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武帝统治与西汉强盛

 若悟369 2022-08-17 发布于安徽

一、削弱王国势力

1.诸侯王状况

(1)异姓诸侯王:汉初七个,只有弱小的衡山王得以保留

(2)同姓诸侯王: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依靠刘氏宗族羽翼皇权,白马之盟

中央任命丞相,王国自置御史大夫以下官吏,自征租赋,自铸货币,自行纪年

文帝即位,同姓王势力更大

2.文、景削弱诸侯王措施及结果

(1)众建诸侯:文帝时贾谊《治安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2)晁错削藩策:景帝前元三年(前154)七国之乱爆发

(3)七国之乱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的斗争

吴王刘濞为首,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口号

太尉周亚夫领军平乱,采取重兵坚守、轻兵断粮的策略,下邑一战,吴王刘濞南逃

汉景帝继续损黜王国官制及职权,诸侯王不治民,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3.武帝措施

(1)推恩令: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主父偃建议

(2)左官律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

(3)酎金律: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大典, 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

元鼎五年(前112),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一百零六个列侯爵位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二、削弱丞相权力

1.武帝前丞相权力

曹参与惠帝、申屠嘉与文帝、田蚡与武帝

2.由列侯为相到拜相封侯

公孙弘

3.中(内)朝官的形成

汉初丞相由功臣列侯充任,参与制定国家政令、辅佐皇帝总管政务,督察中央和地方

丞相权力强大影响皇帝集权,武帝为限制丞相权力,加强专制皇权,提拔中下层官员

在宫廷逐渐形成新的决策机构—中朝,由尚书、侍中等组成

以丞相为首组成的官僚机构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外朝

中朝即内朝,皇帝亲信近臣构成

外朝称外廷,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

中外朝分立后,中朝决策,支配外朝,丞相权力日益转移到中朝

和皇帝最为亲密的宦官、外戚,很容易变为中朝主宰

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身份专断国政

哀、平之世,外戚王氏把持中朝,酿成新莽代汉

三、设刺史,察地方

1.监察区划分(13州部)

2.刺史地位与监察标准

元封五年(前106),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

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分别监察若干郡国,定期巡行辖区,年终赴京奏事

监察工作以诏书规定的“六条问事”(一条督察强宗豪右,五条督察郡国守相)为范围,一方面弹压不法豪强,另一方面纠举违法、腐败的地方官

刺史品秩600石,但因代表中央,故能以卑临尊,监察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

近畿七郡置司隶校尉,职权与各州部刺史相当

以14个监察区监督百余郡国,起到了强干弱枝、纲举目张的统治效果

3.司隶校尉

最初率官徒“捕巫蛊,督大奸猾”

后罢兵,察三辅、三河、弘农,职权同部刺史相似

四、任酷吏、严刑法

1.迁徙、打击豪强与游侠

对于地方豪强,武帝采取限制和打击的政策

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迁徙豪强至关中的方法,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

利用以严酷著称的官吏诛杀豪强

酷吏:郅都、宁成、张汤、杜周、王温舒

游侠:朱家、剧孟、郭解

2.律令繁杂

惠帝时,叔孙通《傍章》,兼采先秦古礼及秦仪撰《汉仪》,属于朝觐、宗庙、婚丧等方面的礼仪制度

武帝时,张汤《越宫律》,警卫宫禁的法律规定;赵禹《朝律》,是诸侯百官朝会制度的法律规定

见知故纵:见到有人犯法不告发的,就是“故纵”,与犯罪者同罪

“监临部主”:上级长官对其属下官吏的犯法行为要及时纠察举报,否则连坐

前者主要针对百姓的反抗活动,后者强迫官吏互相监督

五、加强中央军力

1.汉初军队

(1)兵役和徭役结合:

男子在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的期间内,服兵役两年,一年在本郡为材官楼船骑士,称正卒;另一年或在京师卫士,或在边郡戍卒

此外男子每年服徭役一月,称“更卒”,或在本县,或在外地,称“践更

不愿服役的可纳钱300,使人代役,称“过更

(2)地方军:军事由郡尉或王国中尉主管,统领本地正卒,进行军事训练

每年秋季,郡太守举行正卒检阅,称都试

皇帝发郡国兵时,用铜虎符为验,无符不得发兵

(3)中央军:

北军守京师,士卒多由三辅(京兆、冯翊、扶风)选调,由中尉率领

南军保卫皇宫,卫士多由三辅以外的各郡国选调,由卫尉率领

南北军力不大,南军卫士数目,西汉初年为两万人,武帝即位,减为万人

南北军以外,还有侍从皇帝的郎,由郎中令率领

2.武帝增加中央军力

(1)八校尉

建七校尉,常驻京师,统于原有的中垒校尉,隶于北军,合称八校尉

(2)期门、羽林军

选三辅、陇西、天水等六郡良家子,归郎中令掌管

名将摇篮,从军战死者子孙养于羽林军中,称“羽林孤儿”

六、统一货币

元狩时打破商人不得为吏的禁令,任用大盐商东郭咸阳、大冶铁家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任用洛阳贾人子桑弘羊主持计算

凭借强大专制政权,推行统一货币措施,建立筦盐铁和均输、平准制度

扩大财政收入,抑制商人活动, 稳定农业生产和商品市场

1.西汉前期币制

货币混乱,大小不一,私家盗铸,影响交换,不利于国家统一

2.武帝改革币制

铸币权收归中央,铸五铢钱,禁私人盗铸,取消郡国铸钱权利

令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五铢,又名“三官钱

七、筦盐铁和实行均输法、平准法

1.盐铁专营

大盐商东郭咸阳、大铁商孔仅主持,在各产地设盐铁官,隶属于大农

2.均输法

元封元年(前110)大农令桑弘羊建议,实行均输平准政策

在各地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从出产处转运他处出卖,再在卖处收购其他物品,易地出卖,辗转交换,最后把关中所需货物运达长安

均输法地推行,消除了郡国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的不合理现象,使大农诸官得以“尽笼天下之货物”,因而充实了府库

3.平准法

在京师设平准官,接受均输货物,按长安市场价格涨落情况,贵则卖之,贱则买之,用以调剂供需、节制市场,物价由此平衡

4.评价

筦盐铁和实行均输、平准,控制了盐铁生产和货物买卖,使富商大贾无所牟利,使物价不致暴涨暴落

部分商业利润归于国家,供给武帝巡狩、赏赐和军事费用,因而“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这些措施起着控制诸侯王和豪强大贾的政治作用,但是直接给人民带来痛苦

八、算缗与告缗

1.算缗

算缗是主要针对商人征收的财产税

元狩四年(前119),武帝规定商人及手工业者,无论有无市籍,都必须向政府申报,每二千钱纳税一算,即百二十钱,车船等亦相应纳税

2.告缗

元鼎三年(前114)武帝下令告缗,鼓励告发,规定以所没商人资财一半奖给告发人

算缗告缗使政府府库充实商人受到沉重打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暂时解决了战争花费造成的经济困难

九、行察举,立太学

1.汉初任官制度

(1)任子: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

(2)赀选:非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四万)可任郎官或一般官吏

2.察举的渊源

(1)孝悌力田:惠帝以来实行

(2)诏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文帝实行,对象为官吏

3.完善察举制

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

明确了察举人才的标准,开创了以儒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方面内容

察举分岁举诏举两类,岁举常科,每年推举,科目有孝廉和秀才

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后连称一科

察孝廉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

元光元年(前134)实行,最初由董仲舒提议,一年一举,郡国各举孝、廉一人

岁举有名额限制,东汉和帝时满20万人的郡国每年举一人,不满20万人的两年举一人,不满10万人的三年举一人。边境郡国人少,10万人以上可以岁举一人

升迁方向,初举孝廉多先在郎署任职,再迁尚书、侍中,或外迁县令、长、丞、尉

举秀才的对象为现任官吏,东汉为避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茂才由州推举,人数比孝廉少,茂才大多充任地方县令,比孝廉任用为重,但名额少

诏举由皇帝下诏察举人才,临时性特科,常在灾异之后举行

人数不限,由诏令临时规定,诏举科目很多,不固定,推举有专门才能的人

公卿郡国举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

另有上书拜官法,田千秋上书言事,由郎超升为丞相

4.征辟

由三公及郡守为之,自行征辟僚属,被征辟的士大夫,往往由于才高名重而升迁

5.立太学

太学学生免除本人徭赋,随五经博士受业

学成考试后,按等第隶用

令郡国皆立学校,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6.作用

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重要作用,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

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现象渐趋严重

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霸王道杂之”

1.背景

无为而治不适应政治、经济的需要,政治思想上,文景时期出现了由无为到有为、由道家到儒家的嬗变趋势,儒家各家经典都立有博士,为独尊儒术提供了有利条件

2.武帝与窦太后的斗争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同年武帝采纳丞相卫绾之议,罢黜“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

窦太后把鼓吹儒学的官员赵绾、王臧下狱,儒家势力暂时受到打击

建元五年(前136)武帝设五经博士,儒家经学在官府中更加齐备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建元六年(前135)窦氏死,儒家势力崛起

丞相田蚡奏请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延揽儒者数百人做官

不治儒家经书博士均被废罢,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地位因此确立

4.影响

治国并非纯用儒学,但独尊儒术给汉代社会带来的变化却不可低估

形成了一套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选官和教育制度,下层平民有可能通过研习经书致身通显,故而儒家经学大盛于时,学者众多,派别区分愈加细密

西汉前中期两个对立的社会集团—儒生和“文法吏”渐趋合流,形成了一个有长久生命力的社会阶层—士大夫

汉儒鼓吹天人感应说在社会上拥有巨大影响,一方面加剧了普遍存在的迷信心理,另一方面专制皇权受到某种程度约束,使君主专制制度在一种相对合理的轨道内继续发展

5.霸王道杂之的统治特征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仅是将“百家”摈弃于官方尊奉的意识形态之外,对其在社会上自由发展不予干预,未曾一概禁绝

实际政策制定上,仍然带有相当大的灵活性,用人不拘一格,并非教条地照搬儒家原则

具体而言,法家的施政思想、因手段最具实用价值,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只不过由于法家名声不佳,往往暗用明不用,注意用儒术加以包装

汉武帝重用酷吏和财利之臣,与儒家基本原则相抵触

酷吏王温舒,株连豪强千余家

杜周为廷尉,专伺君主意旨为狱,以诏令捕人达六、七万之多

张汤、赵禹等人条定刑法,繁密驳杂

桑弘羊等人负责理财,以“与民争利”大受儒者攻击

以儒术晋身的董仲舒、公孙弘,因为“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受到赏识

董仲舒曾用《春秋》经义判定疑狱,作判例200余则,称《春秋决事比》

另一方面,儒术的包装缘饰并非徒为形式

正因有儒术调节,武帝才没有像秦朝那样偏执极端,而是留有一定的余地,且能“晚年改过”而得到后人称誉

昭宣统治时期治国方针转向守文和与民休息,但不表明儒法合流的统治特征有本质变化

昭帝始元六年(前 81),诏命大臣召集郡国所举贤良文学问民间疾苦

贤良文学作为来自社会基层的儒生,对武帝以来的财政经济措施提出强烈批评,要求废罢盐铁、酒榷、均输官,进而就内外政策阐发了一系列主张

御史大夫桑弘羊为进行辩护,双方争论激烈,史称“盐铁之议”(桓宽《盐铁论》

贤良文学的活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辅政霍光的支持,言论有利于“与民休息”方针的继续贯彻执行,使桑弘羊等理财派官员在政治上受到一定挫折

就具体政策而言,此后仅停罢酒类专卖,其余垄断性的财经措施并未废止

宣帝在位仍尊崇儒学,但同时“所用多文法吏”,又常常“以刑名绳下”

“柔仁好儒”的太子奭讽谏“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遭到宣帝训斥:“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霸王道杂之”概括了武帝以来统治政策特征,即儒法两手并行不悖而因时损益,用刑宽严、施政缓急、赋敛轻重,皆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执一端

这种统治精神长期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其实质就是外儒内法

十一、开疆拓土

1.北伐匈奴

(1)决战开始:元光二年(前133)采纳王恢建议,揭开了反击匈奴的战争序幕

(2)第一次战役:元朔二年(前127)卫青、李息夺回河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设朔方、五原郡,徙民屯边以建立反击匈奴的基地

(3)第二次战役: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二出陇西,大败匈奴

汉设河西四郡(武威、酒泉、张掖、敦煌)

将归降的浑邪王安置在五属国(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

打开了汉通西域的道路,隔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沟通了内陆与西域的交通

(4)第三次战役:元狩四年(前119)匈奴南下侵扰,武帝决意深入漠北

遣卫青、霍去病分东西两路进军,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

西路军卫青,北进千余里,全歼伊稚斜主力

东路军霍去病深入大漠,大破匈奴左贤王

反击匈奴的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保护了经济发展,进一步开发了北部边境地区

占领朔方以西至张掖、居延间的大片土地,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

(5)建亭障烽燧,开渠屯田:令居至敦煌、敦煌至盐泽

(6)恢复和亲:

匈奴人向西远徙,部落贵族分裂,昭帝时出现五单于并立的局面

宣帝甘露三年(前51),呼韩邪单于归汉

元帝竟宁元年(前33),王嫱嫁呼韩邪,恢复和亲关系

汉匈百余年战争真正结束

2.通使西域

(1)西域概况: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

天山以南有几十个小国,主要有楼兰、龟兹、疏勒、于阗、焉耆、莎车等

天山以北为乌孙人政权,更西的中亚诸国有大宛、大月氏、大夏等

(2)张骞通西域

建元三年(前139)至元朔三年(前126)第一次出使,在西域传播了汉朝声威,获得了当地资料,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被誉为“凿空”之举

元狩四年(前119)至元鼎二年(前115)第二次出使,汉朝与西域建立频繁联系,天山南北成为中西交通的桥梁,与匈奴展开争夺西域诸国斗争

(3)与匈奴对西域的争夺:

元封三年(前108)王恢破楼兰,赵破奴破姑师,在酒泉至玉门关设立亭障

太初元年(前104),李广利击大宛,设校尉管理屯田

(4)设立机构:

征大宛后设使者校尉领护,在西域设行政机构的开始,为西域都护设立创造条件

宣帝神爵二年(前60)郑吉为西域都护,治乌垒城,诸国与汉的臣属关系至此确定

元帝初元元年(前48),在车师设戊己校尉,管理屯田和防务

元帝建昭三年(前36)西域校尉陈汤发西域各国兵远征康居, 击杀挟持西域各国并与归汉呼韩邪单于为敌的郅支单于,匈奴势力在西域消失,汉和西域通道安全

(5)通使西域意义:

西域道通以后,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陆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路线即“丝绸之路”逐步开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西域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蒜、胡桃等植物,陆续向东土移植

西域良马、橐驼等各种奇禽异兽以及名贵的毛织品,都源源东来

佛教和佛教艺术也经中亚传到西域,再向东土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中原地区向西域输送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把铸铁、凿井(井渠)技术传到西域

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3.南平百越

(1)百越概况:东瓯、闽越、南越,半独立政权,为汉藩属

(2)用兵百越:

建元三年(前138),东瓯遭闽越所攻,内徙江淮

元鼎五年(前112),南越相吕嘉杀越王赵兴、汉使反

次年汉将路博德、杨仆灭之,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

闽越与南越同反,汉军进击

元封元年(前110),闽越诸将杀其王,降汉

4.通西南夷

川南、云南和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统称西南夷

武帝派唐蒙、司马相如招抚,置犍为郡

元封二年(前109)武帝发兵至滇,降滇王,置益州郡

5.东定朝鲜

元封三年(前108)汉将杨仆、荀彘破卫氏朝鲜,设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