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时,中国最精锐的德械师和日军的战斗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昵称散步收藏 2022-08-17 发布于上海

老周

摘要:八十五年前的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规模最大战事最惨烈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役。战役第一阶段从8月13日到8月22日,占据兵力优势的中国军队对在上海的日军展开了十日围攻,最终功败垂成,中日两军的战斗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图1:抗战初期中国军队最精锐的德械师

八十五年前的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规模最大战事最惨烈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役。战役第一阶段从8月13日到8月22日,占据兵力优势的中国军队对在上海的日军展开了十日围攻,最终功败垂成,中日两军的战斗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先来说说日军,当时在上海的日军并不是日本陆军,而是日本海军的上海特别陆战队。

从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就开始派军舰常驻上海。1897年,上海小车工人抗议示威,日军从“大岛”号军舰上抽调20名水兵登陆,守备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这是日军在上海派驻地面部队的开始。

1927年3月,面对高歌猛进的北伐军,日本派遣来自吴港、横须贺、佐世保三个镇守府的特别陆战队共3个大队在上海登陆,与驻防上海的“利根”号巡洋舰上的临时陆战队合编成“联合陆战队”,总兵力约1400人。这支联合陆战队随后在上海阻止北伐军进入租界,以及1928年5月在济南阻止北伐军进攻的“济南事变”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北伐战争结束后,日军没有将这支临时编组的部队撤销,反而在1928年6月从这支联合陆战队中挑选精锐,正式组建“上海陆战队”,编入“遣支第一舰队”序列常驻上海。

上海陆战队成立后,日军在上海的野心便迅速膨胀。1932年1月28日竟然进攻上海的中国驻军,随即遭到了驻防上海的十九路军的奋起抵抗。这就是一二八淞沪事变,十九路军不仅击退了日军的进攻,更一度展开反攻。日军只得于1月31日紧急从本土抽调陆战队增援上海。中国也派出由最精锐的87师、88师和教导总队组成第5军赶赴上海参战,双方在上海展开激战,日军见战局不利,于2月调动陆军第9师团和第12师团在上海登陆投入战斗,最后双方于3月达成停战协定。

在“一二八事变”中,日军陆战队的表现显然不尽如人意。但日军还是注意到了这支部队的价值——如果没有这支陆战队,日本在上海的租界很可能在陆军到达之前就被中国军队攻占。日军认为上海陆战队表现不佳的原因是缺乏足够的重武器。因此1932年10月,日本海军发布《海军特别陆战队令》,将上海陆战队升格为与海军镇守府平级的“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编制包括5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大队和若干直属部队,总兵力增至2000人,装备150毫米榴弹炮4门、120毫米榴弹炮4门,、75毫米山炮12门、速射炮4门、九二步兵炮4门、高射炮4门、150毫米迫击炮8门,坦克、装甲汽车约20辆,而且步兵武器主要是德制MP-18伯格曼冲锋枪,而不是日军最常见的三八大盖,可以说装备水平非常高,远远超过一般的陆军部队。

图2:在上海的日军特别陆战队清一色装备德制MP-18伯格曼冲锋枪

而说到日军上海特别陆战队,就不能不提到坐落在今天四川北路和东江湾路交汇处的日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大楼。这幢大楼始建于1924年,占地约6130平方米。1929年扩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的五层城堡式建筑,四周是楼房,中间围成一块占地约2200平方米的大操场。整个建筑外形就像是一艘军舰,表明这是日本海军的司令部。当时在东江湾路四川北路一带,是绝对的制高点,大楼上的火力点可以有效控制附近很大范围的街区,日军还在楼顶的平台上部署了高射炮,成为名副其实的堡垒。

在1937年8月的淞沪会战中,这幢大楼更是中国军队进攻的首要目标,中国军队使用了最先进的德制150毫米榴弹炮,还派出飞机进行轰炸,但由于炮击距离较远,飞机受到地面防空火力的威胁,无法低空精准投弹,所以命中精度都很低,最终都未能摧毁这幢大楼。而地面部队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还是没能将其攻占,这也成为中国军队永远的痛。

图3:位于四川北路和东江湾路交汇处的日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大楼

8月10日,“虹桥机场事件”发生后,日军意识到战争已迫在眉睫,因此将原驻汉口的陆战队分队、以及第三舰队各大军舰上的临时陆战队分队都集中到上海,同时急调佐世保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和吴镇守府第2特别陆战队增援上海。到12日随着这两支部队到达,在上海的日军已经增至4000人。

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后,日军要求上海特别陆战队务必坚守6天,坚持到日本本土的陆军增援到达。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中将认为,在中国军队接连增兵持续猛攻的情况下,这点兵力难以完成坚守6天的任务,因此连发两封电报请求火速增派援军。在他的强烈请求下,横须贺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吴镇守府陆战队2个大队和佐世保镇守府陆战队2个大队共约2400人于18日和19日先后到达上海。这样,日军在上海的兵力已经达到6400人,同时日军也开始在上海的侨民中紧急征召在乡军人(即退伍军人)和壮丁作为补充兵员。

除了地面部队,日军在长江口海域还有4艘巡洋舰、13艘驱逐舰、12艘炮舰。航空力量有岸基航空兵进驻长崎大村机场、朝鲜半岛南端的济州机场和台湾台北机场的轰炸机38架、战斗机14架,以及“龙骧”号、“凤翔”号航母(位于对马海峡以西海域)、“加贺”号航母(位于马鞍列岛海域)和“神威”号水上飞机母舰(位于象山以东海域)上的123架舰载机。因此,日军的海空力量相当雄厚。

再来说说中国军队,战役初期主要参战部队是第87师、88师和36师,看到这三个师的番号,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的德械师。没错,这三个师确实就是当时中国军队中最精锐的德械师,不过德械师的叫法只是民间的俗称,正式的名称是“民国二十三年调整师”。民国二十三年就是1934年,这一年国民政府根据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对陆军进行整编,计划组建60个德械国防师,其中30个整理师和30个调整师。整理师和调整师都是二旅四团制,最大的区别就是整理师的师属炮兵为一个炮兵团,装备36门野炮和16门榴弹炮,而调整师的师属炮兵只有一个炮兵营,装备12门野炮,两者在火炮数量上差距很大。由于当时中国根本没有那么多钱购买火炮,所以实际上整理师一个都没有组建,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只完成了两期共20个调整师的整编。

图4:德械师正式名称是调整时,德制M35钢盔是最显著的特征

这20个调整师就是赫赫有名的德械师,不过说是德械,其实除了37毫米战防炮和马克沁重机枪,还有钢盔是德国货,82毫米迫击炮是国产,20毫米机关炮是瑞士的,轻机枪是捷克的,步枪是仿制德国毛瑟的国产中正式。

而这20个调整师除了教导总队是三旅九团,作为装备和训练最齐全的样板部队,其它都是二旅四团,但是36师、87师和88师能被誉为“三大德械师”,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三个师都是中央军嫡系中的嫡系,从蒋介石警卫部队发展而来。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时,组建了一支负责校长蒋介石安全的卫兵队,编制规模也就100人左右。不久就扩编为警卫营。北伐战争时期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团。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原来的警卫团扩编为首都警卫师(下辖6个团)。1930年12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教导第1师并入首都警卫师,使得首都警卫师的编制进一步扩充到二旅六团外加两个特务团和一个炮兵团,实力几乎相当于2个满编的正规步兵师。师长冯轶裴,副师长俞济时。

1931年3月首都警卫师扩编为警卫军,下辖警卫第1师和警卫第2师,军长冯轶裴。

1931年12月,蒋介石因为九一八事变被迫下野,首都警卫军也随之撤销,原警卫第1师改编为第87师,警卫第2师改编为第88师。第87师师长张治中,第88师师长俞济时。

1933年9月,以第87师和88师补充旅为基础组建第36师。师长宋希濂。

可见,36师、87师和88师都是从蒋介石警卫部队发展而来,绝对是嫡系中的嫡系,装备、训练都是当时中国军队的顶尖水准。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就是88师262旅524团1营,而且这个营早已不是开战前训练有素的精兵了,因为从8月13日开战以来,经过两个月的激战,原来的524团官兵早已伤亡殆尽。所以进入四行仓库的1营已经在火线上整补过五次,尤其是第三次整补时,524团几乎完全拼光,只剩下一个空架子,所以是把刚刚从湖北开来的湖北省保安第5团整建制补入524团。根据当时火线整补的惯例,对补充的部队,士兵是照单全收,军官则是任其去留。但因为88师的中下级干部伤亡也是非常惨重,如1营的3个连长就只剩下1连连长陶杏村,所以对保安5团的干部也基本留用。因此可以说,524团1营几乎就是湖北省保安第5团1营改编而来,只是将保安第5团1营1连连长上官志标调任少校团附,原来524团1营残余的老兵大多充任班排长。

图5:四行仓库门前跑步赶往战场的中国军队

此外,参加第一阶段十日围攻的还有一支部队,第2师补充旅,番号是旅其实是师,因为内定要担负南京上海一带的警备,为了不引起日军注意才有意降格为旅,而且也是第一期20个调整师之一。这样四个德械师,齐装满员,总兵力近5万人,装备训练都是当时中国最高水准,还得到装备24门德国150毫米榴弹炮的炮兵第10团的火力支援,对六千日军,兵力优势达到7.5:1,猛攻了十天依旧没能消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指挥上的,战术上的,海空火力上,战前准备等等,但当时中日两国两军之间在国力军力上的差距悬殊,也是毋庸置疑的。

图6:德国150毫米榴弹炮是当时中国军队最先进的火炮

尽管如此,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先后投入了包括中央军、川军、湘军、桂军、粤军、皖军、东北军、西北军等部队,总兵力达到75万人,最终付出了25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在战场上,他们所表现出的英勇顽强视死如归是永远值得我们敬仰的。正如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从上海撤退的声明中所说的:“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谨以本文纪念八一三淞沪会战八十五周年】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