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曹操借“人头”一用的小人物,是否出自正史?他死的冤枉吗?

 雪忆柔 2022-08-16 发布于黑龙江

一次,曹操叫来管粮官王垕说:“我想向你借一物,这样便可安定军心,你可千万别吝啬啊!”王垕连忙说道:“丞相但说无妨,想借什么?”曹操突然沉下脸说:“要借的,便是你的项上人头。”

很多人看过《三国演义》,里面有那么几个小人物,可能总会被忽略,王垕(hòu)就是其中一个。

在小说版的《三国演义》中,王垕是在第17回出场的,不过是曹操军营中的一个管粮官。地位不高,却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知道,行军打仗,粮草为先。但是,王垕的价值不止如此,他为曹操做出的牺牲,才是发挥了最大的余热。

公元197年,袁术自立为帝,曹操因而出兵讨伐。但是两方相持太久,曹操大军人多粮少,途经之地又因连遭干旱,导致军粮极度匮乏。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时,管军粮的王垕愁的不行。但是,他又不敢善做主张,只能如实向曹操汇报。

曹操听后思索片刻后说:“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意思就是说,可以少分点粮,用小的量器分装,以权宜之计,解一时之急。

王垕心有顾虑,便问曹操:“如果将士们因此生怨,那又该如何是好呢?”

曹操宽慰王垕说:“放心,届时我自有良策。”

那么,曹操的良策是什么呢?王垕但凡长点脑子,都应该想到了。毕竟将士们挨饿一时可以,长期挨饿肯定不是长久之计。果然,没过多久,将士们就爆发了。

曹操可不想面对将士们可能临阵倒戈的风险,于是在深夜,他便派人悄悄地将王垕叫进帐中。不久,王垕弓着腰,一幅谦卑的模样,低着头走进了曹操的军帐。

曹操端详了王垕片刻,而后笑着问道:“王垕呀,你的家人可都好啊?”

曹操此言一出,王垕顿时惊出一身冷汗,只得磕磕巴巴地回话道:“甚好,甚好。”

曹操点点头,也懒得再费唇舌,直截了当地问道:“我呢,想跟你借一样东西,以此才能安抚军心,你肯借吗?”

王垕当时脸色煞白,腿也开始软了下去,他只能战战兢兢地问:“丞相想要借什么?”

曹操毫不遮掩,面色也由刚才的和气转瞬变得阴沉,他低声地说了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借汝头,安军心。”

王垕当然知道自己难逃一死,索性曹操给了他一句宽慰:“大可放心,你的家人,我自当尽心照顾。”

说罢,早有人将倒霉的王垕拖了出去,而后将他的头颅高杆悬挂,并且告示全军:“王垕小人也,故意改以小斛分粮,暗地里却盗窃官粮,因此就地正法。”

曹操以王垕的项上人头去平息众怒,将一切罪责都归结于王垕。作为炮灰,王垕确实无话可说。

表面看,曹操还能顾念王垕的家人,也算仁至义尽。但是,如若我告诉你,曹操的原话是“吾妻子吾养之”,你还会不会认为曹操够仁义呢?

有趣的是,曹操还不止对王垕说过这番话,另一个人有幸听到这番话的,就是吕布的谋士陈宫。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对曹操是有贬损的,为了树立他残暴、爱疑心的毛病,特意安排了曹操误杀吕伯奢的桥段,而后说出了那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件事直接导致了曹操的救命恩人陈宫,与曹操分道扬镳。而后,加入吕布阵营的陈宫屡出奇谋,以至于曹操屡战屡败之后,不得不屡次向陈宫抛出橄榄枝。

后来,陈宫与吕布被曹操擒获,陈宫认为曹操不仁,坚决拒绝招降。行刑之前,曹操不舍陈宫,不忘再次提醒:“你若是死了,你家中老母该如何是好?”

聪慧的陈宫立刻说道:“但凡以孝治天下的人,又怎会去杀别人的母亲?”

好嘛,既然不能杀老者,曹操也不死心地问道:“公台还有儿子啊!儿子也不管了?”

陈宫以不变应万变,回怼道:“我听闻,但凡以仁治天下的明君,也绝不会杀别人的儿子。”

曹操被陈宫怼的胸口发闷,既然谁都杀不了,便对陈宫说:“你的母亲和孩子,我都会视为自己的家人。”

最后,陈宫慷慨赴死。

不过,陈宫和王垕还是有显著区别的。因为陈宫是三国时期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王垕则是《三国演义》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的《曹瞒传》中,所记载的故事原型杜撰而成的一个人物。

王垕所发生的事确实存在,只是这个事件的主人公微不足道,也就不值得留下姓名。但是,王垕这个小小背锅侠,是这段历史时期里,千万个为主公背锅的小人物之一。用他的人头,平息军队的怨声载道,这个替罪羊才得以在浩浩史海中留下姓名。

顺便说一句,曹操在祭奠典韦时说的那一句“王垕人头何在”并非正史哦!

收买人心的事,曹操做了。背锅挨千刀的事,手下给办了。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若没有曹操这般铁石心肠,又怎么能在乱世中赢得天下呢?

那么,您觉得王垕死得是不是挺冤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