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天来了,寒冬将至,春天也不远

 孙娟的书房 2022-08-16 发布于北京

我对中国流传下来的一些智慧很是钦佩。比如节气。

气候不是缓慢变化的,往往在某一天,度过了某一个蝉鸣的夜晚,第二天突然发现暑热的湿气散去了,凉爽而干燥的空气,伴着窗外梧桐树的影子飘进屋来。

我终于不再开空调,浑身也不再黏糊糊了。

就是从立秋那天起,暑热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退去。

今早发现,窗外的日晒进屋了。于是我把在窗前摆了整个夏天的桌子挪开,这片阳光下,又可以晒背读书了。

 

每年一进秋天,我就觉得一年又即将进入尾声。窗外的四季变的太快了,快的仿佛昼夜更替一样。

今年是我身体体质明显好转的一年,从16年开始失眠,到躺在床上起不来,到逐渐的开始活动,到今年学会了游泳。

这人生中黑暗的六七年应该过去了吧。

从三月份开始发现局势剧烈动荡,我连续读了两个月书,五月份开始讲课,一直到今天接近尾声,心里有种失落感。

前几天看莫言说,他在每一本书快写完的时候,总是会有一种失落感,这大概是结束了一件事情之后正常的心理反应。

 

另外,这半年来,外部环境发生了剧变,这是疫情以来全球积累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终于开始显现结果。

最近总是有朋友锤胸顿足的对我说:“真没想到,我们居然活着见证了历史。”

可是仔细想想,外部世界不一直都是这么剧烈变动着吗?老百姓都希望能有个安定的环境自己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但是,现实并不随人愿。

我的个人经历和家族史,应该可以代表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

从大人的口中得知,我的祖辈在她的童年期从山西随着逃荒的队伍流浪到内蒙古的,后来被牧师收留,在基督教堂长大。

那应该是20世纪30年代,山西有些地方干旱,饥荒导致人们逐渐迁徙到内蒙古来。走西口从清初到民国经常发生,内蒙古地区的汉族人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西而来。

这是祖辈。

父母这一辈少年时经历了温格,学校停课,据他们说当时背红宝书,生产大队挣工分,还坐上火车去串联。也许因为身处偏远地区,浸入的不深,又没受什么教育,我从来没听到他们对那个时代经历的事情反省过。

他们中年时又遇到国有企业改制,企业职工下岗潮。如果当时有自媒体,人们也会看到不少家破人亡,生活困顿的场面。

而我们今天,年轻人又遇到失业潮。中年人正在家庭负担最重的时候,遇到了经济萧条。

如果你多关注新闻事件,就会发现,甚至连编制内都开始降工资了。

我不清楚,年轻人纷纷考编制,真的以为能高枕无忧吗?

市场是做蛋糕的人,体制内是分蛋糕的人。

市场逐渐萎缩,做蛋糕的人不做了,纷纷坐在餐桌前想参与分蛋糕,谁来给你们蛋糕呢?

每一代经历每一代的遭遇,祖辈因饥荒而当流民,父辈因政策而失学、下岗。如今正处于青壮年的我们,又遇到了疫情和经济萧条。

但是这一切都会过去。

 

一生中可能会经历多次足以记载史册的大事。

于是有的人非常消极,曾有人说,看这个样子接下来会越来越不好了,我也决定躺平了,努力干也没用了,孩子我也不让他读书了,没什么希望了。该吃吃该喝喝吧。

兄弟,这不是世界末日。

翻一下历史,我们已经在浪潮中起伏了几千年,

任何一次的形势下行都没超过十年,触底都会反弹,行至波峰又会下滑。大规律永远像一条正弦曲线来回波动。

当什么都不适合做的时候,囤积自己的实力,磨练自己的内功,等待天亮起来,最先抓住机会的就是你。

恢复高考头一年,通过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那些人,就是在特殊时期坚信社会永远需要知识分子,一直坚持学习的人。

赵先生的观点:“不用太悲观,要相信人们都有求好的心,只要有一片允许活动的空间,人们的经营活动就会搞起来。你看身边的这些创业者,公司老板,不是还在兢兢业业的夹缝中求生存吗?不要小看老百姓的主动性。”

人活在一世,遇到任何天气都是正常,没必要抱怨天气不好,也用不着自己消极绝望。

雨后天总会晴,寒冬后总有春暖花开。

这个世界是变动的,千千万万的因素中,综合酝酿着社会大势。

我们不愿意随波逐流,但也绝不消极放弃。

过好自己的日子,当下每一天。

另外,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讲,没有绝对的贫穷,贫穷是相对的。

人们所感受的贫穷,更多的是和同辈群体相比较的结果。至于人日常生活的基本所需,在这个已经迈过工业革命的人类社会,已经不是问题。

所以,主要看自己如何理解自己的生活,如何理解人的一生。

自从暑气散去,感觉窗外的蝉鸣也没有那么吵人了,经过四个月的紧张工作,我想我应该休息一下了。

接下来的讲课和整理讲稿,精进修缮课件,并不是那么紧张。

关于我的课程销量如何,我也是随缘的态度。

400元不过是一顿饭的钱,是否决定来听我讲讲我这些年读过的书,我精选出来个人认为对普通人有用的哲学社会学思想,一切都要看每个人的机缘。

你我不过是过客而已,你背后数不清的因素决定了你此刻的一念,我又何必强求。

我只要知道,自己对自己的作品很自信,将它做成一件自己内心很认可的东西。等我老年回顾起来,也能欣慰的抚摸这件作品,这是我40岁前的读书和思想总结。

毕竟这些年来,我早就想好好总结一些自己这些年的思想提升。

我就放在这里,我知道它经得住时间的洗礼,也相信听过的人都会给我传播口碑,谁和我的机缘到了谁来自取吧。

接下来的几年,我应该会不断的总结创作一些短小精干的小课程,例如写作,社会学理论,心理学,人类学思维等等,为自己挣点维持读书和生活的费用。

也给自己的成长一个交代,请诸君自取。

今天我想休息一下,就找了家里一本1979年出版的红楼梦评注来读。

无论看人还是看书,都应该把它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尤其读书,绝不能将书中的东西当真理。

我在这本旧书中,看到了当年的作者如何苦口婆心的传递意识形态。

发现书中往前否定封建礼教,往后否认佛道老庄,抨击林黛玉是贵族小姐脾气,贾宝玉是消极避世寻找精神麻醉。否认唯心主义。

对贾宝玉的注评完全曲解了作者的意思,曹公如果地下有知,不知会不会吐一口老血。

而我清楚的记得我的父辈们,只有有足够的文化水平的人才会读这个层次的书籍,可见当年的思想意识被塑造的多偏。而后来他们想修正过来需要付出多大的认知成本。

怪不得曾经有位读者对我说,他已经七十岁了,在生命的后期他一直在努力的重建认知,非常辛苦,简直剥皮掉肉。

我也再一次深刻的体会,和上一代之所以交流非常困难,又一次直观的看到了原因

秋天来了,寒冬将至,但我觉得不用悲观消极,面对变幻莫测的生活,裹紧冬衣,给头脑和心灵贴膘,生存下去,等待春天。

想起一首《咏梅》,与诸君共勉。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