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员的林彪向副司令员韩先楚发出一份急电,命令他“坚决歼灭”一支活跃在奉吉战线的敌军,并拒绝他们任何形式不解除武装的投诚起义。 这支被林彪下达“死命令”就地歼灭,拒绝受降的部队番号,是国民革命军第184师。抗日战争时期,这支军队曾毙伤日军部队3000余人,是苏联军队眼中蒋介石麾下战力数一数二的部队。 ![]() (国民革命军第184师) 面对着这样一支有抗日履历的勇猛之师,收为己用似乎是更为明智的选择,而且自红军以来,我方素来有优待战俘的传统。那么,林彪为何会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要执意歼灭这支国民党军队呢? 今天,本期节目为您讲述:解放战争中的第184师。 英勇之师,屡遭排挤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军事顾问曾对国民革命军第184师予以高度评价: “倘若中国军队多几支像184师的武装力量,那么中国就算是独自面对日本也不是问题。” 但令人感到诧异的是,这支国军部队中的勇猛之师,并不属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而是云南军阀龙云手中的一支杂牌军。 ![]() (云南军阀龙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出于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龙云调遣一支四万余人的军队奉命北上抗日。这支部队的番号是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日后名震天下的第184师正处于第六十军的建制之下。 1938年4月,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抵达鲁南台儿庄,直面日军将领板恒征四郎麾下的第5师团,大战一触即发。身在前线的第六十军将士,高呼“抗日救亡,保家卫国”的口号,发誓将与日军血战到底。 ![]() (台儿庄战役) 然而,正当第六十军与敌寇激战正酣时,负责掩护第六十军侧翼的汤恩伯部畏战逃跑,使得第六十军侧翼暴露于日军的兵锋之下。 当这支部队面临被日军全部吃掉的厄运时,第六十军麾下的184师挺身而出,承担起填补战线的重任。第184师最终成功迟滞敌军攻势,并以1000人伤亡的代价毙伤日军3000余人。 在当时国军存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第184师的敌我战损比是前所未有的胜利。一时间,参与台儿庄战役的国军其余部队人心振奋,将第184师视为“英雄之师”。 可这样一支不属于蒋介石嫡系的部队,竟在抗日前线取得如此巨大的战果,自然引发了蒋介石本人的猜忌。 ![]() (蒋介石与龙云合影) 台儿庄战役结束后不久,蒋介石便将未经修整的第184师火速调遣至武汉,参加更为严酷的武汉会战,使第184师蒙受重大伤亡。 1940年,蒋介石又以各种理由,大调第184师的内部军官,使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在日军从缅甸、越南两路大举进攻云南之际,蒋介石非但没有给第184师足够的军饷和装备,反而对军队物资的克扣更为变本加厉,使第184师上下对蒋介石尤为憎恶。 1945年9月2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蒋介石令第184师远赴越南,接受越南当地日军的投降。第184师上下官兵最初以为这是蒋介石开始对他们照顾的迹象,接受日军投降更是抗日军队的光荣。不料,蒋介石竟趁第184师外调之际,将嫡系部队开入云南,拿下了当了十多年“云南王”的龙云。 ![]() (蒋介石与龙云合影) 自此,云南省的上空变了天,第184师失去了从前的主心骨。但是,素来有斩草除根习惯的蒋介石并不愿意就此罢手。解放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立即拆分国军第184师,将其中的老弱病残留在云南,精锐部队则被调往东北,与东北民主联军抗衡。 投诚起义,为何复叛蒋介石多年来对第184师的压迫,本就让第184师的上下官兵颇为不满。如今,他们又要把脑袋挂在腰上和解放军拼命,这让第184师对蒋介石的憎恶之情有增无减。新任第184师师长的潘朔端为人开明,体恤士兵,见蒋介石近年来如此倒行逆施,于是逐渐有了向我军投诚的念头。 1946年5月27日,奉命驻扎海城的第184师和东北民主联军交手。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员林彪命令部队炮轰第184师海城驻地,使国军第184师伤亡惨重。 未曾料想到我军会有重火力的第184师准备撤出海城,保存部队有生力量,不料师长潘朔端却在此时收到了东北保安司令官杜聿明的数道急电:让第184师不得后撤一步! ![]() (潘朔端) 此时,身为第184师师长的潘朔端彻底意识到了蒋介石妄图“借刀杀人”的险恶用心,于是找来副师长郑祖志商量道:“为了家乡兄弟们的性命,这一仗我们不能打,是时候和共产党走在一起干革命了!” 没过多久,潘朔端就令密探向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员林彪传递消息,表示国民革命军第184师有投诚起义,接受改编的诚意。林彪得到消息后,与政委罗荣桓等人一起商议,分析过第184师的各种情况后,认为这支军队有接受改造的可能性。 ![]() (指挥作战的林彪) 随即,林彪以黄埔军校同学的身份,给第184师师长潘朔端写了一封信:表示念在国家大义的公理和同学情谊的私心上,接受国军第184师的投诚,不过解放军共有三个条件:
![]() (林彪与罗荣桓) 面对着林彪开出的三个起义条件,第184师师长潘朔端全部接受,并随后联系时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的韩先楚,告知他起义的时间、地点等细节,确保起义成功。 1946年5月29日,潘朔瑞以城防司令的名义邀请城内校级以上的军官一起开会。当所有军官抵达会场时,潘朔瑞令亲信部队立即控制会场,逮捕混入其中效忠蒋介石的敌特和顽固军官,为起义扫清了后顾之忧。 5月31日,潘朔瑞令第184师电台通电全国,宣告第184师正式举义投诚。消息令敌我双方都感到惊讶不已——蒋介石恼羞成怒,扬言要对潘朔瑞进行报复;朱德则喜出望外,专门给潘朔瑞发电报称:“揭和平之义旗,张滇军之荣誉。” ![]() (朱德) 潘朔瑞率领国民革命军第184师投诚的壮举,史称“海城起义”。此次国军投诚起义,对解放战争中的东北战局扭转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时任辽东军区司令员的萧华称:“海城起义,使西南、东北两支民主联军的力量连在了一起!” 但令众人没有想到的是,在第184师的大部分士兵向我军举义投诚之际,仍有一支一千余人的小股部队,在大石桥负隅顽抗。率领这支孤军的国军将领名叫杨朝伦,成为了日后第184师再度叛乱的祸根。 就地歼灭,铲除祸根原来,在第184师投诚起义时,时任国军东北保安总司令官的杜聿明也得知了我军对第184师进行劝降的消息。因此,他立即向第184师的上下官兵抛出橄榄枝,许诺他们只要忠实于蒋家王朝,坚持到国军援军抵达海城,就一定会给他们加官进爵。 杜聿明的这份挽留,被镇守大石桥的国军第184师某部团长杨朝伦收到。杜聿明还特地对他许诺未来会将杨朝伦破格提拔为第184师的师长。 ![]() 杜聿明的这一番话,让杨朝伦率领第184师残部拼死抵抗,一度成为了我军解放海城不小的麻烦。 在多次劝降无果之后,东北民主联军只好派出第四纵队歼灭这支负隅顽抗的敌军。大石桥内本就建制不全的残兵败将岂是四纵的对手,没过多久就被解放军击溃,大石桥也落入我军之手。杨朝伦见势不妙,撇下部队拔腿就跑,不料随之被截击的解放军战士擒获。 按照我军惯例,被俘虏的杨朝伦应当就地正法,以儆效尤。但是,身为第184师师长的潘朔端不愿看到老乡和昔日的战友流血,因此力排众议,为杨朝伦争取到了留在我军,接受教育改造的机会。 ![]() (投诚后的潘朔瑞) 但令潘朔瑞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这名老部下是一个“油盐不进”的家伙。在加入东北民主联军后,杨朝伦一直对这支“小米加步枪”的部队不屑一顾,认为装配美械的蒋介石部队才是他心目中的正规军。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时,他也嗤之以鼻,对此不屑一顾。 海城起义爆发后不久,蒋介石调集重兵,大举进攻东北南满革命根据地。面对着战局变化,杨朝伦投机分子的嘴脸暴露无遗。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率领第184师内部1200余人的残兵连夜出逃,投奔至杜聿明麾下,表示希望杜聿明能按照承诺,请示蒋介石为他“加官进爵”。 ![]() (杜聿明) 当杜聿明将杨朝伦投奔的电报拍给蒋介石时,蒋介石非常高兴,表示对杨朝伦此前的“反叛行为”既往不咎,并令他担任新的国军第184师师长,重组第184师和东北民主联军作战。 得知蒋介石“宽仁大度”的杨朝伦感激涕零,从此更加死心塌地为蒋介石卖命。东北民主联军的战士在发现杨朝伦率部叛逃后十分愤慨——实在没想到,以前自己舍不得吃的大米白面竟然喂出来这样一个白眼狼。 1946年5月,梅河口战役爆发,韩先楚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与杨朝伦新整编的第184师狭路相逢,韩先楚立即向林彪汇报了这一消息,愤怒的林彪立即下令让韩先楚集结当时十分珍贵的炮兵部队,对第184师进行猛烈进攻,并且要求韩先楚拒绝第184师任何形式不缴械的投降。 ![]() (韩先楚) 最终,这支由杨朝伦新组建的第184师被东北民主联军歼灭6000余人,其余部队作鸟兽散。狡猾的杨朝伦从乱军中捡回一条性命,再度遁逃。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逃跑后的杨朝伦回归国军部队后,再度组建第184师与我军作战,来来回回多达五次。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之际,杨朝伦依旧率领国民党孤军负隅顽抗,直至1950年,杨朝伦最终被我军擒获。昔日里力排众议,保留他一条性命的老上级潘朔瑞对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早已深恶痛绝,亲自在当年签署了对他的枪决令。 第184师降而复叛的故事,给予了解放军深刻的历史教训。在海城起义后,解放军对国军投诚部队的甄别更为小心谨慎。不过,我军从始至终都未曾改变优待俘虏的优良传统,让那些被我军擒获的战俘都深感解放军的博大胸襟,这是我军为何被誉为王者之师,并能够在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
|
来自: guoaa > 《17-等待分类文件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