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孩子总是犯错?四个步骤让你化“错误”为“进步”

 嘉陵江一滴水 2022-08-16 发布于重庆

孩子总是犯错?为何总是屡教不改?

——这应该是令很多家长都抓狂过的问题。那么,面对总是“犯错”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

首先,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会犯错?

第一,是人都会犯错,所以孩子不可能不犯错。人总是在经历不断的试错过程后,才获得成长。犯错,是所有人生命的必经之路。

第二,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还很有限,他们对各种行为规则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清晰的认识,缺乏对各种事务的判断力。他们并不知道“这样做”或“那样做”是错误的,尤其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存在这个问题。

第三,所谓犯错,是有对应的评判标准的,认为孩子犯错的是家长,所以这个对应的评判标准就是家长设定的,但至于这个标准是否合理,也值得商榷。

第四,有时孩子犯错也可能是出于其他原因,比如想吸引大人的关注、想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他们故意犯错。

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刚才说的这几种因素,正确看待孩子犯错的问题,然后才能更加心平气和、客观理性地找到对策。

01 先搞清楚孩子犯错的原因再做判断如果发现孩子犯错,首先要尽量心平气和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先搞清楚孩子犯错的真实原因。

如果孩子的初衷是善意的,或者说他不知道这样的做法是错的,那么你要先选择原谅,接下来的动作就是告诉他们做事的规则,以免今后再犯。

如果孩子明知道这样做是错的,但依然还是做了,那他是不是有其他的考虑呢?引导他,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让你了解整件事情的经过。

在沟通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孩子的思维方式跟我们很不一样,有时他们给出的解释可能是你从未想到过的。

发现孩子犯错,一定要与孩子做平等的有效沟通,如果从一开始就居高临下质问孩子,做“有罪推论”,那么孩子就可能会表现出极强的抵抗情绪,或者因为害怕而不敢说出实情。这样的话,就错失了找出关键问题的机会,接下来再做什么都是徒劳。

02 尊重孩子的自尊心,给予正向的情绪疏导当我们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就要开始实质性地解决问题了。

而解决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场合与方式。比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在孩子的同学朋友面前,如果你直接开始“教育”孩子,那不管你说得多么有道理,孩子可能都没法听进去,他此时的关注点可能是别人是不是都看着我?他会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孩子的内心敏感脆弱,我们必须要用心呵护。

当你找到合适的场合与孩子沟通他所犯的错误时,你该怎么跟他聊呢?是开门见山,还是隐晦暗示?这还是要先看孩子的情绪状态。如果孩子依然处于激动、对立或者恐惧的状态中,你应当先疏导他的情绪,让他放松下来,告诉他“爸爸妈妈是想跟你聊聊天”,以确保他可以正常沟通,并听懂你接下来要讲的话。

好,接下来,就可以与孩子具体沟通问题了。这里要注意一点是,一定要正向沟通,你得告诉他,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而不是单纯的指出他的错误行为。你必须告诉他正确的路径是什么,那么下次当他遇到同样的情形的时候,才有可能作出对的行为,避免再次犯错。

家长千万不要用“想当然”的思维去教育孩子,认为我告诉他这是错的,他就一定知道如何做是对的。孩子心中有太多问号,他们的逻辑思维与社会认知尚不成熟,所以必须有正向的、明确的告知,他们才可能理解。

03 适当合理的惩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规则意识进行平和的、引导式的沟通后,是不是就意味着已经解决问题,就让事情这么过去了呢?不是,我们还需要给孩子建立规则。建立了规则,才有可能避免下一次再犯错,孩子才会在犯错之后获得成长,这个错才犯得有意义。

这个时候,适当合理的惩罚,是为孩子建立规则意识的比较有效的手段。

对于年龄稍小、还不明事的孩子,可能轻轻拍一下手、打一下屁股,就是一种惩罚,这种惩罚为他们建立了一条“边界”,他们会知道一旦超过这条“边界”,就可能会挨打,挨打会疼,是一种不好的体验,所以今后就不这么做了。

对于年龄更大、能懂一些事理的孩子,惩罚的方式就更为宽泛些,具体要看孩子犯错误的情况,只要确保在适当合理的范围内。家长对于孩子的这种惩罚,是为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做了错事,是要付出相应代价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建立一种思维反射和责任担当,他们必须为自己犯的错负责。这样,孩子们就会逐渐形成规则意识、法律意识,会认识到人在社会的大群体里是要受到各种行为约束的,这些基本规则他们必须要懂。

惩罚的度一定要把握好。如果过轻,孩子可能基本“无感”,下次还可以继续犯错、触碰边界;如果太重,则可能让孩子受到身心伤害,得不偿失。“惩罚并不能真正实现人类行为的优化”,而是通过人们的错误去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进行弥补。

04 用好习惯代替恶习,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刚才说到“惩罚并不能真正实现人类行为的优化”,真正可以优化人类行为的,是建立良好的习惯,以好习惯替代恶习。在如何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方面,也可以秉承这一思路。

当遇到孩子一些“屡教不改”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基本判定,他可能已经形成了这种“坏习惯”,就是说,孩子持续犯错的深层次原因,可能是他在这件事上已经形成了行为惯性,而并非他主观意愿。如果单纯的通过说教让孩子抹去这种“坏习惯”,还是比较有难度的。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做这件事情的好习惯,用好习惯去替代原有的坏习惯,让这种好习惯成为孩子的行为惯性。这其实与本文第二点讲的“正向疏导”有异曲同工之处。

坏习惯已存在于孩子的行为中,父母应当想方设法去了解孩子形成这种“坏习惯”的原因,从根本上去做引导,帮助孩子寻找到完成这件事情的“好习惯”,并不断的给与支持鼓励与肯定。孩子接收到这种持续的正向反馈后,就是逐渐淡忘“坏习惯”,建立起“好习惯”,从而减少犯错,并产生极大的成就感。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正确面对犯错的孩子,把这些“错误”看作孩子成长的契机,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规则意识,并在“正视错误-正向疏导-明确规则-养成好习惯”的正向循环中,引领孩子不断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