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陇南与“三国文化”【老娄】

 寻梦向天歌 2022-08-16 发布于甘肃
史书记载,诸葛亮南征平定云南之后,对曹魏用兵共有七次,他本人真正率兵出征祁山只有两次;也有说诸葛亮用兵北伐只有五次的。在我国四大名著长篇小说之一的《三国演义》里,则被写成“六出祁山”。在甘肃陇南礼县祁山堡的武侯祠里,所招挂的历代楹联,都把诸葛亮“六出祁山”作为历史事实,而大书特书。无论历史真相是怎样的,诸葛亮率兵出祁山伐魏至少有过两次,是不会违背历史事实的。
   按照《三国志》和其他史志的记载,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陇南礼县祁山堡一带)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郃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这是诸葛亮一出祁山。
   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这是诸葛亮二出祁山。
   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今甘肃陇南成县)、阴平(今甘肃陇南文县),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这是诸葛亮三出祁山。
   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刘禅听信诸葛亮早晚欲称帝的谣言,下旨令武侯退兵,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这是诸葛亮四出祁山。
   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与世长辞。——这是诸葛亮五出祁山。
   正史中没有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的记载。《三国志》记载的诸葛亮出师北伐就是这五次,他本人真正率兵出祁山伐魏只有两次;所谓的第六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主动出击,后世概而言之,或小说家言,说成是“六出祁山”了。
   长期以来,诸葛亮“六出祁山”,一直被陇南的史学研究、史话写作、文学创作、民间传说者津津乐道。其中,既有对历史真相的探讨,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对历史名人的崇拜,也受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影响,还包含着陇南人对陇南文化的发掘、梳理、总结和传承发展的历史责任感,以及对自己曾经拥有过的历史沧桑如数家珍的情感心结。
   陇南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详地。《史记》中说道:伏羲“生于仇池(今甘肃陇南西和),长于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伏羲氏族文化是中华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伏羲氏族兴起于陇右,后翻陇山,进关中,徙陈仓,再沿渭水东进,定督陈州(今宛立),为华夏民族的文明发展起到了肇启作用。
   陇南还是“秦文化”的发源地。秦人祖先本是黄帝之孙高阳氏颛顼帝后裔女修,女修吞玄鸟蛋生大业(即皋陶)。皋陶之孙大费(即伯翳)参与大于治水有功,舜赐他“嬴”姓。中苗裔非子居犬丘,善养马,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封土于秦,使复续嬴氏祀,号称“秦嬴”。秦襄公率兵救周,护送平王东徙洛邑有功,封为诸侯,又赐歧以西之地予秦,秦从此势力发展到陇东。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於内,一举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秦帝国。
   陇右自周秦以来,就居住着绵诸、邽、冀、狄、氐、羌、庐等西戎少数民族。尤其东汉至曹魏,羌人多居凉州之武威、安定、陇南、天水、金城、酒泉诸郡,氐叟居武都、扶凤、天水等郡。河西有西羌,还有鲜卑、南匈奴等。《三国志》注引《西戎传》云:“近会建安中,兴国氐王阿贵、百顷氐王杨千万各有部众万余。”因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曹操也未放松对这里的经营。《三国志·乌桓传》说:“建安十六年(211)曹操北伐鸟桓,斩杀乌桓王蹋顿。”同年进攻西北羌区。《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二十年(215)攻屠武都、天水氐人。建安二十四年(219)徒武都氐叟出居京北、扶风、天水。”可见陇右当时是多民族混居地区,且少数民族同东汉、曹魏统治者矛盾坚锐,诸葛亮在《陇中时》中提出“西和诸戎”的民族政策适合陇右,这也是诸葛亮要“六出祁山”的一个重要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决策,是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军事举措,有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利用陇上居民多习武,善射骑,强悍勇敢善战的习尚,为蜀师补充兵源。二是利用陇山才多将广之因素,纳录能征善战的勇将。三是利用陇上土肥地广,粮食丰盈为蜀师补充军粮。四是利用陇上繁茂水草,为蜀师繁息战马。五是利用陇上众多民族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建立抗魏民族统一战线,抵御魏兵。六是利用陇右突出的阶级矛盾,动员陇右人民一致反魏。七是利用陇右在居民中遗留的伏羲文化、周文化、先秦文化、儒家文化素养,号召陇右人民归附“正统”,一同讨伐“汉贼”。八是利用丝路大道,企图进兵中原,一举成功。
   诸葛亮“六出祁山”没有完成“北定中原”的统一大业,每次出征都以失败告终,还落下了“穷兵黩武”之嫌,极大地消耗了蜀国的国力、民力,使蜀国逐渐走向衰弱。然而,在三国鼎足中,蜀国最弱小,以攻为守,主动出击,虽不能“北定中原”,却也不失为求安自保的一种战略举措,实在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三国历史,三国遗迹,三国故事,三国演义,三国诗赋等等,都属于“三国文化”的范畴,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国文化”的一部分。史书《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晋代人。晋承魏而立,以魏为“正统”。而千百年来,深受儒家思想和后来名著《三国演义》影响的国人,总是把蜀汉作为“正统”来认识和接受的。另外,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在国人心目中,是理想的士大夫和聪明智慧的化身。在四川成都、陕西五丈原、甘肃陇南等许多地方,都有武侯祠,世代香火不断,寄托着国人对他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三国文化”的内容很丰富,其中诸葛亮,以及他的《隆中对》和前后《出师表》,是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了诸葛亮,整个“三国文化”就会黯然失色。
   陇南人也一样,对三国时代重要人物诸葛亮的热爱、崇敬和怀念之情,充分表现在对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珍视和认同上,至于到底是几出祁山,已无关紧要了。诸葛亮的事迹、足迹和形象曾经留在了陇南,也留在了陇南人的心中。所以,陇南文化中,不仅包含了“伏羲文化”、“秦文化”、“秦陇文化”、“巴蜀文化”,还包含了“三国文化”。
   由于陇南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就是朝代更替、外战内战、成王败寇的兵家必争之地。整个三国时代,直到蜀国灭亡之前,蜀魏战争的大大小小战役战斗,都或多或少无法幸免地牵扯到了陇南,以至于处于黄土高原南端、秦巴山区西北的陇南和陇南人,在承受了极大的战争痛苦的同时,还参与了诸多区域文化的创造,与包括“三国文化”在内的诸多区域文化血肉相连,难解难分,为中华文明的衍进、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