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本水墨 58.7×31.9cm 山川牵惹心我旌。迢递驱驰万里程。蹻步薜分声柝柝。瀑流涧汇响砰砰。钓竿台上无形迹。丘壑亭中有隐名。富贵可遗志不易。鼎彝犹似羽毛轻。予自都门历南。跋涉驱驰。奔走几半万里。闻严台钓几。山秀寰拱。碧水澄渊。余强冷启敬共登。既而游归。启敬强余绘图。漫为作此。至元己卯(1339)八月燕山天锡萨都剌写。并题于武林。 萨都剌(约1300-1350)是元代重要的文学家。其祖先为西域回回人,于蒙古西征后,随之进入中原。父亲阿鲁赤受知于世祖,以军功起家,于英宗时镇守云、代(今山西省北部),定居于雁门(今山西代县西北)。萨都剌即出生于雁门,故有时自称为雁门人。可惜家族的富贵并未持续,萨都剌年轻时即以经商挹注家业,经常于诗中自叹弃儒从商。泰定四年(1327),他以三甲进士及第。但是他的官宦生涯却非青云平步,似乎都只为低阶官吏。他在至元三年(1337)由福建南平赴河北任廉访经历,之后的晚年活动内容并无确实资料可供佐证,卒年说法亦不一致。 元·冷谦 白岳图轴 《严陵钓台图》于诗塘有萨都剌款题,纪年至元己卯,是与元代道士冷谦同游严陵后所画。严陵,因汉代隐士严光之鱼钓隐居地得名,位在浙江桐庐县南方,至今仍为文人歌咏之名迹。画面中钓台耸立于水际,画家借水面泛舟者略微仰头的姿态来增加高耸效果,组成钓台的岩块前后层叠,各自的空间位置明确,与十四世纪山水的结构相仿。另外,对比赵孟頫从董源等传统画法汲取而来的笔墨成就,萨都剌的笔法并非传统笔墨常见的形态,例如近景松树下方岩面,看不出特定的皴法,而以浓重的墨染表现阴影,在上山斜径旁的岩面,因光线略多,就以较浅的墨染处理,恰如自然光线照射下的光影明暗变化。这类无固定模式,以及尝试描绘实际视觉效果的笔墨特质,将萨都剌的画风独立于各流派外,而与一些不讲究笔法的实景画衔接上。萨都剌不由传统中取用定则,而透过视觉经验汲取因子,这与冷谦《白岳图》有近似的手法,是元代绘画活动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
|
来自: 新用户96181648 > 《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