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受孕避孕』不育不孕 : 影响男子生育能力的因素

 zd山笑 2022-08-17 发布于江苏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21世纪,不孕不育将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病的第三大疾病。目前,全球各地的非意愿性不孕发生率为7%~46%,尽管不同地域存在差异,但可被接受的发生率为8%~15%。在我国,不孕发生率70年代最低在1%~2%,而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明显上升。

    至90年代,全国各民族不孕不育均比70年代最低点上升数倍,达8%~10%,某些地区在15%以上。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地区不孕不育者增加越多。为什么在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状态下,不孕不育发生率反而明显增加呢?

    环境毁了人的生育能力

    不育的最大影响因素是人们密切接触并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的变化。

    今天,人类的衣、食、住、行无时无刻不在与各种各样的化学用品打交道。这些对人和其他生物(主要为动物)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被称为“环境激素”,进入体内主要发挥着雌激素样(类雌激素)作用,直接影响男性和女性的生殖能力。目前,已确定出与人密切接触的百余种化学物质具有这样的作用,这些物质重要存在于塑料和塑料泡沫(白色污染物)、洗涤剂、沥青、一些添加剂、以化工为原料的装饰产品等物质中。它们主要污染水、并通过水进入食物链,对人类造成直接的损害从而影响人的生育能力。

    男性不育主要表现在无精症、少精症、弱精症病人明显增加。精液质量的下降普遍存在于每个男性。目前,精液质量评价的各个指标均能达到优良者几乎很难遇到(不足5%),各个指标能达到正常标准下限就已十分不错了。

    有关研究人员发现,过去16年间,我国正常成年男子的精液中精子数目下降20%,精子活动率、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精液量均下降10%左右。这表明,80年代开始我国男性精子“种子”质量正在明显“退化”。

    最新的一项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精液质量的下降可能已经超过了人们能够接受的程度。1999年,在北京东、西方向100公里地区,研究人员选择在农村的驻军单位随机抽取18~25岁的军人(这些军人均由其他省市的农村入伍,入伍年龄在16~17岁,在部队生活1年以上可基本排除青春期后有过不洁性交史)进行调查。采集他们的精液后进行精液质量评价并与80年代初期对北京地区男性的数据比较。这次调查中的对象精子数目下降50%以上,每次排射精子总数下降65%以上,精子活动率下降25%以上(平均为55%),优秀和良好前向运动的精子活动力下降30%以上(平均为40%),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下降20%以上(平均为65%),精液量下降20%以上(平均为2.8ml)。本组调查数据,不足以替代全国的整体情况,但其结果足以令人“触目惊心”。

    在女性不孕方面,主要表面月经不调和排卵障碍病人明显增多,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病人已发生闭经、月经稀少甚至卵巢功能早衰等症状。宫外孕、自然流产、死胎、胚脂发育不良、胎停育等明显增加。所有这些表现与环境质量的恶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环境污染导致了生物繁衍困难。

    感染造成生育困难

    生育困难的另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来源于感染。造成男女生育不能的性传播疾病的危害后果甚至临床医生也认识不够。通过性活动传播的病原体导致女性不孕的病因主要是造成女性盆腔炎性疾病,如宫腔黏连、宫颈狭窄及输卵管阻塞、黏连、伞端功能受限。这成为50%女性不孕的直接原因。导致男性不育的原因主要是男性附性腺炎和梗塞性无精症,炎症直接影响精子的活动能力和授精能力,炎症产生的毒素也干扰精子的受精潜能。在美国,患活动性盆腔炎的妇女中约40%~50%可在宫颈黏液中查出淋球菌阳性;在芬兰、瑞典、英国、美国患盆腔炎的妇女中20%至50%有衣原体感染。#S#在我国,正常可生育者中支原体感染者占15%~20%左右,不育不孕者中可达30%~50%;衣原体感染在不育不孕者中占5%~25%;淋球菌感染的数据尚缺,但在日常门诊中估计在不育者中占1%~5%。这些性传播病原体在我国的传播途径可能有其特点,决非仅通过“性”的活动才传播,这与国人卫生条件、生活习惯有关。

     血清学研究表明,我国某些地区可能曾经存在过如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的流行。这类病无论城市、小镇、乡村、形形色色的场所,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容易传梁。在医治此类病症时,相当多的病人(甚至占绝大多数)在急性期不能得到正确的彻底治疗而成为慢性感染,同时有些病症因无任何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而使病人从未就医。此外,医源性交叉感染同样没能引起重视。往往一方感染而不管不问配偶情况,不做化验检查进行宫腔内处理,如内膜活检、输卵管通液或造影及宫腔内治疗等,从医学角度讲这更会产生危害。除性传播疾病外,原虫、滴虫、真菌的感染,细菌性感染也十分普遍。

    生殖健康长期被忽视

    当前,青春期年龄提前与生育年龄的普遍延迟的矛盾比以往更突出,即发育年龄早、性能力早、性成熟早而婚龄、育龄晚,由此产生诸多问题。1999年对我国29个省市区的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少女月经初潮平均年龄13岁,最早在8.9岁就已出现;男少年14岁40%~50%以上有首次遗精,平均年龄15岁,最早在10岁就已出现。而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平均妇女初婚年龄为23.4岁(城市要高),23岁以后晚婚的女性占59.4%。由此可见,大部分女性性成熟后要经历10年左右才能进入婚育角色(男性青少年亦然)。在这十年至十几年中,每位青少年的性卫生、性生理、性心理、性取向、性道德、性健康等各个方面如何成熟定形,对其一生的生育能力产生着无与伦比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性教育很少,很多人性知识贫乏。性经历与承担生育任务的矛盾,与避孕节育任务的矛盾,与特定计划生育政策的矛盾均很突出。未婚人群的人工流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婚妇女人工流产率正逐步下降),在城镇和乡村,婚前性行为发生率上升(甚至乡村青年未婚性行为高于城市青年)导致婚前妊娠和人流发生。未婚青年中发生过性行为者中只有21.8%在首次性活动中采取避孕措施;曾有婚前性经历的女青年中,40%有过妊娠,其中流产率高达90%以上。婚前性经历中能够注意生殖卫生的很少。婚前性经历高发生率、高流产率、低避孕率、低性卫生保护率等将在今后导致生育困难。

    其他影响生育力的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对不孕不育所具有的影响近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承受的各种压力、情绪等,直接影响人体生物钟造成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公共卫生资源和条件等,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们,通过内分泌系统和机体的新陈代谢产生影响。实验表明,高营养饮食条件下的生育力明显低于基本营养状态下的生育能力。

    日常生活和职业危害对人生育力的损害导致不孕不育者也明显增加。在日常门诊中,至少50%的不孕不育夫妇可以从临床病史问诊中找到影响损害其生育力的明显因素,除了从事造纸、化工、某些制药和射线、高温、农药等行业者,一些现代新兴职业从业人员,如计算机操作员、司机、政府职能部门公务员、警察等等也日益成为不育的“高危人群”。

    总之,不孕不育的上升,是多种因素作用的共同结果。应引起人们的警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