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受朱允炆信任的叔父,却为朱棣打开南京城门,最终为何又被朱棣贬为庶人?

 雪忆柔 2022-08-16 发布于黑龙江

1402年,朱允炆怕朱棣攻进南京城,便将各地藩王召回,谷王朱橞被朱允炆安排守南京城门。可当朱棣攻到城下时,朱橞却抢着去开城门,守门将领李景隆与他不谋而合,便问朱棣:城门一开,可否保我们平安?” 

朱橞是朱元璋的儿子,年龄只比大侄子朱允炆年轻2岁而已,他的母亲正是郭子兴的亲生女儿。作为朱元璋发迹的重要人物,郭子兴可谓眼光独到,女儿成为了郭惠妃,义女马氏还是朱元璋的皇后。 

郭惠妃一生为朱元璋孕育了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儿子们分别是十一子蜀王朱椿、十三子代王朱桂和十九子谷王朱橞。 

在朱允炆登上皇帝宝座后,便开始着手削藩。而他最先下手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谷王朱橞。那么,朱橞何其何能,让朱允炆如此重视呢?

 

朱橞因为出生地晚,所以好的封地早就被哥哥们分完了,轮到他的时候,朱元璋为他选择了宣府。 

1391年,朱橞还只有12岁,就已经走马上任,成为了驻守一方的藩王。 在修完王府之后,到四哥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有近八年的时间,朱橞所做皆是守卫疆土和利国利民的事。 

比如明长城的修筑,就有朱橞的出力。而且,朱橞自小饱读诗书,这肚子里的文墨多了,竟然还格外有审美。他所策划建造的宣化城不仅极具美观,还有极大的防御作用。 

在长沙流传着这样一件轶事:朱橞因为聪明能干,且爱护百姓,在当地的名声特别好,深受百姓爱戴。朱允炆继承皇位后,对叔叔们格外忌惮,他心里埋藏已久的杀心渐起。尤其当他听说百姓十分拥护朱橞后,便想第一个拿他开刀。 

等到讨伐大军将要出发时,却被丞相程吉呵斥住了。他对将军们说:“谷王爱民如子,若无故杀他,天理难容!”将军们听闻宰相如此说,感到十分羞愧,可是违背皇帝命令也只有死路一条,为此他们唯有自刎谢罪了。

 

但是,《明史》记载的朱橞似乎有点像墙头草。 

1399年,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朱允炆也无暇削藩,眼看着燕王朱棣势如破竹,即将攻到南京,他只好下令让藩王全部回到南京。朱橞也在其中。 

起初,朱橞是犹豫的。在这场分庭抗礼的斗争中,有的藩王是保持中立的,比如楚王朱桢、蜀王朱椿、肃王朱楧、庆王朱栴;还有公然与朱棣站在统一战线的,比如周王朱橚、宁王朱权。 

朱橞其实也不算支持,他在考虑到朱允炆或许有胜算之后,选择乖乖回到南京。他的这份忠诚赢得了大侄子的信任,这才将戍守南京城大门的重任交给了他。 

但是,朱橞也鬼的很,在朱棣攻到城下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为自己的哥哥开路。巧的是,当时几番在朱棣那里吃了败仗的大将李景隆,恰好就与朱橞一起守着金川门。

 

按理说,李景隆数次失败,临阵退逃,是应该被处死的。方孝孺等人立劝朱允炆,都遭到朱允炆拒绝,还一次次给李景隆机会,结果亲手给自己埋了个炸弹。 

1402年,燕军直逼南京,李景隆和朱橞不谋而合,只有一个心思,那就是开门迎朱棣。李景隆毕竟不是朱棣的兄弟,于是他向朱棣传递口讯:“若开门,能否保平安?”在得到朱棣的承诺后,金川门大开,朱棣堂而皇之地踏入了南京城。 

朱棣继位后,弹劾李景隆的奏折不少,几次三番之后,朱棣信守承诺没有赐死他,只是褫夺了他的爵位,将他们一家人囚禁了。李景隆为此绝食过十多天,竟然坚挺地活了下来,最后熬到了永乐末年。 

其实,相较于死在靖难之役的方孝孺、铁铉等人,李景隆已经相当幸运了。很多不服从的旧臣被下油锅的,剥皮的不计其数。女子的命运更为悲惨,忆柔不忍详述。 

这一场大灾,朱棣几乎血洗了整个南京城,两方伤亡人数在50万左右。当然,70%损失的都是朱允炆的兵力。

 

那么,作为墙头草的朱橞结局又如何呢? 

朱棣念在这位弟弟献城有功,让他去了长沙继续当藩王,而且赏赐相当丰厚。不知道是不是经历了生死大劫的关系,朱橞性情大变。到了长沙城之后,开始变得极其骄纵霸道。 

当时,太子少保退休回乡时经过长沙,因为没有去拜会朱橞,结果被朱橞告了御状,最后被锦衣卫关进天牢,不明不白地死了。 

可怜一位朝廷重臣,只因为没有去拜个码头,最后竟然被陷害致死,可见朱橞的嚣张气焰。 

若朱橞只是如此,朱棣倒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看四哥造反成功了,朱橞也动了歪心思。他开始大肆搜刮民财,而且招兵买马,又是造战舰,做弓弩,又是操练兵马的。 

到最后,他还拉着自己的亲哥哥朱椿,试图结盟造反。

 

朱椿可不傻,靖难之役结束后,他是兄弟几个当中第一个去觐见朱棣的。而且,朱椿是兄弟几个中最喜欢读书的,他本就对政治权谋不感冒。在得知朱橞要造反后,他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上奏给了朱棣。 

朱棣觉得自己对谷王朱橞很优待,起初还不肯相信,后来查证后,专门表扬了朱椿,赞誉他的忠心可比肩忠于王室的周公。 

1417年,朱橞被贬为了庶人,他的大儿子和小儿子最终自焚而亡。 

纵观朱橞的一生,原本可以名垂千古,可偏偏走上了歧路,动了歪心思,那些他曾有恩于百姓的义举也成了过眼云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