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蓝玉对朱标说:“我观察燕王朱棣,在他的封地一举一动与皇帝一模一样。燕王并非一般人,迟早要造反。我找过人望他的气,有天子之象,你千万小心!”不久,蓝玉被朱元璋剥皮实草,株连15000人,三族被灭...... 《蜀警录·蜀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献贼入蜀王府,见端礼门楼上奉一像,公侯品服,金装人皮质,头与手足俱肉身。讯内监,云国初蜀妃父凉国公蓝玉也。” 明末天下大乱,张献忠攻占蜀王府时,搜出一张画像连同一张人皮,询问之后才知道,这是被朱元璋剥了皮的蓝玉。这张被保存了足有251年的人皮,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不过可惜的是,张献忠急于抵抗清兵,于是在掠夺完宝物之后,一把火杀了蜀王府,蓝玉这张人皮也消失在了大火之中。 明太祖在位期间,一共发生两起大案。第一起是“胡惟庸案”,长达十年间共诛杀3万余人。第二起就是“蓝玉案”,蓝玉三族陪葬,足有一万五千人被株连。 胡惟庸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蓝玉案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而蓝玉丝毫没有从胡惟庸身上吸取教训。可以说,朱元璋杀死他的那把刀正是蓝玉自己递上去的。 那么,蓝玉究竟做了什么,让朱元璋用如此残忍地手段对待呢? 蓝玉其人不仅有胆且有谋略,他最初在姐夫常遇春的帐下效力。蓝玉出兵几乎从无败仗,说他是常胜将军也不为过。 常遇春这个姐夫也是相当地尽职,在朱元璋面前经常提及蓝玉,并且主动为蓝玉请功。也是蓝玉自己争气,官位连连高升。可以说,蓝玉的荣誉是自己挣下。论军功,蓝玉实至名归。 在军中连连树立声望的蓝玉,身份也发生了改变。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寄予了厚望,而他为朱标选择的太子妃正是常遇春的女儿,可见,朱元璋对常遇春的信任和恩宠。自此,蓝玉也成了皇亲国戚。 有功且有背景,蓝玉的地位稳步提升。 虽然蓝玉这个人有点傲气,但是他胜在比较忠心,而他也是太子朱标忠诚的拥护者。毕竟,从亲戚关系论,蓝玉还是朱标的舅父。因此立捧太子既符合礼制,也符合人情。 蓝玉和朱标的关系颇为亲密,一次,蓝玉在出征蒙古班师回朝后,便对朱标说:“我见过燕王朱棣,一举一动都有王者气派。”这话若非亲密无间之人,谁敢红口白牙地猜测?可见,蓝玉对朱标是用心了的。 但是,蓝玉此番话并未引起朱标的重视,他反而宽慰蓝玉道:“燕王待我向来恭敬,谁有反心,他都不会有的。” 蓝玉也是毫不遮掩地说:“若没有是最好,我也希望一切是自己的多虑。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还是小心为妙。” 朱标把蓝玉的话放心上了?他并没有。若朱标并未早逝,燕王朱棣也一样会反。毕竟,在朱元璋的26个儿子中,唯有朱棣最像朱元璋的儿子。 朱标没防备,但是朱元璋可是时刻防备着四子朱棣。在朱元璋看来,朱棣不仅有能力,还非常有野心。只是,即便蓝玉退却了蒙古军,朱元璋依然需要朱棣来镇守北京,这样才能保证南京的平安。所以,朱元璋对待朱棣的态度是颇为复杂的。 当时,有个道士传唱了一首歌谣:“莫逐燕,逐燕必高飞,高飞上帝畿”,大概它没有《烧饼歌》的传唱度,所以并未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而这首歌谣所暗示的,正是朱棣篡位。可惜,蓝玉也没能等到朱棣谋反的那一天。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在视察陕西归来后,因感染风寒而病逝。朱标的薨逝打乱了朱元璋所有的节奏,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传位于朱标之子朱允炆。 自古幼主继位,最怕的就是托孤不慎。此时的蓝玉羽翼渐丰,他不仅连连破坏朱元璋的规则,飞扬跋扈且居功自高,甚至还养了一堆“义子”。若朱标还在,蓝玉是最能辅佐他的武将。朱标既死,蓝玉就是朱允炆最大的威胁。 立下赫赫战功的蓝玉,曾在大胜归来后,因守卫开门太迟,而炮轰城门;曾在俘虏元军之后,私自将元妃藏起后独自享用;曾在朱元璋封赏之后,大放厥词地埋怨封赏太少;曾在羽翼丰满后,开始豢养义子,并默认他们祸害百姓的行为...... 蓝玉一生征战,本就是刀尖上起舞,然而他居功自傲,终是触了朱元璋的逆鳞。在朱标死去的第二年,朱元璋就快刀斩乱麻地以谋反罪处理了蓝玉。不仅将他剥了皮,还在皮内充了草,四处杀鸡儆猴。 蓝玉一死,三族被灭,一万五千人受牵连,真是可悲可叹。 朱元璋继位后,先后封赏了150位开国大臣。蓝玉死后,朱允炆可以倚仗的开国大臣只剩下三位,但都不算重臣。可以说,朱元璋对外室斩草除根,却唯独没有对自己的儿子们下狠手,这也客观造成了“靖难之役”。 朱元璋在驾崩前,特意留下遗诏强调了两件事:第一,由朱允炆继承大统;第二,藩王不准进京奔丧,尤其是燕王朱棣!只可惜,朱元璋即便为孙子铺好了路,也没拦住儿子的大开杀戒。 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杀人无数,尤其对有功之臣毫不留情,因而被世人评为“刻薄寡恩”。然而,纵观蓝玉所做,毁坏关门、私藏元妃、操弄权柄、不满封赏......这一系列行为,怕是任何帝王都无法忍的吧! 若蓝玉还在,朱棣能篡位成功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