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悬解》太阳中篇——太阳坏病

 谷山居士 2022-08-16 发布于上海

图片

伤寒悬解:卷四

          太阳中篇五十六章

太阳坏病

太阳风寒,有正治之法,桂枝、麻黄是也。阳偏盛者,恐异日之入阳明,则有大青龙、白虎汤,早清其燥热。阴偏盛者,恐异日之入三阴,则有小青龙、五苓散,预去其湿寒。处治不差,病在太阳一经,自当应药而解,不成坏病。

医不知此,实其实而虚其虚,若汗、若吐、若下、若温针,补泻异施,遂成坏病,非复太阳本色矣。坏病者,即后日之阳明与三阴也。阳盛而泻其阴,则入阳明,阴盛而亡其阳,则入三阴,桂枝、麻黄之证,变为亢阳孤阴,是以曰坏。

至于阳明,俟其腑热内实,一下而愈,犹为逆中之顺。然而腑邪伤阴,失于急下,亦伏死机,则顺中之逆,正自不少。若夫三阴,阴盛阳负,动罹危亡,则逆居强半,而顺不十三。仲景于是有救逆之法,随证处治,转逆为从,玄通微妙,良工苦心矣。

1 太阳中篇主要讲太阳误治之坏病,与救逆之方法。伤寒病,善治者治其皮毛。人表里一气,见表则知里,见里则知表。太阳病表里虚实之不同,感风寒也不同,故外证不同,误治成坏也不同。总之一旦成坏病,则杂象百出。太阳中篇,都是坏病救逆之方,但中篇的核心重点,就是以误治之坏病,而学中医之医理。太阳坏病,入阳明,入太阴,入少阴,入厥阴之杂象。注意太阳一经对六经的关系,皆在坏病中体现出来。表闭外束,里气之虚实,一气之偏见或一经之证偏见。

提纲二章

桂枝、麻黄,太阳风寒主方也。若至三日之久,正将入阳明、太阴之期,业经汗、下、温针,而病仍不解,则事当大坏,未必犹在太阳。即太阳未罢,而亦未必尚属太阳桂、麻之证,是宜审观脉证,另立新法,故总立坏病之纲,详开救逆之门也。

太阳五十四: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太阳病,治之得法,当解于本经,不至入腑传脏,而成坏病。若至三日之久,已经发汗、吐、下、温针诸治,而病不解,则不在太阳,定缘误治,入别经而成坏病。当观其脉证,知其所犯何逆,随证治之。曰坏病者,非太阳之本病故也。

1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或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已成坏病,在用桂枝汤不中病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曰坏病者,乃太阳误治而来,故非太阳之本病。

太阳五十五: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先本下之,而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申明上章逆字之义。风寒外闭,宜辛温发散而不宜下,燥热内结,宜苦寒攻下而不宜汗。若表邪未解,里邪复盛,则宜先汗而后下,若里邪急迫,表邪轻微,则宜先下而后汗,错则成逆矣。若治法得宜,先后不失,不为逆也。

1 风寒外闭,宜辛温发散而不宜下,燥热内结,宜苦寒攻下而不宜汗。若表邪未解,里邪复盛,则宜先汗而后下,若里邪急迫,表邪轻微,则宜先下而后汗,错则成逆矣。若治法得宜,先后不失,不为逆也。

2 上章是汗吐下温,治不得法;本条汗下之法错,或先后顺序之错,或表里之错治,而成逆也。故本条申明上章逆字之义。

3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发汗,却先下之,病不能解,又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先本下之,而复汗之,此为逆也,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先本下之,却先汗之,病不能解,又复汗之,此为逆也,若先下之,治不为逆。(第二句就是对比之义,太阳病者,都是先汗而后下,能下的也就抵当证)

4 太阳经病象最杂,故最易坏。本条提纲,典型的古汉文,省文之义。每一次到这个地方都要饶口令,每一次的理解都不一样,现在定稿。

图片

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十五章

阳明从燥金化气,阳旺之人,表郁则燥动。然不经误治,津液未耗,燥气之作,何至遽盛?及其汗、下、温针,伤津亡液,燥气大发,经腑合邪,乃成下证。虽不如三阴之险,然阴亏阳亢,亦伏危机,未可率然也。

1 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者,误治汗下,亡津而伤燥也,伤津亡液,燥气大发,故入阳明也。太阳之坏合阳明之燥也。足阳明胃从手阳明大肠化气,胃化大肠之燥也。阳旺于阳明,伤亡津液而内燥,则坏入阳明。

太阳五十六: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设内有腑热,则下之当愈,若使脉浮,则表邪未解,必不能愈。以浮为邪在表,遗其外邪,而反下之,故令不愈。当须解外则愈,宜主桂枝也。

此太阳表证未罢,而内有腑证,固当下也,然必外解,而后可下。若发汗未解,而遽下之,设脉犹见浮,则外必不愈,故仍以桂枝解外。

1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又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此犯表里之错)。今仍脉浮者,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桂枝汤,通经解肌,调营和卫也。(此对比太阳二十二,麻黄之后用桂枝)

2 五十四条,若成坏病,则桂枝不中也。本条仍脉浮者,故知在外,虽是误治,但未离经而内陷,仍在太阳,用桂枝汤,以解表之脉浮。

论;桂枝汤证,若是迟治,汗出而内燥,也易内传阳明胃腑。

图片

太阳五十七: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土湿金郁,气不化水,土湿木郁,不能行水,皆令小便不利。小青龙、五苓散证之小便不利,悉缘土湿而水停,则小便之不利,必因湿旺。若汗下之后,而见小便之不利,是津液亡泄,澡而非湿也。然别无热渴之证,则其燥未甚,勿用治之,俟其津液续复,得小便一利,必自愈也。

汗下之后,小便不利,阳虚之人,则阳亡而病湿,阴虚之人,则阴亡而伤燥,此不见阳亡湿动之证,故知是亡津伤燥也。此亦人参白虎证,而燥热未作,则病势最轻,故不须治之。

1 大下之后,利下亡津,复发其汗,汗出亡津,先下后汗,津液亡泄,不化为溺,没有小便,故小便不利也。津液从汗下而亡失也。勿治之,使津液续复,得小便一利,必自愈也。

2 论:小便不利之证;

(一)土湿金郁,气不化水。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而手太阴肺,从令化湿。此就是肺气化脾湿之义。土湿胃逆,肺阻不降,就是气不化水。

气水互化之理:《金匮》水气二十一:气降化水,水升化气,气水互化之理。水位于下,气所化也,气降化水,循经而降,至腰以下,则水成矣。气位于上,水所生也,而水升化气者,是水中之温,循脏而升,至腰以上,而气成矣。《金匮》水气篇开头:水病不离气,气病不离水,气水一物,以上下而异名耳。中焦气水之交,所以降气化水,升水化气之原,未有中气不败而气水独病上下者。

金郁小便不利的另一个病理,就是肺主治节,肺气下降,通调百脉之义。肺主皮毛,外感伤寒,皮毛窍闭,则肺气不降,不能通调水道,气不摄水,故有小便不利之证。此多于土湿无关,而是外寒闭肺,肺失治节之理。观外感麻黄类医案则知,还有大便溏泄之证。

(二)土湿木郁,不能行水。湿盛气虚,不能行水,即为木不泄水。气虚不行,即为停水。土湿而气虚,这个气虚与木气,都是一个气,就是阳气,阳虚而生湿,阳虚而木郁,气虚不能行水,木郁不能泄水,水不行则木不泄,皆因气虚。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真武汤的小便不利,就这个病理。

癃闭的病理:脾胃之湿热,木气郁陷,而传于膀胱,此是土克水之理。膀胱湿热,则壅

塞不通。此是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的病理。

总结:土湿金郁与土湿木郁,其实是一回事。肺主气而气不化水,木主泄而不能行水,皆因土湿,都是一回事。

消渴与小便不利的病理,那个是讲厥阴之为病。这个是讲土湿之不利,对比本条亡津之不利。还有外感失调之不利,还有湿热之闭癃。就一个小便不利,是一个大系统,有点复杂。

3 阳盛之人,汗下则亡阴,而伤热燥;阳虚之人,汗下则亡阳,而伤湿寒。此也为一定之理。反论也同,汗下之后,阳盛之人则亡津伤燥,阳虚之人则亡阳伤湿。从定理之中找辩证也。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  (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