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宰治:从《斜阳》到《人间失格》,永不妥协和毁灭意识的矛盾体

 雪忆柔 2022-08-16 发布于黑龙江

提到二战后日本文坛的优秀作家,总有一个人饱受诟病,却又令人无法忽视他的存在,他就是“无赖派”文学作家代表—太宰治。

太宰治的作品独具特色,不同于村上春树与日本文化割裂性的表达,有别于夏目漱石的物哀文化,不似川端康成的虚幻颓废特色,太宰治的作品加深了悲剧的文学性,用唯美哀怨的文字表达窒息无助的内心状态,在渴求救赎中用极端的方式借以“重生”。

可以说,太宰治将哀愁写到了极致,将人生逼到了绝境,而《斜阳》和《人间失格》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佳作。

一、前言

内心不够强大和明媚的人,读不了太宰治晚期的作品,颓丧和自毁意识弥漫,若不是真心爱着他的文字,是很难坚持读完的。毕竟生活即便再苦,中国的文学作品最起码会兼顾挣扎的苦涩和奋进的态度,这是经历压迫的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不服输使然。然而日本文学却在二战后深藏着迷茫的疲态和毁灭的意识,在积年累月的压抑下,这样的情绪一旦爆发,从灵魂消亡到肉体灭亡不过就是一个时间问题。

太宰治

研究太宰治的文学特性,必须要结合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来看,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他散发的腐旧死亡气息,让“无赖派”名副其实地影响了一代人。

从《最后的太阁》到《人间失格》,从第一部作品到最后的遗作,太宰治的人格特性几乎实现了反转,从迷茫到觉醒,从觉醒到毁灭,他以个体死亡惊醒了文学界关于“生存”“虚伪”“希冀”“困顿”等一系列人性的探索。

能够代表太宰治颓丧意识的文学作品就是《斜阳》和《人间失格》,两部作品分别成书于1947年和1948年,是太宰治生命的最后两年。尽管两部作品气质相同,却依然有着差别。

二、从女性视角的《斜阳》到男性立场的《人间失格》,是失望到绝望的过程

从一个男性作家的角度来讲,竟然能把女性的敏感和细腻表达地如此透彻,确实让人刮目相看。然而,抛开文学性来看这两部作品,着实有太多谜团有待解开。

  • ①斜阳下的生命微光,急转而下的人间绝望

《斜阳》讲述了离了婚的和子与母亲度过的一段时光,身为没落的贵族,随着父亲的去世,他们的生计成了一大难题。万般无奈下,根据和子舅舅的安排,和子与母亲离开了东京,搬到了乡下。因为疾病缠身,一向优雅的母亲终于病倒了。母女俩本以为和子的弟弟直治已经死在了战场上,没成想戒了毒瘾的弟弟却突然返回了家中,穷困潦倒的一家人只能靠卖掉衣物来度日。和子的母亲最终病死在了家里,对生活百无聊赖的直治选择自杀结束了生命。故事的最后,和子终于和心仪的单恋对象一夜重逢后,孕育了一个生命。

笔者实拍

《人间失格》以男主人叶藏为中心,作为家中幼子的他出身于贵族世家,却常以滑稽的形象伪装自己,以试图博取身边人的欢心。在他人眼中他是幽默的,在他本人眼中自己却像个可恶的小丑。长大后的叶藏去了美术学校学习,却依然坚持着以滑稽的形式与人相处。直到他结识了浪荡子掘木正雄,从此开启了花天酒地的虚妄生活。由于对生活丧失了信心,他三番五次地与不同的女人携手自杀未遂,最后却沾染了毒品,颓丧地在人世间继续摸爬滚打。

笔者实拍

将悲伤揉进文字,让痛苦在字里行间中疯长,这就是太宰治的文学。如果说《斜阳》深藏着苦涩和失望,那么《人间失格》则直接将这种情愫上升至了绝望。和子最终实现了自我革命,凄苦的生活竟然也透进了微光。而叶藏则不可自拔地在自我沉沦中越陷愈深,直到彻底将绝决的心根植在人间。

太宰治的故居“斜阳馆”

  • ②直治和叶藏的共通性,是纠结和矛盾下的悲剧

“我本想这个冬日就去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还是先活到夏天吧。”—《晚年》

这一段引用于《晚年》的文字,是太宰治的真实心境,他从一部作品跳到另一部作品,幽灵般地在不同作品间游走。我以为他是在文学中找寻希冀,他的内心其实极度渴望救赎。然而希望和失望总是交替并存,轮回着折磨着这个脆弱的灵魂。这何尝不是太宰治的呐喊和求救呢?他将自己的内心剖开展露给世人看,鲜血淋漓且满是伤痕,得到的只是冷漠观望的回应。

《斜阳》中的直治和《人间失格》中的叶藏,虽然是不同的皮囊,却拥有着相似的灵魂。只是直治更为幸运,早期的他至少有母亲这个心灵寄托,而叶藏一无所有,或者说他的每一次寄托都并非是能够真正解救他的人。

“那些指责我的自杀,说我无论如何也要活下去,却没有给我任何帮助,只是洋洋自得地批判我的人,我想他们都是可以脸不红心不跳地劝陛下开水果店的大人物。”—《斜阳》

动漫版《斜阳》

这是直治在遗书中的自白,社会的冷漠和荒唐,让他心安理得地选择了自尽这条路。去战场之前,直治已经染上了毒瘾,和子对他的拯救只是一味地给他钱。参战后的直治再次沾染毒品,这一次妈妈是他唯一的挂念。无论是直治的日记还是最终的遗书,我们看到的是他对这个世界直抒胸臆的鄙视。

“因为我更像一个丑陋的怪物,虽然很想普普通通地活得像个人,但社会却一直将我当作一个怪物。”—《人间失格》

这是叶藏的真实写照,他的自我堕落更为明显,而他的表现方式也更加直接。酗酒、抽烟、妓女、毒品,这些罂粟般的存在,无不在侵蚀着他的身心。他像是落水之人,苦苦挣扎,直到情愿溺水而终。那藏在字里行间的顽抗和无奈,像是无尽的深渊将他拖入其中。

无论是直治还是叶藏,都是没落贵族的典型代表,他们是矛盾的共同体:对“贵族”身份鄙夷却自傲,疏离又渴望,入世却厌世,这样的执念扎根于灵魂的深处。也正是这样的偏执让他们逐渐在现实生活中失衡,最终酿成了人间悲剧。

  • ③永不妥协和毁灭意识,是灵魂呐喊也是渴望救赎

如果说“悲伤”是《斜阳》的底色,那么“绝望”就是《人间失格》的基调。

“只要我的生命还没有消失殆尽,我心中的彩虹就不会消退。”—《斜阳》

《斜阳》中的和子是哀愁的,为母亲的病情,为每日的生计,为弟弟的未来,为自己的爱情,这一系列烦恼交织在和子的生活中。即便困苦如此,即便也想过死去,可是她找到了自救的方法,就是突破道德底线地和心爱的男人孕育了生命,于是她说自己实现了自我革命。在亲近的人先后离世后,“不懂”人情世故的和子找到了生命的微光,选择继续面对这冷漠的世界。

《人间失格》其实更像太宰治的自传,我们看到的是“叶藏们”的故事,也看到了太宰治的人生经历。不是不想面对人生,只是即便没有社交恐惧症,那冷漠的人间也实难找到存活的勇气。梦想变成了虚无,人也不过是行尸走肉。在叶藏爱上绘画时、痴迷马克思时,他一次次和自救擦肩而去。

《斜阳》出版后,日本出现了“斜阳族”,足见这部作品的影响之深。而《人间失格》更是将“颓废丧气”的文学写到了极致,那一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等等众多出现在作品中的文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太宰治永远是矛盾的,若一定要妥协便宁可去毁灭,他是那样的偏执,在逐梦和碎梦的路上左右摇摆,直到人生彻底破裂。

三、从时代背景解析太宰治悲剧作品的成因,是大环境下的灵魂溃烂

  • ①政治

和子的母亲病入膏肓时竟让和子给她看一眼报纸上天皇的照片,看到天皇安好便松了一口气。二战后,日本统治阶层所关心的依旧是“维护国体”,因此天皇依然深受敬畏和尊崇,他作为国家与国民的整体代表,凌驾于全体日本民众之上。然而,自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美国便正式入驻东京,开始了对日本长达六年多的占领。这样矛盾的社会深深地打击了日本民众的自信心,浑浑噩噩过日子其实也是对现实社会的反击。

  • ②经济

二战后的日本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进行农村土地改革,二是解散财阀与组建新的企业集团,三是劳动体制改革。在《斜阳》中,和子参与的农田劳动就是土地改革和体制改革,而《人间失格》的叶藏家与和子家作为没落贵族所经历的正是财阀解散。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样的变化无疑是可以接受的。可是对于曾经的贵族而言,这天差和地别也是心灵的极大落差。

  • ③社会

我们在太宰治的作品中闻到了腐朽的味道和死亡的气息,整个社会是迷茫和溃烂的。二战后的日本可谓是展现了人间百态,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这样的思潮也深深地刺激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摇摆、虚妄,反对、重建,是整个社会的通病。

二战后的日本

二战后,日本有太多的作家死于自杀,这几乎成了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比如三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和川端康成。而太宰治无疑是自杀次数最多的一位文人,一生经历了五次的自杀。结合上述三点,我们再来感知太宰治作品中的悲凉,也就能理解他所投映到作品中的思想了。大环境的混乱,加剧了人们的彷徨。

《斜阳》中反复出现的“蛇”独具象征意义,它是现实中的蛇,也是和子心中的蛇。充满着恶意,却并无恶行。它其实是日本国民每个人心中的恐惧,更是整个社会的惊慌。用仿佛遗忘的战后伤痛去奋进前行,其实是掩耳盗铃的愚蠢,隐忍不发反而酝酿了祸根。

四、从颓废文学中找寻希望的意义,是太宰治留给世人的警醒

“这件事不过是在凡夫俗子身上灌注自己的希望,然后活在想象中罢了。难道世界上没有什么黑马吗?也没有什么麒麟儿吗?我已经完全不敢奢望这种事了。也只是随着日复一日的潮流变化,不断改变身上的保护色而已。”—太宰治《阴火》

从怀抱希望到不敢奢望,太宰治将颓废的姿态打造出独具标签的文艺范儿,你可以说他这是虚无主义,更可以说他有着病态的心理。总之,他竭尽所能地挖掘人性及社会的阴暗面,加以讽刺,进行戏谑,其实这都是“爱之深恨则切”的表现!

他渴望改变,又无力改变。他试图改变,却无法改变。

他像是将自己困顿于一个牢笼中,透过角落的一隅,思考着、探索着。如何救世?如何自救?

在太宰治有限的生命中,他曾经点燃了心中理想的烟火。无论是《斜阳》还是《人间失格》,我们都无法忽视太宰治对“共产主义”的向往。《斜阳》中的和子对《列宁选集》和考茨基的《社会革命》的爱不释手,《人间失格》中叶藏加入的共产主义读书会,都是太宰治本人的内心渴望。

太宰治的家族照片

昭和初期,日本兴起了无产阶级运动,太宰治由来已久的“社会多余人意识”,伴随着运动的如火如荼开展,逐渐发展成了作为地主儿子是“民众之敌”的意识。很快,太宰治加入了共产主义运动,出席秘密研究会,甚至一度撰写了《学生群》和《一代地主》等带有明显无产阶级色彩的作品。遗憾的是,尽管这场运动似一盏明灯点燃了太宰治黑暗的世界,但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仅仅持有理解的态度,却没有从根源上笃定这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也导致了他很快退出了革命。自此,太宰治再也没有找到一种自我认同的观念。

动漫版《斜阳》

在我看来,太宰治选择的“死亡之路”其实与和子的自我革命殊途同归,这也许是种疯狂的朝圣行为,也许是对“重生”的企盼。总之,他的这种豁出去的行为竟带着几分勇敢。当然,他这条放弃自我的道路也异常艰难,并且形成了一个极度恶劣的开端。心怀信念,勇敢前行,才是我们延续太宰治文学生命的最佳方式。

或许,在太宰治看来,不能“自我和解”唯有“自我决裂”,这样的结局大概是一个作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吧。

五、结语

1948年,认为“死亡是最美的艺术”的太宰治,终于结束了自己39岁的生命。在日本,人们为了纪念太宰治,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学奖,甚至在每年樱花盛开的时节,还会举办太宰治的祭祀活动。

直至今日,太宰治的作品依然为人所津津乐道。有人通过他的文学作品透视整个社会的颓废,有人通过他的文字感受生之意义。他飘忽不定的思想正是动荡不安的社会所致,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像一本剪贴簿,真实地记载着每个时期下的日本现状。无论如何,太宰治在日本文坛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而他对文学的贡献也是不该忽视的。

作者:雪忆柔

文字是坠入凡间的精灵

灵魂唯有在书海中方能自由

愿我的文字可以温暖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