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行·走过八大山人纪念馆

 金色年华554 2022-08-17 发布于上海

2017年4月20日下午,从滕王阁赶到仰慕已久的八大山人纪念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八大山人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是中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南郊十五华里处的梅湖定山桥畔青云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被评为“江西省文化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2011年开始免费对观众开放。

青云谱是一座极具江南特色的园林。园内,数百年的古樟树、苦楮树、罗汉松青叶苍干,繁荫广被,覆护着青砖灰瓦白墙红柱的殿宇,显得格外静谧。密叶筛过的天光洒在小径上,明暗闪烁,野趣横生。一弯荷池清澈明净,倒映着笼笼修竹,鱼儿嬉戏,花影摇曳。园外清溪蜿蜒,溪畔农田阡陌纵横,农舍炊烟袅袅,恰似人间仙境。
青云谱前身是一座道院,相传早在2500余年前,周灵王之子即在此开基炼丹。西汉为“梅仙祠”;东晋始有道教净明派,建“太极观”。唐为“太乙观”,宋为“天宁观”,至清初定为“青云谱”。遗址现存大门、二门石建筑,大门石额刻有“青云谱”三个大字,二门前后额分别刻“净明真境”、“众玄少之门”字样。道院以“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一气贯通的三个院落为主体,衔连左右“三官殿”、“斗姥阁”、“圆峤”,更有两庑内室“黍居”、“鹤巢”簇拥着。300余年间,道院几经兴废,1949年初已是庭院荒芜,残破不堪了。后经政府多次拨款修葺,于1959年成立了国内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八大山人纪念馆。

八大山人总给人以模糊而遥远的印象。走进道院,典型南方建筑样式,三进院落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依次渐进。步入关帝殿,八大山人画像《个山小像》(高仿品)迎面而来。1954年前后,人们在江西奉新县奉先寺发现了这幅《个山小像》,这是现存唯一的八大山人生前真实画像,成为研究八大山人生平的重要资料。

八大山人在画像上自题:“个山小像。甲寅蒲节后二天,遇老友黄安平,为余写此。时年四十有九。”由此推算出八大山人出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学者王方宇先生说,“画上的人物相貌清癯,微须,著宽袍,戴斗笠……不作和尚、道士装束,有林下散人文士风度。”

这幅《个山小像》不仅展现出八大山人的“身份照”,更通过四首自题诗和友人的三处题跋,明确透露出他明宗室身份,详细叙述了八大山人的人生遭遇和进入佛门的经历。

穿过典雅古朴的道院旧址,连接着一座现代建筑真迹馆。真迹馆内珍藏着八大山人数十幅作品。八大山人的笔下,鸟有各种人的表情,或惊慌,或孤傲,或沉思,而多为白眼向天。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多是老树枯枝、残山剩水,往往给人冷寂悲伤之感。

  其作品上“八大山人”四字署名题款,却以四字连缀而成,酷似“哭之”“笑之”。他的画作常使用一种鹤形签押,学者普遍认为是三月十九日的变形,以纪念明崇祯帝的忌日。

  人生命运遭遇突变挫折后,八大山人的心态一直“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奈何间便“乃忽狂忽瘖,隐约玩世”。曾佯狂避祸的江南才子唐伯虎赋诗:“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300年前,或因曲高和寡少人问津,或因名满天下难觅知音,八大山人有“真赏”印问世。清人邵长蘅曾感叹,“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

  面对苦难的生活,晚年的八大山人已超然世外,心境恬淡平和。画僧石涛致信八大山人:“闻先生七十四五登山如飞,真神仙中人也。”而历经苦难积淀人生的厚度,成就了八大山人的艺术高度。

  几分淡然,一丝微笑,八大山人铜像在纪念馆外静静矗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