨绛先生家庭幸福,婚姻美满,可以说一生都相对顺遂,性子自然也温润些,更爱惜看重自己的尊严与品格。

她的作品平和又充满柔和的力量,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

而张爱玲幼年缺爱,不曾感受过来自家庭的温暖,也导致成年以后性格显得乖张又另类,同时也容易轻信他人的甜言蜜语,甚至为了爱情连尊严都可以舍弃。

文章图片17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意识是永恒的主题,却并不是独立、反抗的女性,而是纷纷在挣扎中沉沦。

她笔下的女主角们拥有鲜明的个性与思想,都是十分立体饱满的形象,可这些女子总会陷入挣扎。

为了什么而挣扎呢?为了那甜蜜的爱情与独立的人格间的矛盾,她们无法取舍,进退两难。

然而最终总会在爱情面前落败,最终失去尊严与人格,获得悲惨下场。

张爱玲写着一个个关于生存与毁灭的故事,她就像一个冷漠的旁观者,看着故事里的主角一点点走向毁灭回不了头。

或许,她写的是她自己罢了,她太清楚自己的偏执与高傲,妥协与卑微,即便悲剧还没发生,可她走的每一步都在走向毁灭。

文章图片18

可她怕吗?她显然是不怕的,为了一时的欢愉,为了那瞬间的爱意,她可以倾其所有,又或许她本身就是疯狂地爱着毁灭,所以无所畏惧,步步不回头。

这样的张爱玲,在外人眼里是什么样子呢?言语犀利,还有些高傲刻薄,而在杨绛先生的眼里,先不论其人如何,至少她的作品是不免有些意境卑下的。

其实也不难理解,两人差异过大,便如孤洁清高的山茶花与带刺妖冶的野玫瑰一般,即便各有千秋,终究是难以投机。

当然了,杨绛先生对张爱玲的不喜并不是全然因为作品,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家国情怀。

文章图片19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感情曾使得她被诟病,胡兰成是汉奸,而张爱玲本人不仅偏袒汉奸,立场也很是微妙。

文人最讲究气节,对于张爱玲的做法,大多数人自然是不齿的。

不过杨绛先生并未在任何公开场合发表过对张爱玲的看法,我们现在所知的这些评价都是出自于信件,包括那句“你们都高看了张爱玲......”。

其实这个评价也并不是多么严厉的谴责,不过是自古以来文人间的相轻罢了。

当了解了两位作家迥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后,我们也可以理解她们的作品中承载着的思想,可以理解杨绛先生为何如何评价张爱玲。

参考资料

[1]《安徽文学》,《“走遍”张爱玲》

[2]《阅读》,《张爱玲:四十年代红遍上海滩的女作家》

[3]《新华书目报》,《走近杨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