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曹操亲自指挥摸金校尉在芒砀山王墓,打开了一座比“明十三陵”大4倍的墓葬,所盗宝物足有72船,养了几十万大军整三年。 提到曹操盗墓,很多人立刻就会想到“摸金校尉”。其实,《盗墓笔记》也好,《鬼吹灯》也罢,他们所提到的“摸金校尉”正是来源于曹操。 考古界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汉墓十室九空,说明了当时盗墓贼的猖獗,而曹操就被列为了盗墓的匪首。 在汉代陈琳所作的《为袁绍檄豫州》一文中,声讨曹操为了弥补军饷不足,设立了“发丘中郎将”,专门以盗墓为营生取不义之财。不过,既然是“檄文”自然离不开扣锅的成分。有趣的是,曹操并未对“盗墓”一事给予回应,所以真假难辨。 但是,大张旗鼓地为这种事设立一个官职,这似乎有点于理不合。所以,曹操是否真的盗过墓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自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永城芒砀山西汉王陵墓群前后共安葬了梁国八代九王,还有王后、大臣全部安眠于此。 当时,梁孝王刘武想要在死后过把皇帝瘾,便为后世子孙建好了这座大型墓葬。刘武只是为了图个热闹,但是死后多年却被一锅端了,这也真是始料未及的飞来横祸了。 刘武是谁呢?他是刘邦的孙子,是汉文帝的亲生儿子,汉景帝的亲生弟弟,因此身份显赫,陪葬物品自然也很丰富。 刘武坐拥300里江山,他所建造的墓葬群要早于明十三陵足有3000年,但是占地面积却远是它的4倍!因此,梁孝王墓是中外考古界公认的“天下石室第一陵”,而它也被汉墓壁画专家誉为“敦煌前的敦煌”。 据《资治通鉴》记载,梁孝王天资聪颖,他深受母亲窦漪房的宠爱,自小便享受着与哥哥刘启同等的待遇。 刘启继位后,窦太后经常将刘武召进宫,与刘启同桌共饮,母子三人极为和谐。而刘启更是曾有豪言,待自己千秋之后传位于弟弟刘武。当然,我们知道,刘启后来将皇位传给了儿子刘彻,谁让刘武命短没等到呢! 说起“文景之治”,刘武功不可没,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可惜他作为梁王,并不能与皇帝共同居功。因此,史册上也不会彪炳他的功绩。 不过,刘武为了圆自己的皇帝梦,干脆建立了极尽奢华的梁王墓,而它的构造则是完全仿造皇宫规格而建。刘武及其后人,将世代传下的宝物都送进了陵墓中,幻想着死后依然能享尽荣华富贵。 其实,梁王墓并不是很好下手去盗,因为它多是依山开凿的大型崖洞墓。所以这里多次被盗墓贼光顾,却依然保存完好。 曹操之所以盗墓,那就只有一个原因:为财,而后以财养兵。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势不两立,这才爆出了曹操盗墓的事。为了盗掘梁王这座大墓,曹操组织了上万人,亲自指挥挖了近几个月。最后果然不负众望,挖出的金银财宝足足装满了72艘大船,支撑了曹操的数十万大军三年的费用。 一本万利,一张饼吃到饱,这就是历朝历代盗墓猖獗的根本原因。 东晋史学家孙盛在《魏氏春秋》中也曾记载了陈琳的讨曹檄文:“而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盗墓咱先不说,曹操将人家尸身暴露于阳光之下,这就有点不讲武德了。 曹操之所以会有此恶名,也是有缘故的。他的父亲曹嵩在途径徐州时为陶谦部将所杀,因此曹操才会大举兴师问罪。曹操率部在进军路上大肆杀戮、发人丘墓,因此被世人讽刺为:“你杀我父亲,我毁你先人坟墓”。 睚眦必报确实符合曹操的人设,不过陈琳的话还是有点夸张,他说曹操是个坟墓就不会放过,倒不至于此。 至于曹操盗梁王墓,还被清代学者杨守敬写进了《水经注疏》中:“操引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 其实,关于盗墓的传说,可不单给曹操扣了一顶脏帽子,就连孙权也未能幸免。据说。孙权在江南境内四处发掘南越国的大墓,还把长沙王吴芮的坟给刨了,而墓内的金银财宝全部用于填充军饷豢养军队。 后来,曹操大概是深受自己盗墓的启发,唯恐自己百年之后也会被人挖坟毁尸,这才有了72疑冢的故事。到了曹丕时,更是提倡薄葬,同时废除了金缕衣下葬的制度。 忆柔曾经介绍过一位帝王,他是比曹操更早的盗墓者,就是“盗墓鼻祖”刘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我的主页搜索哦!刘去盗墓是为了有趣,而曹操盗墓纯粹是为了养兵,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不过,刘去盗墓是有史料记载的。而曹操盗梁王墓最终被考古学家证明是子虚乌有,因为至今梁王墓还是完好无损,被考古学家发现时,还出土了车马饰件、兵器、玉器、绢等各种文物2000余件。 “托名汉相,实属汉贼”,曹操这黑锅也是背得不少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