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述评】糖尿病足临床治疗进展与展望

 jabaowang 2022-08-17 发布于北京

文章来源: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14(7) : 643-649

作者:王爱红 薛婧 许樟荣

单位:部队战略支援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科糖尿病中心

图片

摘要

糖尿病足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常见的住院原因,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糖尿病足的防治常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既要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和吸烟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必要时给予系统的抗感染治疗,也需要加强糖尿病足的局部处理,如足溃疡的清创、换药、改善下肢血供和足部减压制动等。该文着重介绍近年来糖尿病足临床实践相关的血运重建、创面修复、干细胞移植和抗感染治疗等方面的进展,强调只有全面地控制好全身的和局部的影响足溃疡的因素,才能确保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笔者还就糖尿病足治疗的若干新技术、新方法及有关论文进行了简单点评,指出了我国糖尿病足临床防治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差距。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是糖尿病足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据估计,全球范围内平均每20秒就会有1个糖尿病患者因足病而截肢。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年发病率为8.1%,糖尿病足患者的年截肢率为5.1%,年死亡率高达14.4%1]。糖尿病足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治疗花费巨大,我国近年来糖尿病足的住院医疗费用显著增长2],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卫生和经济负担。糖尿病足具有复杂性、危险性和严重性,其治疗是临床的疑难问题,常常需要内分泌代谢科、血管外科、骨科、创面修复科、感染科、检验科、放射科等多个专科的协作,以达到及早诊断和及早进行科学规范治疗的目的3]

糖尿病足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降糖、降压、调脂和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根据病情需要及时有效地应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使用扩血管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改善下肢血液供应和微循环等。在基础治疗和整体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足进行局部清创换药、重建血运、修复创面和减压等治疗均是促进DFU愈合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国内外糖尿病足治疗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理念不断涌现,我们对这些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理念进行概述和点评,以期为糖尿病足及其相关专业人员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血管重建

下肢动脉病变是决定DFU能否愈合甚至是否需要截肢的关键因素4]。血运重建是合并严重下肢缺血性病变的DFU治疗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下肢动脉腔内介入治疗发展迅速,已成为糖尿病足血运重建的首选方式5]。由于普通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后的远期通畅率低、血管再狭窄风险高,血管腔内减容技术和药物涂层球囊应运而生。

目前常用的血管腔内减容技术包括斑块定向旋切、经皮血栓机械清除和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xcimer laser atherectomy,ELA)。研究显示,斑块切除对于股腘动脉原发多节段狭窄病变疗效良好,对于支架植入后再闭塞病变的临床疗效较差6]。与股腘动脉相比,膝下动脉的治疗常常更为困难。ELA是近年新兴的减容术式,谷涌泉等7]率先于国内将ELA应用于治疗膝下动脉硬化病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者进一步的分析显示ELA联合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POBA)治疗能减少膝下动脉弹性回缩所致技术失败,降低补救性支架植入率,具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8]

近年来,药物涂层球囊在膝下动脉病变治疗领域得到迅速发展。与普通球囊相比,表面覆有紫杉醇、雷帕霉素等抗增殖抗炎药物的药物涂层球囊能增加血管远期通畅率,近期研究显示较普通球囊相比,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膝下动脉病变具有明显优势9, 10]。由于药物球囊仍有较高的夹层发生率和血管壁弹性回缩率,加之严重钙化病变可影响药物渗透,因此,药物球囊与减容技术联合应用常常能取得更好疗效。谷涌泉等11]的临床研究显示,ELA联合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手术成功率可达95%。蒋小浪等12]的研究同样显示EL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具有良好近中期疗效。与单纯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相比,EL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可明显提高缺血性糖尿病足患者的创面愈合率和靶血管通畅率,降低大截肢率13]。减容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合并严重缺血的糖尿病足似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胫骨横向骨转移术可能是改善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供的有效手段。花奇凯等14]采用该技术治疗了516例Wagner分级为2~5级的2型糖尿病足患者,治疗后保肢率达96.1%,其中随访时间达2年的136例患者的溃疡愈合率为96.3%,复发率为2.9%,再发率为1.5%,截肢率为2.9%,认为该技术适用于已实施或预计传统糖尿病足治疗方案疗效欠佳或无效,甚至加重的患者。但需注意的是,有研究者指出对合并大中动脉狭窄的患者单独应用胫骨横向骨转移术存在较高的溃疡加重、延迟愈合的风险15]。另外,从目前国内报道的应用该项技术的病例看,入选的患者基本上具有良好的供血条件,如血管超声检查显示远端至少有单只小腿自体血管通畅(胫前、胫后或腓动脉),且排除了严重缺血的患者16]。理论上,DFU的患者只要患足胫后动脉和(或)足背动脉有良好的供血,足溃疡的愈合可能性就明显增加。采用该项技术治疗后保肢率达96.1%,随访时间达2年的136例患者的溃疡愈合率为96.3%,这很可能也提示,入组的DFU患者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即使不用该项技术足溃疡也能够愈合。因此,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评估胫骨横向骨转移术对糖尿病足的中长期疗效。

二、创面修复

根据全身状况和创面情况,及时、有效地进行外科干预有利于创面及早愈合,更好地保存患肢功能。清创是促进糖尿病足创面愈合和降低截肢率重要的治疗环节,在患者全身状况许可的前提下,应尽早施行清创术去除创面坏死组织。除常规物理清创外,目前还有多种新兴的清创方式,如超声清创、蛆虫生物清创、酶促清创、自溶清创等。

糖尿病足创面的愈合是糖尿病足治疗的难点,随着组织工程及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发展,已经有了多种新型医用敷料,在创面敷料上搭载药物、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能更有效促进创面愈合。自体富血小板凝胶(autologous platelet-rich gel,APG)富含血小板、白细胞、纤维蛋白、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有效成分。武钰翔等17]发现富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凝胶比富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凝胶的制备更简单、结构更优、生长因子释放更缓慢,在创面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Li等18]的临床研究显示,APG可显著提高糖尿病慢性溃疡的治愈率,缩短病程,降低感染发生率,尤其适用于慢性难治性溃疡的治疗。普鲁士蓝纳米颗粒(prussian blue nanoparticle,PBNP)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铁基材料,具有强大的活性氧清除能力,含有PBNP的创面敷料能够通过减少活性氧的产生、促进血管生成,有效促进DFU的愈合19]

基础研究结果显示,促炎的M1型巨噬细胞和促进组织修复的M2型巨噬细胞稳态失衡是DFU进展的重要机制,靶向巨噬细胞表型可能是一种治疗DFU的潜在有效手段20]。ON101软膏是一种具有调节巨噬细胞M1/M2稳态作用的治疗DFU的新型药物,一项由我国多家医院参与的多中心三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亲水性纤维敷料标准治疗相比,经过16周的治疗,ON101治疗组的创面愈合率为60.7%,对照组为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

载抗生素骨水泥是一种新型生物材料,骨水泥主要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构成,在骨水泥中添加抗菌物质即可制成载抗生素骨水泥,可通过覆盖创面、消灭死腔,缓慢释放高浓度的抗生素从而发挥持久的局部抗感染作用。载抗生素骨水泥能促进生物诱导膜形成,促进创面愈合。载抗生素骨水泥在骨科领域常用于治疗慢性骨髓炎、骨缺损等,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术后护理及换药方便的特点。近期有一系列研究评估了载抗生素骨水泥治疗糖尿病足感染(diabetic foot infection,DFI)、DFU及糖尿病足骨髓炎的效果。黄红军等22]的研究纳入了36例DFU患者,结果显示,与常规清创+负压封闭引流的传统治疗组相比,常规清创+载万古霉素骨水泥覆盖治疗组术后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患者比例降低、住院时间缩短、手术次数减少。Liu等23]回顾性研究评估了在不具备血管重建条件的DFU患者中进行两阶段手术方法(包括载万古霉素骨水泥植入和诱导膜形成)的疗效,发现与常规清创组相比,载万古霉素骨水泥植入组的伤口愈合时间更短,清创频率更低,平均随访16个月期间的患者存活率更高,尽管两组之间的主要截肢率和溃疡复发率相似。一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与常规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相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使用载有特定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庆大霉素或万古霉素)的骨水泥治疗降低了DFI合并足骨髓炎患者的数字疼痛评分、愈合时间、换药次数、住院费用24]。本期赵晨兵等25]报道了2例高龄糖尿病足患者经载抗生素骨水泥治疗,这2例患者都属于高龄、长病程的合并多种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并有严重冠心病的患者,因DFU合并感染和严重的下肢缺血入院,经过包括载抗生素的骨水泥在内的综合性治疗后,创面得以愈合,其中多次载抗生素骨水泥的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的临床研究显示,载抗生素骨水泥治疗DFI创面的效果良好,尤其适用于清创后遗留较大死腔、伴有软组织感染或合并慢性骨髓炎的DFI患者,但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尤其是多中心的有根据DFU/DFI严重程度分层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另外,万古霉素往往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糖尿病足感染,这类局部应用万古霉素,尤其是预防性应用是否会引起或加重耐药菌株的产生和发展,还有待观察。

本期还发表了胡凤丹等26]采用自体全血外敷治疗糖尿病足慢性创面的临床研究,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入选了20例患者,结果证实,自体全血能增加糖尿病足慢性创面的愈合率。研究者观察到创面用了全血后局部毛细血管数量增加和多种生长因子含量增加,而且,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创面的愈合率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善。因此,该文有新意和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是,该文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第一,对于创面中心的肉芽组织,不宜用剪刀剪去,这会影响创面的愈合;第二,如果要取创面中心的肉芽组织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需要有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而不仅仅是患者的知情同意;第三,文中没有介绍创面是否有感染,如果没有感染不应该局部应用消毒剂,如果有感染没有描述细菌培养的结果;第四,入组患者都是处于Wagner 1级和2级的患者,年龄35~65岁,踝肱指数均>0.9,也没有明显的感染,理论上,这样的创面都能够愈合,不需要采用更复杂的新方法;第五,对于这40例的创面,缺乏基本的描述,比如有多少患者是压力性溃疡,对于这些患者是否采用了减压制动的措施等。

尽管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不推荐使用通过改变创面生态来改善伤口愈合的药物,如生长因子、自体血小板凝胶、皮肤生物工程产品、臭氧、局部二氧化碳、一氧化氮,并强调首先采用最佳标准治疗27]。笔者认为,不推荐局部应用这些物理、生物治疗的原因是目前还缺乏具有循证医学依据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结果。需要强调的是,目前不推荐并不等于不接受这些新疗法。任何新技术、新疗法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被接受或被否定的过程。因此,发表这类论文很有临床意义,新技术的有效性只有在应用中被证实和完善,从而才有可能被进一步推广,才有可能被列入有关的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

三、干细胞疗法

干细胞疗法近年来被视为一种治疗糖尿病足的极具潜力的新方法。基础研究显示,干细胞疗法改善DFU的机制主要包括促进血管生成、改善神经缺血、缓解炎症和促进胶原沉积。我国于2003年由谷涌泉等28]首先开展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治疗后创面好转且实现了患肢保留。Gao等29]针对自体干细胞治疗外周动脉疾病的疗效进行了系统评价,纳入了27项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疗法相比,自体干细胞移植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溃疡愈合率,降低了截肢率。Zhao等30]的研究结果显示,在DFU创面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脐带血来源的内皮集落形成细胞可有效促进难治性DFU的愈合。此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通过将干细胞与可提供支撑的赋形剂如胶原支架、细胞凝胶、三维打印生物支架等相结合,以延长干细胞外用制剂的疗效。

四、抗感染治疗

糖尿病足感染很常见。糖尿病足合并感染,往往导致患者住院,延长足病病程,增加医疗费用;诱发或加重靶器官损害,如引发心肾功能衰竭和肺部感染,诱发或加重低蛋白血症、贫血、电解质紊乱;使创面难愈、加重创面恶化、甚至截肢;引起脓毒血症综合征、休克、直接危及生命。危及DFU患者肢体保存和生命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感染和缺血4]

班绎娟等31]的多中心调查显示,住院的DFU患者合并感染由2004年的68.7%升高至76.6%。Du等32]通过文献复习,共纳入2010至2019年间发表的63篇有关我国DFI和药敏试验的文章,共有11 483例患者的数据,发现革兰阳性菌的患病率(43.4%)低于革兰阴性菌(52.4%),常见的前3位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7.7%)、大肠杆菌(10.9%)、铜绿假单胞菌(10.5%);多菌感染率为22.8%;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超过50%的革兰阴性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耐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在6 017株分离菌中,20%具有多药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30.4%)是最主要的耐多药细菌,其次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菌株(19.1%)。本期发表的魏晓伟等33]糖尿病足革兰阴性菌感染风险与Texas分期的相关性研究中,239例患者以单病原菌感染(74.9%)为主。革兰阳性菌(76.2%)为主要致病菌,最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9.0%)。随着感染的加重和感染合并缺血,革兰阴性菌感染更占优势。尽管不同地区的DFI患者感染的细菌谱有所不同,但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的细菌。严重的足溃疡时多种细菌感染和耐多药细菌感染很常见。由对抗生素耐药的1种或多种细菌所引起的DFI被视为急症,相对于非耐药的患者,耐药的DFI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更高34]。这些是临床处治DFI时需要注意的。

更需要强调的是DFI抗生素治疗的基本原则:抗生素仅用于有DFI的患者;抗生素谱应该尽可能窄;应用的疗程应该尽可能短,包括静脉用抗生素;选择的抗生素应该考虑到细菌的耐药性,同时应该综合考虑抗生素相关的不良反应,因为DFI患者常合并其他病变。为了治愈DFI,美国感染病学会建议,抗生素处方应有以下特点:已经证实能有效地治疗DFI;必须能作用于更常见的革兰阳性球菌;必须有限度地覆盖革兰阴性杆菌35]。美国感染病学会还建议,慢性的DFI,往往已经用过抗生素,感染征象较为严重,起始治疗时应该用广谱抗生素;一旦明确DFI,延迟治疗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如丢失肢体乃至生命,这一点非常重要。因转诊不及时、抗感染不力造成患者截肢甚至死亡的不是个例,这方面的临床教训深刻、惨痛3]。有鉴于此,起始抗生素治疗应该尽可能早。但又需要注意,经验性的应用抗生素往往带来过度地应用广谱抗生素和过度使用抗生素。因此,DFI处方抗生素的困难来自两个似有矛盾的目标,一方面,要尽快降低包括截肢甚至死亡在内的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即往往需要用足量有效的广谱抗生素;另一方面,要保持抗生素的效力和避免耐药性,即尽可能用窄谱抗生素和避免不合理的抗生素处方36]

细菌培养的目的是识别出糖尿病足感染的致病菌和明确针对这些细菌的抗生素敏感性。抗生素仅仅用于DFI,而不是应用于DFU37]。临床实践中没有明确的标准以区别病原菌与样本中的并存菌,识别病原菌的最好办法是为细菌培养而取材前先将创面清除干净,然后获得组织标本。通常认为,从组织标本中获得的细菌更可能是致病菌,而不是停留在创面的并生菌。使用无菌拭子方法要比刮除术甚至软组织活检或经皮穿刺获得标本容易得多。在用无菌盐水清洗溃疡表面后的刮除术是一种较为满意的妥协之法。最近的一项横断面多学科大样本研究比较了同时采用拭子方法或组织标本的DFU微生物学标本细菌培养的结果,在识别致病菌及其数量的差异分别为58.0%和50.4%36]

在大部分临床实践中,都是使用表浅的棉拭子收集软组织标本,但近期的研究结果显示软组织标本培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高于棉拭子37]。本期发表的《棉拭子取样对比组织取样确定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的Meta分析》一文中,对比棉拭子取样方法与组织取样方法判断DFU是否感染病原菌及确定病原菌种类的一致性,证实这两种取样方法在得到的病原菌数量、革兰染色分类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浅部感染组的敏感度较深部感染组高(P<0.01),但棉拭子取样方法准确识别DFI病原微生物的效果较差,不能完全取代组织取样方法38]

通常认为,糖尿病足感染是由多种细菌所致,需要广谱抗生素。这是常见的错误观念,造成对糖尿病足感染患者过度的不合理的应用广谱抗生素。必须鉴别急性/表浅与慢性/深部的感染,因为这两种情况下致病菌是不同的,因此不能采用相同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急性/表浅糖尿病足感染通常是单一细菌感染,主要为需氧菌革兰阳性球菌(即金黄色葡萄球菌和B-溶血性链球菌);而多种细菌,包括需氧菌革兰阴性菌(即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和专性厌氧菌可能见于慢性/深部糖尿病足感染36]。还应该注意溃疡的外观,包括颜色、气味和坏死情况,这些特征也可以为诊断一些特别的致病菌感染提供参考。

专家指出,下列情况下一些糖尿病足感染患者能够不必做微生物学评估就被治疗:伴有急性/表浅的糖尿病足感染、至少足溃疡感染以前6个月内没有用过抗生素、生活在流行耐药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的地区,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告目前尚显不足36]

需要注意的是,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方案应该覆盖通常培养中所见的细菌,以求临床治愈。包括局部和全身征象在内的感染的严重程度对于抗生素的选择非常重要,越是严重的感染就越需要避免因抗生素不足而造成的感染恶化。然而,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方案并非没有不良后果,因为由于细菌和(或)支持抗菌耐药性的遗传物质可能扩散,不仅在其本身的微生物群中,而且在细菌周围环境中,都面临出现耐药菌的高度风险36]。另外一些参数,如患者以前的住院、全身或局部抗生素使用和既往有否多种耐药菌的感染,这些对于评估都很重要。患者的个人特点,如过敏或对于抗生素的不能耐受,由于任何并存的情况和(或)可能的药物-药物反应,这些也可能影响着抗生素的选择。

在处治骨髓炎时,许多患者合并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有的内科医师往往给予多数患者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这就容易造成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也与多种耐药的细菌菌株出现有关。最近的国际指南中强调,首先要用可靠的诊断方法明确感染的存在,其次是鉴别不同的临床感染情况,以便用最合适的方式给予合适的处方。微生物学的评估质量至关重要,尽可能避免拭子取样。尤其是使用抗生素是为了治疗感染,因此不应该一直用到创面愈合34, 35, 36, 37]。在一些复杂困难的情况下,处方抗生素治疗应遵循美国感染病学会和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的建议和我国卫生部门和学会的有关抗生素使用规定,必要时寻求感染学专家的帮助。感染性疾病专家在处理这种复杂的情况和更为严重的感染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36]

噬菌体是一类能感染细菌、真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随着全球多重耐药菌感染率的不断攀升,噬菌体疗法及噬菌体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再次成为研究热点。由于每种噬菌体只侵染特异类型的细菌,对哺乳类动物细胞无影响,噬菌体疗法具有作用专一、安全性高的特点。Uyttebroek等39]系统综述了59篇关于噬菌体疗法对难治性感染的研究数据,结果显示接受噬菌体疗法后,79%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87%的患者感染部位的细菌被有效清除,但研究者指出仍需要进行更多严格设计的临床实验来确证这一数据的准确性。

在治疗糖尿病足方面,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噬菌体疗法可在不影响肠道菌群的基础上有效缓解糖尿病小鼠足部的感染、促进溃疡的愈合40]。在临床研究方面,病例报告显示噬菌体疗法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脚趾骨髓炎具有优良疗效41]。我国研究者也在噬菌体疗法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开展众多基础研究和少量临床研究。专家指出,噬菌体在糖尿病足感染武器库中的作用还没有确立,噬菌体治疗应该局限于难以治疗的与细菌耐药有关的感染36]。目前国内尚缺乏利用噬菌体疗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数据,如何将噬菌体疗法应用于糖尿病足的临床治疗还需进一步探索。

五、成就、差距与展望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难治性的严重并发症,其诊治任重而道远。随着对糖尿病足认识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国内外对糖尿病足诊治的理念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近年来,我国糖尿病足诊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在糖尿病足诊治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例如,在糖尿病足的管理上国内仍重治疗轻预防;有关糖尿病神经病变足压力的纠正与矫形,为足压异常患者个体化设计的减压鞋具难以推广应用,也无法进入医保目录;针对干细胞疗法、近几年发展较快的骨转移治疗缺血性糖尿病足等新技术、新疗法缺乏具有严格设计的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国内报告的一些新型的物理治疗尚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等。《中华糖尿病杂志》从2020年6月起,发表了介绍国内外糖尿病足临床进展的系列论文20余篇,这些论文的发表,对于我们认识到临床实践中的不足和提高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的质量,应有所帮助。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有更多的国内高质量研究发表于国际杂志,从病例报告到Meta分析,糖尿病足治疗的新技术到疫情之下的糖尿病足管理模式,如互联网的应用42],从关注糖尿病足患者合并心理问题、呼吸暂停综合征43]到多学科合作等,形式多样,覆盖面广。

糖尿病足的最常见形式即DFU的愈合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只有全面地控制好这些因素才能确保DFU的愈合。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等和加强营养支持,注意重要脏器的保护;改善下肢缺血和抗感染治疗以及有效的创面处理、局部的制动减压,都是确保足溃疡愈合的重要环节。只有确保治疗中每个重要的环节都能落实到位,环环扣紧,才能做到临床结局满意。希望通过几代临床工作者锲而不舍地学习和实践,积极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临床实践,造福广大的糖尿病足患者。与此同时,建立起富有我国特色的科学规范的糖尿病足防治体系也至关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