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娘亲祭

 冬歌文苑 2022-08-17 发布于北京

娘亲祭

给娘亲烧完头七纸才刚刚静下心来。老人家还是没有熬过这个酷暑,突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岁月无情,你说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我这个远在他乡的长子都没有来得及见上最后一面,成了我终身的遗憾和懊悔!这几天,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我们从小到大,娘亲的严厉家教、勤劳勇敢和勤俭持家,犹如昨天,历历在目。

娘亲谷氏1941年生于无极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不能读书。谈婚论嫁之时,听说滹沱河南岸的藁城生活水平较高,不顾家庭反对毅然决然嫁给12公里之外的父亲。12公里现在不是距离,但当时只有牛马车,还得向别人家借,一路慢慢悠悠,一路颠颠簸簸,大约2小时到达。自行车?这个真没有!

娘亲嫁给马家,开始了做媳妇的日子。现在的媳妇都是皇帝,公公婆婆得看她们的眼色,好好伺候着。那个时候的媳妇要孝敬公婆,在公婆面前大声不得,洗衣做饭收拾屋子还得下地到生产队干活。奶奶去世后,娘亲好不容易即将变成能发号施令的“婆婆”时,接手的却是四个幼小孩子、没有劳动力、难以为继的家!

记得小时候,农村是人民公社。社员在生产队干活记工分,夏收秋收过年的时候按劳分配。父亲在外上班,只有周末回来,家中只有娘亲一人下地干活,是我们家唯一的壮劳力,直到弟弟高中毕业回家务农才有所改善。因而常常是入不敷出。有时候不但分不到粮食还得向生产队里交钱。记得一次夏收,我拿着两个口袋去分粮,结果空手而归。眼瞅着别人家大车小辆往家拉,我们家却没有,我不知所措,黯然神伤!母亲则唠唠叨叨、愤愤不平。

后来我长大一些了,偶尔到队里替娘亲干活,娘亲则利用有限的时间跑回家蒸干粮。大部分是玉米面的饼子。馒头,只有过年过节才有。娘亲夏天在灶台上烧柴火、冬季烧煤做饭,烟熏火燎,经常被熏的咳嗽不止。主食就是玉米面的饼子,常有地瓜粥之类的汤,菜基本就是咸菜疙瘩。幸好父亲在机场上班,偶尔买回一些猪皮可以让我们解馋。记得那个时候猪肉5毛一斤都买不起,而猪皮2毛一斤供不应求。吃饭的时候,娘亲会监督每一个人,如果只吃主食而不喝粥,就会遭到训斥——主食不够吃啊!如果吃饭的时候我们不小心掉在地上一个吃的,还没有等你反应过来,娘亲的筷子就会劈头打在你的脑袋上!她不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但在她眼里粮食那是何等的珍贵,绝对不能浪费一点点。当然有时候也改善一下伙食,比如面条,我们每人吃上一碗干挑面(不掺水的)别提多高兴了。偶尔也包饺子,但娘亲总是在吃饺子的时候说,吃吧,吃完这顿,以后再也不包饺子了。意思是说太费钱,以后不吃了!现在想起来都心酸!也就是那个时候我们几个玩伴发誓以后有钱了天天吃饺子!后来条件逐步改善,我也跟娘亲学会了擀面条、蒸馒头和包饺子。北方人不过如此,基本不会炒菜。

娘亲除了每天到队里干活外,还要伺候我们兄妹四个孩子的一日三餐、手工洗衣等等,可谓整日忙忙碌碌、马不停蹄。每到夏季,就会把我们的被子在太阳下晒一晒,然后用木棍使劲敲打。每隔两年还要把被子、棉衣拆洗。所以那个时候的妇女都会缝被子,现在大概是已经失传了吧。说到被子就想起了棉花。那个时候的棉衣、被子甚至穿的单衣都是棉花做的,根本不知道还有什么羽绒服。夜晚,油灯下,娘亲带领我们几个孩子坐在土炕上剥棉花,就是把地里捡来的棉花手工剥出里面的籽。每人一小堆,干完即可睡觉。我们困的时候,娘亲就给我们讲故事,说再干一会就睡觉,干不完不能睡。这大概就是“包产到户”的雏形吧!耳渲目染,日后养成了我“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好的”工作风格。

娘亲脾气不好,如果我们没有听话、没有按时回家、没有做家务、没有写作业等等,就会遭到娘亲的严厉批评甚至棍棒相加。这也许是她天天忙忙碌碌,不像现在6个大人管一个孩子,那时一个人要照顾4个孩子,根本没有时间给你讲道理。其实娘亲是刀子嘴豆腐心,尤其是对两个儿子尤为心疼。娘亲也有温柔的时候,经常和长大的孩子们促膝谈心,东家长西家短的,很是健谈。

娘亲没有文化,但也重视孩子们的学习。她没有什么教育方法,只会用一句话经常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吧,将来吃上商品粮就享福了!只要你们能考上,我和你爹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上学。但如果考不上就得回家种地。”平时家里的杂活有许多是需要我们帮忙的,比如打水、做饭、打草、积肥、喂猪等等,但只要我们说要写作业,娘亲就会说写吧。百密一疏,我参加高考那年,要骑自行车到距家4公里外的县城考试。当我发现距考试还不到半小时之时,娘亲的饭依然没有做好。我说不吃了,骑车就走。身后传来娘亲急促的喊声,回头看见她举着一个馒头一直追出了院子……看看现在的学生,不要说高考了就是平时都有家长陪读!

娘亲没有文化,却懂得许多民俗和典故。春节从大年三十到十五每一天允许干什么不能干什么都是娘亲告诉我们的,因而才有了年味!像“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腊七腊八出门冻傻”、数九歌等谚语以及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传说也都是从娘亲那里第一次听说的。

娘亲一生艰苦朴素。我们几个孩子每年可以买一身新衣服,娘亲自己经常说我去年买了,今年就不买了。衣服、被子打补丁是常态,真是“缝缝补补又三年”。平时省吃俭用,不管是吃的还是穿的,都是用最便宜的。吃剩饭的习惯一直到老都没变,扔了?绝对不行,不能浪费! 

我们就是在娘亲的严格管教和艰苦生活中长大成人。我也由一个农村娃成长为一个高级教师。娘亲就是我们的天,就是我们的山!一个人承担起家里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一把屎一把尿,一身泥一身汗,一寸布一粒米,把我们拉扯大!期间,为了生活和孩子,老人家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顶住了多少邻居误解,遭受了多少无名苦难!娘亲吃的是草,给我们的是奶。她把毕生的精力和财富都献给了马家和孩子们,自己却两袖清风,任劳任怨!这真是“马家六十载春夏秋冬,娘亲一辈子酸甜苦辣!”具有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勤俭持家和严厉家教优秀品质的娘亲也正是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也是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永远学习的榜样。

在外地上学(上班)后,娘亲时常牵挂,我也定期写家书。每次回到老宅,我一进院子都会喊:“娘,我回来了!”娘亲则会急急忙忙从屋里出来,边走边说“看看这个,是立平回来啦!”兴奋的心情表露无遗!接下来当然是到厨房给我下面条,两个荷包蛋是少不了的。每次离开家乡的时候,娘亲都会把家中一些吃的用的塞进我的包里。并且依依不舍送到院门口,站在那一动不动,目视我远去……如今,再也听不到老人家的唠唠叨叨,再也喊不应生我养我的娘亲,再也吃不到娘亲煮的荷包蛋了!

略感安慰的是最近几个冬季和春节,我是和娘亲一起度过的,也算是尽了为人子的一点点孝心吧。现在想起来,为什么不能让老人家在这里多住一些日子呢!子欲孝而亲不待!孝敬老人一定要趁早啊!

改革开放,村里也是一日千里。吃的水由辘轳摇上来的井水变成压水机抽水再变成自来水。油灯不见了,土路成了水泥路,土坯房子变成了砖房或楼房。娘亲才刚刚享受几年就永远离开了我们。母亲悄悄地走了,是那样的平静,如同秋天里飘下的一片叶子。生前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就连生病都是短促的,不曾拖累孩子们。明明知道天命难违,但我们还是想说一声:“娘亲,如果有来世,我们还要做您的孩子!”

娘在家就在,娘不在,只剩归途!只有珍爱生命、珍爱生活!珍爱亲情、珍爱友情!活好当下了!

娘亲!辛苦了一辈子,现在可以安息了。您的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就连您心疼的从小跟你睡觉的孙子也成家立业有了孩子,您也可谓四世同堂啦!往天堂去吧,一路走好!我的娘亲!

2022.08.10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马利平,笔名马平,男,1963年出生,石家庄藁城区人。本科毕业,中小学高级教师,在《中国教育报》等发表多篇文章。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