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抑郁、双相孩子复学时,如果没达到这些条件,最好别住校

 晴日心理 2022-08-16 发布于广东

本文字数约:4444 字      

阅读时间6 分钟

本文章节:

01、如果存在这些情况,最好不住校

02、抑郁、双相患者想住校?需满足6个条件

03、如果孩子坚持住校,说明亲子关系不良

即便是心身健康的青少年,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学校住宿时,父母都不免担心孩子能否独立生活,能不能跟舍友们融洽相处。

对于部分孩子,尤其是过于依赖父母的“妈宝女”、“妈宝男”而言,如果无法顺利适应住校生活,还有可能会罹患“适应障碍”。

当仍处于抑郁症、双相障碍康复期、并尝试复学的青少年患者面临住校时,父母就更担心了。

孩子病都还没完全好,情绪又不太稳定,他们能照顾好自己吗?

有的孩子以前住校时跟舍友发生过矛盾,形成了一些叠加性心理创伤,万一现在又跟舍友起冲突,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发生意外,那怎么办?

所以,对于绝大部分父母来说,如果孩子能在居住地读书、并走读,这是最理想、最安全了。

但事与愿违,很多学校有住校的规定,一般不允许走读;又或者学校离家较远,每天回家不方便,有的父母想到了租房陪读。有的情况是孩子不愿意走读回家,也不愿意父母陪读,非要住学校,父母十分苦恼。

那么,抑郁症、双相障碍青少年患者复学时,到底是否适合住校?父母要不要陪读?

如果孩子希望住校的话,父母能不能答应?如何判断是否有较大风险?

以下我们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角度,向家长们提供具体化建议。

如果存在这些情况,最好不住校

如果孩子有以下3种情况中的任意1种、或更多的话,建议孩子最好不住校。

第一种情况,孩子还在服用较大剂量的精神科药物。

很多孩子复学时仍处于药物治疗的巩固期或维持期,药量并不小,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需足量、足疗程服药,才能更好地发挥药物治疗的最大效果。而且很多精神科大夫得知孩子准备复学后,避免孩子病情出现波动,会建议这段时间不要减药。

那如果孩子住校,没有家人的监督与提醒,就很可能出现漏服、少服药物的情况,甚至有可能擅自停药。

而且孩子在学校服药的时候,很可能会被同学、舍友看到,他们感到好奇,“你怎么老是吃药,吃的是什么药?”

目前大众对精神心理障碍仍缺乏科学、理性的认知,很多人对患者有歧视,所以很多患病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病耻感。被同学这么一问,他们很可能不知道怎么回答,深怕自己遭到歧视,增大心理压力。

如果孩子的病情不小心被同学知道了,确实不排除有小部分同学议论纷纷,孩子的压力就更大了。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如果孩子需要服药又住校的话,父母就往往需要把医生开的药物都交给孩子自行保管。若大夫开的药量较多,孩子情绪剧烈波动时产生自杀念头的话,这些药物就很可能成为孩子自杀的“工具”。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就是第二种情况,如果孩子有自杀风险,仍有明显的自杀念头,那也最好别住校。

这一点相信很多父母都会想到。但很多有自杀念头及想法的孩子,不一定会如实告知父母,父母需要多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

比如有些孩子虽然不跟父母讲,但可能会在日记或胡乱涂鸦的时候写下自杀念头,有的则可能会向信任的朋友或心理咨询师透露;有些孩子甚至在焦虑、烦躁、情绪低落时不经意地说“不如死了算了”等消极的言语。

如果孩子有自残、自伤行为,风险也很高,这说明孩子的心理压力极大,内心压抑、痛苦,自残、自伤是他们的主要释压方式。

如果孩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一直未得以修复,一直很压抑、痛苦的话,他们会越来越频繁地伤害自己,但解压效果越来越差。最后,当自残、自伤再也缓解不了痛苦时,他们就很有可能决定自杀。

除此之外,属于“微笑型抑郁症”的孩子,自杀的风险也很高。他们不愿意向外界表露痛苦的一面,总是刻意伪装、强颜欢笑。这会加大他们的心理压力,病情更容易恶化。

有些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决定自杀后,甚至会装得积极、乐观,父母感到特别开心,以为孩子真的好了,并放松了警惕,结果孩子就在这时趁机自杀,成功率极高,父母和孩子身边的人都非常震惊,完全无法接受。

因此,对于上述情况的孩子,住校的隐患很大。即使老师将宿舍所有的利器、刀具、易碎品都收走,这也无法完全确保孩子的人身安全。

孩子完全可能在没人注意的时候,从楼上一跃而下,不给任何人挽留的机会;也有可能故意过度服用精神科药物,若抢救不及时,也会酿成悲剧。

我有一位大学同学阿玲,她的第一个孩子不幸在一次生病中去世,阿玲陷入了自责,无法从丧子的悲痛中走出来,由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继发了抑郁症,并服用精神科药物。

过了一段时间,阿玲的情绪好多了,说话和行动积极起来,大家都以为她好转了。结果一天晚上,她偷偷拿出自己积攒多时的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一股脑全吃下去了,很快就引发了心脏骤停!

我和几名同学得知后,马上赶到现场对阿玲实施院前抢救,又紧急送院,最终把她抢救了过来。

但像阿玲这样的幸运者在临床上是非常少见的,父母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最好不要把精神科药物交给孩子自行保管。而应该每次孩子需服药时,父母才把当次分量的药给孩子,并看着孩子吃下去,然后跟孩子说说话。这有助于确保孩子真的服用了药物,而不是偷偷把药藏在嘴巴里后续吐出来,或偷偷藏药。

第三种情况,如果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还没有明显改善,最好别住校。

孩子复学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很可能再次遭遇人际矛盾与冲突,也很可能遇到学业上的打击,如果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不良,孩子在学校遇到事情时,根本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父母对孩子的内心变化一概不知,也无法及时给予孩子共情、倾听、积极引导。如果孩子长期默默忍受,就很有可能继续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心理压力不断累积,导致病情复发、复学失败。

而且亲子关系本来就不够好了,孩子还住校的话,亲子相处的时间就更少了,父母想修复亲子关系的难度就更大了。

因此,如果孩子有以上任何一种情况,甚至有多种情况的话,父母最好引导孩子每天放学后回家,或者父母在学校附近找个住处陪读,并跟学校老师沟通好,允许孩子走读。

这样孩子在学校再遭受到心理创伤时,或者以前的心理创伤被激活时,可以及时请假或放学后回家,暂时脱离负性刺激,缓解压力。

而父母在照顾好孩子日常起居的同时,赶紧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修复亲子关系,改善家庭关系。这能逐步修复孩子过往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这相当于自我家庭治疗,能让孩子康复得更好、更快。

抑郁、双相患者想住校?需满足6个条件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总有一天需要离开父母的,父母不可能永远守着孩子,而住校能够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有助于将来步入社会、成为一名真正的成年人。

还有的父母意识到自己过去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不当之处,对孩子管得太多、要求太高了,孩子觉得很受束缚。这些父母开始有意识地对孩子“放手”,希望这有助于孩子病情的改善。

换言之,这部分父母虽然也有担心,但反而希望孩子能去住校。

应该说,这部分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抑郁症、双相青少年患者若要住校,最好满足以下6个条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