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确看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83所大学撤销

 教育专家谈教育 2022-08-16 发布于浙江

正确看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83所大学撤销


陶华坤
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规律性,帮助和推动组织活动和人才培养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和时代化进程。


1.高校专业设置要与时俱进不能“冲动”行事。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公共事业管理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供水供电、环保气象、交通等部门均属于公共事业管理范畴。它的产生使得社会的自身管理机制更加完善,使政府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
专业设置要有更周全的“专业”考虑。高校专业设置应回归最基本的学科发展规律和专业视角,而不仅仅是被就业率的高低等外部因素牵着走。专业建设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建设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要增设地区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专业,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科学性。
质疑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设立之初的必要性和科学性。管理讲究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关键要素:人与资源、管理者、目标和过程。管理的本质就是优化这些关键要素并合理配置,以发挥最大效益。高质量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文化建设才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高校的专业设置要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科学性,才能提高其竞争力。
质疑2:怎样确保专业调整决策科学、合理,令人信服?如何让专业调整的过程合理规范?合理性和可行性是专业设置与删减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专业设置真正体现出科学性和可行性。高校专业裁减是一个“专业”形为,需要科学认识,目的是优化专业结构。结合实际适时地进行政策调试,确保政策制定的初衷与目的不会走偏。


3.“郡县治,则天下安”。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不能单一运用市场法则进行社会管理。
反思1: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可替代性。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高校的专业设置因时而变,公共事业管理本身是复合型专业,学生们什么都学,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太精,找工作时自然缺少核心竞争力。本科教育还是学习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比较容易就业。
反思2: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你的自制力。专业没有好坏,看你自身的潜能和兴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研究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实用性则表现为学生必须具有善于学习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和创业竞争的能力、与他人协作和交往的能力等。
教育应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社会治理需要大量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要正确看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83所大学撤销,在法律和规则之下寻找最优解。教育改革之路还很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