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代十国最没存在感的国家,却因为有一群坑爹的儿子火了

 雪忆柔 2022-08-16 发布于黑龙江

王审知的婢女陈金凤长相十分狐媚,他的儿子王延钧惦念许久。王审知刚病故,王延钧迫不及待地称帝,而后将王金凤立为皇后。没成想,王延钧也为自己的儿子做了一个坏的榜样,原来坑爹也能遗传。

提到五代十国,最没有存在感的就是闽国。南唐虽小,但因为有李煜的“词帝”之名,也算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后蜀无名,因为一个花蕊夫人也算让人有了印象。可是提到闽国,它的这波存在感可不是因为什么美名,而是有了一群坑爹的主儿。

编辑搜图

王审知算是个很有才能的领袖,他是唐朝威武军节度使王潮的弟弟。有一次,王潮请占卜师为自己的两个弟弟算命,谁知,占卜师却看着王审知颇有深意地说道:“一人胜一人。”

当时,王审知冷汗直流。后来,不论王潮怎样苛责王审知,他都毫无怨言。王潮临终前,考虑到自己的儿子都不堪大用,于是将大权给了王审知。可是王审知又谦让给二哥,他的二哥认为弟弟有功劳,死活推辞不受。

大家一定认为王审知很谦逊有礼吧?

其实,王审知非常有心机。这就是为何他会因算命先生随口一句话而紧张的原因,分明就是对方猜中了他的心思。

为了能够继承哥哥的权位,王审知派人暗中散布童谣:“潮水来,岩头没;潮水去,矢口出。”

这句诗歌的意思非常浅显,就是说王潮来了,陈岩就死了,王潮过世了,王审知该继位了,因为“矢口”即为“知”。在舆论的作用下,民心自然也倾向于王审知。

编辑搜图

王审知很有才干,在乱世之中安于休养生息,让百姓也得到了了短暂的安宁。他也很勤俭,这一点和用“纸衣瓦棺”安葬的后周太祖郭威有一拼。

轻徭薄赋,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加强对外贸易,在他统治福建的三十年间,百姓安居乐业,怡然自得。最重要的是,疆域也得到了稳定的扩张。

但是,王审知很悲催,他一生要强却没生出好儿子。

王审知共有4个儿子,就像中了魔咒一般,为了争权夺利彼此伤害。王审知至死没有称帝,生前曾无数次被劝诫登基,但是他却说:“我宁愿做开门的节度使,也不想做闭门的天子。”

王审知一死,他的长子王延翰火急火燎地自称大闽国王。他以前在父亲面前是乖宝宝,父亲一过世,他立刻暴露了真实面目,只知道骄奢淫逸。

为了能与后妃们畅游玩耍,王延翰在湖边筑造了长达十余里的连廊,终日设宴嬉戏。他这一系列操作,都能把九泉之下的王审知气活。

编辑搜图

结果,王延翰屁股还坐稳一年,弟弟王延钧就闯入闽国都城福州,直接斩杀了亲哥哥,而后篡位称帝。

但是呢,这个王延钧也不是个省心主儿。当年,王审知身边有个美艳的娇妾陈金凤,长得是一脸狐媚姿态,体态白皙柔滑。陈金凤不仅貌美,还很有才华,善于作诗,更擅长玩乐。

王延钧第一次见到她,就被她迷得神魂颠倒,好不容易等到父亲过世,又急着把哥哥处理掉了,这才将陈金凤弄到身边,封为了淑妃。9年后,陈金凤正式当了皇后。

陈金凤的出身相当地奇葩,她名义上的父亲陈岩有断袖之癖,母亲也是个极美的女人,与他人厮混后生下了女儿。

说起陈金凤的亲生父亲,简直更让人无语,因为他正是陈岩的情人。你说这一家人狠不狠?

编辑搜图

在这种家庭出生的女孩,三观也受到了影响。起初,陈金凤还是王审知的妾室时,畏惧他的威名也就比较检点。等到陈金凤成了王延钧的妃子后,那真是玩出了花,感兴趣的朋友们搜索“水晶秘戏”就知道了。

可能是王延钧多年被父亲和兄长压制的关系,一旦执掌天下后就开始放纵起来。当时,民间流传一句“谁谓九龙帐,只贮一归郎”,而这个“郎”可不是指王延钧,原来,王延钧竟然有和岳父一样的嗜好,这可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

因为王延钧太过宠幸陈金凤,贵妃李春燕长期受冷落,于是开始效仿陈金凤。注意,李春燕可不是学习陈金凤如何讨王延钧喜爱,而是开始联合王延钧的儿子王继鹏,准备谋反。

陈金凤听说李春艳和王继鹏走特别近,主动请求王延钧将李春燕赏给亲儿子,在软磨硬泡之下竟然真的成功了!

编辑搜图

都说“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王继鹏和李春燕占了第一条,破了第二条,最终竟然真的谋反成功了,而陈金凤和王延钧则死于乱军之中。

李春燕看着肌肤如雪的陈金凤,渗出了鲜红的血液,忍不住露出满意的笑容。而王继鹏听说父亲被乱军乱扎一气,最终还是自己费劲用剑自刎后,竟然面无表情。

或许,李春燕和王继鹏没想到,当他们步上王延钧和陈金凤的旧路时,就已经注定了自己的结局。

公元935年,王继鹏成为闽国第四位皇帝,第二年,李春燕被封为皇后。3年后,这对帝后被王继鹏的长兄所杀。

历史就是如此环环相扣,但凡有人不以史为鉴,注定要自食恶果。

最后,分享一首陈金凤的小诗:“西湖南湖斗彩舟,青蒲紫蓼满中洲。波渺渺,水悠悠,长奉君王万岁游。”

真可谓美人千载恨悠悠,这个低调的小国,终于刷出了存在感。

编辑搜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