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艺术欣赏与创作皆离不开空间美学,人们常说观赏石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说明赏石也离不开空间美学。空间美学是研究赏石审美原则的学问,奇石的形式美,意境美,神韵美和动态美都须遵循该原则,才能得到更充分的体认。 宋代云林石谱提出四面观赏法,日本对山景奇石的提出五峰观赏法,古代爱石者还提出三段立体观赏法,近代还有人提出八面观赏法等。总之,赏石不仅注意画面的二维变化,还应注意三维立体美感,有时赏石还要加上时间要素, 有理由说赏石美学是四维时空艺术。 赏石的空间不能局限于石头本身有限空间,而且还应注意开拓形态外的无限空间;否则只能体悟奇石的表面直观的形式美,而意境和神韵美则无法体认。 开拓赏石美学的广泛空间可以让我们获取更高级的美学享受,赏石美学空间的开拓,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不似之似法则:赏石的先决观赏条件总是形似, 即所谓形似之极, 尔后可心会焉。石形不真, 则神将不呈,奇石天成有形,只能不似似之。清代石涛曾说: 天地浑熔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也。多元多趣法则:赏石随之多元多趣,以现代美学观点,应该注意观石形之均衡比例,走向线条、力点、动感等; 观石之质地变化,纹理变化, 色度浓淡、沧桑痕迹,古朴韵味;观石色之色,色样奇绝,色度明暗,色彩象征涵义等等。赏石缩景法则:赏石过程中将天地大化之美,万景集于所视, 是一种缩景艺术。如白居易称,三山、五岳、百仞一拳。百洞千壁缩呈其中。赵孟頫《小岱岳诗》:“泰山亦一拳石多,势雄齐鲁走巍峨,此日却是小岱岳,峰峦无数生陂陀。又如千岩万壁来几上,中有绝涧横天河。”赏石放景法则:“一峰则太华千寻,上一勺则江湖万顷”,赏石不仅是以大缩小,而且是以小观大的视觉享受。 赏石中还必须奉行以小现大,以少胜多,以简取繁,由近及远的放景艺术法则。意境空间美学法则:意境和传神是我国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意境美要求情和景、意与境的统一,即情景交融;传神是指艺术作品能神形兼备。有景无情,有形无神, 则无法感动人, 因此, 意境、传神也是赏石作品的灵魂。意在形外思而得之:赏石的意境和传神享受都是来自形体和画面的外延,即所谓意生于象外,采奇于象外。这是赏石空间美学的重要原理。奇石的蕴意美简称石之意,可通过图腾蕴意,画面蕴意及形体蕴意等表现出来。形有尽,而意无穷:赏石意境的无形空间是多元的、无限的,远远比奇石形体和画面的直观美感更为丰富和广泛。有人认为:石为人间神幻通天之物,为人间寄情抒情之物。赏石可陶冶情操,使人投入自然景观中,调和兼融身心畅快,尽情契享天地之种种美好。纪念石留下美好的情感记忆,赠石寄友情, 石中意境增豪情等。石之传神见情致,石之传神见高古,石之传神见形迹,均在机趣之中。赏石艺术天成有形,神韵无形,奇石的形式美中蕴寓着丰富的神情和意韵, 只有充分发挥赏石者的想象力和艺术储备,反复欣赏才能发掘出其无形的神韵。 进行赏石活动时,如不注意深入品赏, 则会把有意境, 而色形不显赫的石头丢掉, 导致石缘终止。对待赏石空间美的开拓过程,要从观石开始, 经过命题、定名、题诗、配座等多个阶段, 反复欣赏及石友交流, 切磋、启发才能完成, 有的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实现。 品石始于察,归于悟,察在目,悟在心;释石始在玄,归于信,玄在虚,信在实;玩石始于趣,归于觉,趣在表,觉在里;读石始于万,归于一,万为器,一为道;采石始于情,归于性,情在心,性在灵;恋石始于醉,归于醒,醉在情,醒在智;藏石始于物,归于神,物在形,神在心;友石始于缘,归于业,缘在天,业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