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仁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5—8,讲于2021年8月7日)

 惟虫能天 2022-08-17 发布于河北

作者心语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共修,同登善域。


点击上方按钮  收听朗读音频

 

 

小孩子要用心读书,现在不学将来没用

仁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论语》载,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讲的是,孟武伯向孔子问他学生的情况。

首先问道说,子路是有仁德的人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这个人,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可让他去管理军政,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仁德之人。孟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一个具备兵车百辆的大夫封地,可让他当总管,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仁德之人。孟武伯继续问,公西华怎么样?孔子说,公西华这个人,穿上礼服,立于朝廷之上,可让他接待宾客,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仁德之人。

孟武伯是鲁国当时当政的大夫,他向孔子征询人才,要孔子向他介绍学生,大概是想挑选他们去做官。他先就最出名的几个学生问起,问他们是否已达仁的境界。孔子的答话表明,仁并非是某些才能本领,而是心性修所达到的高境界,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孔子在这里没有印可他的学生们已达成仁,可见孔子对仁的要求严格到如此程度,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可达这个标准。学问真正达到仁的标准的,只有颜回一个人,但不幸短命死了。

孔子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的特长了解得很清楚,并按照每个学生的天赋和潜能,朝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培养,并按每个人的长处加以推荐。这种教育方法和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值得借鉴。

言宜慢,心宜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