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先武||千古风流一东坡

 shineboy1 2022-08-17 发布于加拿大

图片

图片



公元1037年1月8日,四川眉山的苏家大院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当时谁也没想到,他后来会成为如日中天的世界名人。时光荏苒,963年以后, 著名的法国巴黎的《世界报》组织评选1001到2000年的千古英雄,全世界只选12人。评选结果,就有这位名人。他就是苏轼,他不是打仗的英雄,可是他的才华和博爱却征服了世界。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东坡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24岁时以进士及第在陕西凤翔任签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五朝,他的命运随着改革派与保守派的轮流上台和激烈争斗而沉浮。过去的历史教科书长期以来把苏轼划为保守派,这是很不准确的。

事实上,他既非王安石的改革派,也非司马光的保守派。尽管两派的领军人物都喜欢他的才华,希望成其麾下的一员干将。但他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他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较量利害,参用所长”,即权衡利弊,扬长避短,一切以利民为最高准则。他既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过急之处,又反对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全盘否定。他有自己的主张和见地,更有自己的做人原则。结果,他两边都得罪了,成了“不合时宜的人”,不是遭贬谪就是外放,这就是苏轼。

杭州一密州一徐州一湖州一黄州一汝州一常州一登州一开封一杭州一开封一颖州一扬州一定州一开封一惠州一儋州,这是苏轼的宦海路线图。古代官员调动频繁,所以称为宦游,但像苏轼这样调动频繁的官员恐怕难有第二。他有博爱仁慈之心,自言“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也就是说不分高低贵贱,他都可成为朋友。的确也是这样,除了政敌,他所到之处都有朋友,即便是不同政见的王安石,和苏轼也是互相倾慕的君子之交。


乌台诗案是苏轼的人生转折点。公元1079年,以《湖州谢上表》为导火索,御史台弹劾苏轼反对新政、诽谤朝廷,召致牢狱之灾。客观地说,苏轼对新法确有不同意见,也发了些牢骚,但是要说诽谤朝廷就有些无限上纲了。主张改革的宋神宗在盛怒之下动了杀机,幸好有高太后和王安石的劝阻,朝廷有众多官员的求情,苏轼才免于一死。

苏轼在关押了103天后贬谪到黄州当了团练副使,这是个没有职权的闲官,不仅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且生活费也少得可怜,每月只有4500文铜钱,要养活20多人的大家,实在困难。在友人的建议下,太守徐君猷划拨了东郊废弃的50亩军营坡地给苏轼耕种,聊补无米之炊。这就是苏轼自号“东坡”的由来。

图片

人生的重大变故,让苏轼与道佛结缘,大彻大悟。黄州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在这里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前后《赤璧赋》、《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三大行书之一的寒食帖也诞生于此。

他一生写的诗词、散文、书信多达7000多篇,其中存诗2700多首,词350多首,题材广泛,名篇迭出。在散文“唐宋八大家”、书法“北宋四大家”中有他的名字,他开豪放词派之先河,诗与黄庭坚并列,词与辛弃疾比肩,这已经足以让他名扬天下了。然而,他远远不止于此。


文学对于苏轼来说,还不是生命的全部,他不是单纯的文人。他有理想有抱负,忧国忧民,敢于直谏,而且是一个不说空话、勤政为民的实干家。

他在仕途上的顶峰是吏部尚书,一步之遥就是丞相,他如醉心官场,别说玩弄权谋,就是少说几句“不合时宜”的话,多说几句奉迎的话,也许就能如愿以偿,但这不是他的性格。他的性格不适合在高层,他想远离朝廷避免政治上的漩涡,当个地方官做点实事体现自身的价值,他上表朝廷申请外放。他的这一举动不仅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就连他的好友黄庭坚都大跌眼镜,写信劝他留在朝廷以利升迁,但他婉言谢绝了。他的大半生是在地方上度过的。

在密州,他遇到了蝗灾。他调查蝗情,祈求雨露,带领民众抗旱灭蝗,采挖野菜,抵御饥馑,并沿途捡拾穷人弃婴。与当地百姓一起共度时艰。

在徐州,上任伊始即遇黄河泛滥,他身先士卒,带领官兵抗洪抢险。洪水退后,又未雨绸缪,筹集款项修建了木岸围城等防洪设施。

在杭州,他带领民众疏浚西湖,将清除出来的泥土垒成堤岸,沟通南北,上植芙蓉杨柳,后人称为苏堤。又在西湖中划定保护区,营造三座石塔。这两处后来成了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

真可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图片

苏轼为官时心系百姓,不为官时也心系百姓。苏轼贬谪黄州时,四川友人巢谷来访,闲谈中苏轼得知巢谷有一专治虐疾名叫圣散子的秘方,连他的儿子都未传授。苏轼很想得到此方,以备不测。巢谷的答应条件是不要外传,苏轼指着江水发誓。于是巢谷将圣散子的秘方传给了苏轼。不久黄州爆发虐疾,有成千人死去。苏轼终于坐不住了,他违背了承诺,献出了秘方,这是他一生中唯一失信的一次,但是此举挽救了几百人的生命,苍生为念,他没有后悔。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陷于矛盾的文人,像屈原、李白、陶渊明等,他们解决矛盾的方式和归宿都不一样,屈原悲愤投江,李白仗剑去国,陶渊明种菊东篱,而苏东坡却活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似佛非佛,似俗非俗。但心系百姓,却从来没有变过。


苏轼官场失意,但在家庭生活中却活得非常自在。他有三任妻子,每一位都很优秀。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她们都姓王,都聪敏贤惠,是他的忠实粉丝和贤内助。在封建社会,妇女是没有什么地位的,但苏轼对于他的三位妻子却是平等的,他非常尊重她们的意见。夫妻间相濡以沫,琴瑟和鸣,这在士大夫当中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他们的爱情故事美丽凄婉,既令人羡慕,又令人神伤。

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四川青神人。苏轼19岁时迎娶了时年16岁的王弗。王弗知书达理,十分聪慧。苏轼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与王弗的红袖添香不无关系。王弗不仅在伴读上给予苏轼提示和帮助,而且在处世和交友上为苏轼参谋,提供意见。

苏轼喜交友,家中常有访客,免不了一番交谈。常言道“祸从口出”,即便是在言论相对自由的宋代,由于政党之争,也容易被人告密或中伤。王弗深知苏轼是一个心无城府的人,说起话来推心置腹。王弗担心苏轼交友不慎口无遮拦,引来祸端,所以往往在有客来访时就躲在屏风后偷听,待客人走后便给苏轼分析说话的得失以及对来客的评价,事后证明王弗的话,完全正确。

可惜,王弗只活了27岁,死于开封,葬于眉山。苏轼悲痛欲绝。王弗的形象在苏轼的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十年后的密州,王弗的祭日,月光下,苏轼含泪写下了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是一首冠绝古今的悼亡词,几乎无人超越,读起来,催人泪下,感伤无限。

图片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青神人,王弗的堂妹。他们成婚那年,王闰之21岁(有专家考证之所以大龄出嫁是为了等待),苏轼32岁,正是苏轼落难的时候。王闰之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生有苏迨、苏过二子,对王弗所生苏迈视为己出。“三子如一,爱出于天。”

在当家理财上她是一把好手。为了计划节约开支,她把苏轼微薄的月俸分成30份挂在房梁上,每天取一份用于当天开支,节约下来的攒于罐中,以备招待来客之用。

每当苏轼公务繁忙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王闰之总是洗净茶盏,端上薄酒,让苏轼一洗劳乏,尽享家庭的温馨。

王闰之46岁那年不幸病逝,她与苏轼患难与共25年,是陪伴苏轼最长的妻子,这是对苏轼的又一次打击。他写下了饱含深情的“悼亡妻文”,其中有“惟有同穴,尚蹈此言”之语。苏轼病故于常州后,苏辙(一说苏过)将他与王闰之合葬在河南郏县,实现了苏轼的遗愿。

王朝云是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名分上是妾,事实上的妻。王朝云,杭州人。幼时因家境贫寒成为杭州歌舞班艺伎,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初遇天生丽质能歌善舞的王朝云,心生爱怜,王朝云也仰慕苏轼的才华。苏轼即将王朝云收为侍女,时年12岁,苏轼36岁。苏轼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有研究者认为,这首诗既是写西湖,也是写王朝云。

在黄州,王朝云18岁,成为苏轼的侍妾。王闰之死后,王朝云就成了苏轼事实上的妻子。

苏轼贬谪岭南时,姬妾遣散。唯王朝云执意相随,比起白居易落难时,美妾樊素和小蛮离他而去,就幸运了许多。

王朝云生性聪慧,相随苏轼,耳濡目染,不仅文学水平突飞猛进,而且对苏轼的思想、性格也了解得十分透彻。一次,苏轼拍着自己的肚皮问家中妻妾侍女,他的肚皮里装的是啥,众皆回答是知识才华之类,苏轼摇头。王朝云答曰“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这是加10分的答案,苏轼十分满意,点头微笑:“知我者,王朝云也!”

王朝云常歌苏轼词,每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触情生情,不胜伤悲,苏轼也泪如雨下。王朝云死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可见王朝云于苏轼,除了患难之交,更是红颜知己。

王朝云与苏轼有一子名苏遁,不到一岁时夭折。王朝云陪伴苏轼22年,病逝于惠州,年34。苏轼亲撰悼词与楹联,按佛教礼仪隆重安葬。如今,朝云墓和六如亭已成为惠州的重要文物古迹。


苏轼生性乐观潇洒,是个会生活的人。

他有美食家之称。实际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很多美食多为穷困时的无意之作。在黄州时,多产肥猪,但对于肥肉如何烹饪,人们却不知所措,食之肥腻,弃之可惜。苏轼用文火炖之,在掌握了火候与最佳用水量以后,就成了肥而不腻的东坡肉。

图片

东坡饼的诞生也纯属偶然。一次在与继连和尚对弈时,夜深肚饿寻食,小和尚从厨柜里找出剩下的已经半干的面条,在加热时因打盹把面条不慎烧糊,苏轼品尝后发现这居然是一道美食。受此启发,苏轼稍加改进,就成了东坡饼。

在惠州,因买不起羊肉,便买羊脊骨来烧烤,因烧烤得法,味美到恨不得把骨头都啃完,苏轼戏言连候食的狗都有意见。这种吃法就是今日烧烤之前身。

在他的眼中,遍地都是食材,无论荤素。荤的如肥猪肉、羊脊骨、河豚、生蚝,素的如竹笋、芦芽、蒌蒿、芋头等等,都可入席。他不讲究食材,讲究的是吃法。他的诗文中,有50多篇专咏美食,他自嘲“自笑平生为口忙”。说他是美食家,一点也不为过。

日啖荔枝三百颗”,茘枝味美,但易上火,不宜多吃。这是苏轼对岭南荔枝的赞美,虽有夸张,但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也说明苏轼味口不错。一个味口不错的人,遇到贫困,人又聪明,就很容易成为美食家。试想一下,苏轼如果锦衣玉食,饭来张口,他会成为美食家吗?


如果说苏轼在官场上对于权贵还有些傲气的话,那么对于平民百姓则没有了脾气。

何以见得,有词为证。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这家童瞌睡也真好,好得来敲门都敲不醒。按常理,主人家会继续敲门甚至连呼带擂,直至门开,雷霆震怒。然而,苏轼没有这样做,他宁愿在外徘徊,“倚杖听江声”,也不愿打扰家童的瞌睡。

虽是小事一桩,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实在是非常难得,民本思想,也略见一斑。由于他的亲民,所以在百姓中很受拥戴,这才有了在密州打猎时“为报倾城随太守”的盛况。在儋州,下雨时他借戴过的斗笠,人们也称为“东坡笠”。没有超高人气,能做到这一步吗?

图片

苏轼是一个爱开玩笑的人,他的佛友陈慥,号龙丘居士,惧内且佛学不如其妻。苏轼赠诗曰“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本是调侃陈慥粑耳朵的诗句,成了成语“河东狮吼”的源头。

苏轼开起玩笑来,语言形象且夸张,令人捧腹。他的一位词人好友张先,80岁时娶了个18岁的小妾,苏轼前往祝贺,赠送贺诗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没有多少文化的人一听都懂。虽然比起现在有些地方的婚礼恶搞要文明许多,但毕竟有些调侃过度。好在张先和他太熟,也不介意。你说苏轼“坏不坏”?这就是苏轼。

苏轼生性乐观豁达,就连写信都爱使用“呵呵”二字,有人统计过,他的书信中有40多处使用这一叠词。比我们现在使用同类意思的网络语言早了900多年。

他在生活上是一个容易相处的人。我看过一档节目,问历代文人中,你愿意和谁在一起,这是一道时空穿越题,结果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苏-东-坡。

我的一位朋友名叫陈岸国的,是苏东坡的绝对粉丝。每当酒酣耳热之际,必举杯吟诵苏东坡诗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或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陶陶然,沉醉其中。


苏轼虽然胸怀大志满腹经纶,但因“不合时宜”,屡遭贬谪。当时的岭南是瘴疠蛮荒之地,他越贬越远,从惠州一直贬到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病逝于常州,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走完一生,享年65岁。

宋高宗追赠为太师,宋孝宗追谥为文忠。

彼时,新旧两党之争已经尘埃落定,成为过眼烟云。一个更加清晰的苏东坡正出现在我们面前。当今世界,日本北海道孔子学院的学员在临摩他的黄州寒食帖,美国旧金山合唱团唱着他的水调歌头。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他已不仅仅属于中国。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在逆境中,变得泰然处之。“吾心安处即吾乡”,不管身居何地,都能随遇而安。“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对世界万物已经参透。圆满是他的最后结局。

东坡走后,世间对他的研究和评论就一直没有停歇过,因为他是世界名人,值得人们关注的东西太多。他自己却很低调,仅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几个字就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就这么简单。越是这样,他越是高大。

时间是公正的老人,只有经过时间的洗礼,让事实说话,方能去伪存真,盖棺论定。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越来越真实的苏东坡,正向我们缓缓走来。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