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一张治荨麻疹专用方

 静听圣音 2022-08-17 发布于河北

图片

倪海厦讲解
二六、【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得到一段时间以后,如疟状,就是忽冷忽热的现象,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发热,又会怕冷,热比较多,寒比较少,就是这个人的抵抗力比较强,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病人不呕,且大小便很正常,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言及病在刚开始的时候,所得的是太阳病,如果病进入少阳的时候,病人马上回产生呕,病进入阳明的时候,病人会便秘或燥渴。所以,如果有呕,病就是进入少阳了,如果口渴,大便有问题了。就是进入阳明了。所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就是这个病不在少阳,也不在阳明,病还在太阳。一日二三度发,有的时候一天两三次发,突然发热,突然发冷,如果脉微缓者,【脉】慢慢缓下来了,本来脉是浮弱俱紧,现在一息四至,为欲解也,表示这人快好了。望诊上可以看眼睛的眼白,某一段开始黄,就是身体要恢复了,黄是脾胃的颜色,胃气回来了,只有一点点黄,就不用吃药,让他慢慢恢复;如果脉微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脉跳得很弱,一息二三至,跳得很慢,代表身体的内脏功能削弱了,而且感到身体里面一阵阵冷出来,这是阴和阳都虚,身体虚掉了,这个时候,千万不可以发汗、或攻下、或用吐的。


面色反有热色者,就是脸色发红发赤,这病还没有解掉,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因为不能得汗出,所以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此条说如果要用汗法的时候,一定要先确定病人有足够的津液,体力很够,才能去发汗,病人脉很微弱,代表病人津液都没了,本身身体很虚,再去发汗,他会更虚弱,面色反有热色者,还有热就是感冒还没完全去掉,代表还需要服药,为什么不能得小汗出,就是汗已经离开汗腺,但是还没离开皮肤表面,停在皮肤下方,风吹一吹,皮肤毛孔封到了,就开始痒了。所以洗完澡或平常没事,风吹皮肤会痒的,其实在痒的时候,发微汗就可以了。张仲景设计【桂枝麻黄各半汤】,此汤发汗的时候,不会把正常的津液发掉,只把皮肤下面的多余水排掉,所以会用到桂枝麻黄各半汤的,一定有发痒的现象,就是表汗没有发透,光用桂枝汤,力量达不到皮肤,就是把麻黄拿出来了,所以是桂枝麻黄各半汤。有时候我们也用发汗的方式来利尿,就好像用吸管吸水,一旦把上端放开,下端的水就流出来了。发汗的时候都是用热药,更热的药例如说硫磺,消水肿的力量更强。

麻黄又名【青龙】,麻黄在药房中,拿出来是一节一节细细的,像牙签一样,青色的,麻黄有节枝的,麻黄的节可以止汗,节要拿掉,麻黄的枝可以发汗,所以用于发汗的时候,要去节,像当归一样,当归的身补血,但是当归的须是破血的。所以怀孕的人吃当归身是补血,吃当归须是堕胎。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一两 生姜一两 甘草一两 麻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先煮麻黄一二沸,因为麻黄太强了,吃下去会阳亢,把上面的白沫去掉,上面的沫就是安非tm的来源,再把其它药挤上去,现在不用先煮去上沫了,白水煮服,取微汗。
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就是分成三次喝。平常我们可以剂量加重一点,然后让病人用九碗水煮成三碗,如果是治疗表证,隔三小时一碗,第一碗还没发汗,才吃第二碗,以此类推。如果内科病,就早晚各一碗。然后第三碗隔天早上喝。

这是桂枝汤里面加两味药,麻黄和杏仁,桂枝比芍药多。桂枝三,芍药二。因为要加强心脏动脉喷出的力量,因为要发汗,麻黄和芍药的量是一样的。如果处方开给胖子桂枝用三钱,芍药两钱,麻黄两钱,麻黄和芍药的量相等,杏仁四五钱都无妨。

桂枝和芍药是一组,麻黄和杏仁是一组,麻黄入肺,在【本草】上写麻黄可以宣肺,麻黄一下去,肺的气管全部打开,肺是诸阳之会,所以心脏的力量会加强,因此麻黄有兴奋剂的作用。为什么加杏仁,麻黄宣肺,因为肺主皮毛,所以麻黄下去直到毛孔,毛孔打开的动能是靠肺。如果光用麻黄没有杏仁,肺会干掉,太热,所以加杏仁把不足的津液补足。桂枝汤是解肌的,入脾脏的,入肠胃的,所以加生姜大枣来补津液,作为后援不对,所以皮肤没事会痒的人,可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会微微的发汗,如果反着开,麻黄重,桂枝少,汗会大量出去。

有没有汗,在治病的时候很重要,例如治疗肾脏病,我们由五行知道,必须先治心火、再治肺金,肾脏的功能就会渐渐恢复,汗为心之液,由能否正常流汗,可以判断心脏的功能好了没有,所以肾脏出问题的人,因为影响到心脏,所以再怎么走路、天气热的时候,也不会流汗。

图片

读懂圆运动:荣卫双郁

《伤寒论》是外感病的经典的著作。但是这种外感病大家不要认为就是感冒。感冒仅仅是外感病里边的表症。就好像人体是一个橘子一样——橘子皮的病就是“荣卫”的病,普通的感冒就是这样。但是我们知道很多的感冒它会导致人体很多的疾病,这些疾病非常复杂,而且在治疗大病、重病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的病都来自于感冒。


所以李老有一个经验——“病之来路就是病之去路”。病之来路就是病的去路,所以说我们把这个“外感”的道理吃透了以后,很多的大病、重病怎么样去治疗,你也有了一个思路。从里到外的治,这个病退的时候也是从里到外的退。比如说有的“肺癌”患者,你在给他治疗的过程中间,你会发现他会出现全身的“皮疹”,就和“湿疹”类似一样的东西,就是它从里到外开始病往外走了,那么里边的病情就减轻了。比如说普通的“湿疹”,它为什么要从“表”走呢?(是因为)有一些湿是从表来的,还有一些湿呢,“表”是一个出路。

我们知道中医的治疗方法有“汗、吐、下”这么一个“攻法”,这种“攻的方法”并不一定要用“攻的药”。湿疹的治疗当你这个“运脾土,除湿气”的时候你会发现它这个湿自己会找出路——有的就从大便走了,有的它从表走了,还有一些就吐了……所以这一些的出路(汗、吐、下)这只是出路,它并不一定要用这样子的强行的“汗、吐、下”的方法。这就是说“从里到外去治,你是先要治里、还是先要治外”,这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

具体到“桂枝麻黄各半汤”,这个方子就是有两个方子合到一起,既有桂枝汤的“桂枝和芍药”,也有麻黄汤的“麻黄和杏仁”,剩下的生姜、大枣和甘草,把它合到一起之后——它为什么要一起来治呢?

我们知道:前边讲的病,有的是荣病了,有的是卫病了,那么“桂枝麻黄汤”是荣和卫都病了。
所谓的“病”就是指得“郁堵了”——荣卫双郁。“荣卫双郁”他都会出现这个“荣卫不和”的现象。所以说“荣卫双郁”它也会出现发热,恶寒,有的有汗、有的没汗,如果时间长了它就是没汗,为什么没汗呢——津液已经伤了。

同时:荣卫不和——“颈项强痛,身体疼痛,时间长了以后一会热、一会冷……”,所以说他就讲“八九日不解,形如疟者” ——这一类都是因为身体虚了所导致的。

“身体虚”的这一类病,如果你用现代医学的“抗生素”等这一类的药把这个病“压”下去以后,那么这个病邪就会由表入里,病反而会加重。比如说在小孩你如果过早地使用了“抗生素”,看见是把烧退下去了,症状减轻了,但是它会蔓延下来,甚至你越用(抗生素),他的烧持续的时间越长。


前天晚上一个家长给我讲了:她的孩子发烧,用上“美林”用上“退热栓”,用上之后好了,可是第二天又继续烧,问我该怎么办,问了一晚上。那么我告给她:你就用生姜大枣煮上水,喝到他微微出汗。


因为他的温度仅仅是38℃左右,这样子的感冒用生姜大枣稍微调和一下荣卫就好了;如果达到38.5℃以上了,你在加一点点“小柴胡”,能让他这个半表半里得到一个和解,对于这个荣卫的和解也有帮助,那么普通的烧也就退下来了;再高的烧你再去用“麻杏石甘汤”,或者是用现在的中成药“莲花清瘟胶囊”。

这样呢他都“没有达到用连花清瘟胶囊的时候”,感冒已经好了。她就给我讲“没有再发烧”。为什么没有再发烧呢——荣卫和解了,他就不发烧了。

你把病“压”进去的时候,如果他的体质好,他自己慢慢、慢慢能恢复;如果他的体质不好——我在临床上见得太多的小孩儿“紫癜”,这种“紫癜”就是入里了。入到哪儿了呢?(我们后边要讲)它入了脏了,入了“太阴脏”的时候,它就是这个“紫癜”。“紫癜发于肌肉”,脾主肌肉,所以说病到这了。


也有的变成“肾炎”了,那么“肾炎”入了哪儿了呢?入了“少阴”了——足少阴肾;
那么也可能会变成“心肌炎”,“心肌炎”多发于熬夜的中年人、青年人,它就会变成“心肌炎”——就是“手少阴”。

在临床上单纯的“荣郁了,卫郁了”,治得也快——来得也快,也好得快,但是有的是比较重的;这个“荣卫双郁”的现在更多见,反而是拖延的时间比较长,是因为他本身的身体体质差。
而在感冒的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小孩儿,一定要让他把生的、冷的、肉、鸡蛋、牛奶……这一类消化慢的、不好消化的——“影响消化能力的”停了。我们知道“荣卫的根”根于脾胃,只有让脾胃的负担减轻之后,他才能把这一部分的力量用来调整身体。

我们讲的“麻黄桂枝各半汤”是“荣卫双郁”。“荣”是向上向外的;“卫”是向内向里的。
就好像一条公路一样:有向东的、有向西的、有向南的、有向北的。那么当你向东的方向的车太多、堵了的时候,有的时候也会影响你——在十字路口,东西的堵了,可能南北的也会在这堵了。所以说在这个路上,如果你往南的开的多了,它就把往北的路给占了。那么这样子的话,它也会荣卫双郁 ——就是堵路“一起堵”更常见,单独的一个方向的堵比较少见。这就是所谓的“病”就是说这个“交通”出了毛病了,这就是“郁堵”的毛病。

大家想象一下:公路上往南的车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它慢慢、慢慢地甚至会把你往北的路也都给你占了,最后仅仅是因为往南的路的“郁”,导致了你往北也“郁”了,这就是“荣郁”和“卫郁”的问题。

所以说两个都“郁”了该怎么办呢?就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这种的两方面都堵了以后,它疏导开的力度就慢了,所以说,时间就蔓延下来了。

古代的时候没有我们现代的这些“西药”,所以他这个“荣卫双郁”的,虽然拖延的时间长,但是不会加重。因为他的中气相对也弱,那么他这个激烈的反应也不强大。“荣郁”或者是“卫郁”它反而是过于偏,如果是他“中气大虚”的话,他这个病就会“由表入里,易入脏腑”,入了脏腑之后病情就加重了。

现在正好相反。实际上现在高发的这个心血管病啊,肾病啊……这一类的病,甚至还有一些顽固性的腹泻——脾胃类的病,甚至是感冒后残留下来的咳嗽比较多见,都是因为“用药太过,正气不足”。

我们有一个原理叫做“本气自病,本气自愈”。就是说,感冒的时候他的病变,我们治疗的是他自身的、本身的“气”的病态,他恢复的时候也是我们本身的功能恢复了。

所以说现代的很多的病在治疗上,他针对着病情的症状去治疗了,但是没能够把这个“本气的自愈”的能力加强,因为西药它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当你把这个病情“压”下去的时候,他就会留下很多毛病——包括“喘”。这个“喘”我们要在下面讲“射干麻黄汤”的时候来讲。

这三个方子都是外感病的治疗的方法。一个是“荣郁”,一个是“卫郁”,一个是“荣卫双郁”。
荣郁——就会发热,偏于疏泄,荣是疏泄的力量;卫郁——偏于恶寒,它是偏于收敛,因为卫是收敛的力量。那么外感的“风”,风是疏泄的,和人的“荣”加到一起,它就堆积到一起,就多了,所以他就发热——可以这样去理解。

卫郁是收敛的力量(比如寒的力量)加上人体收敛的力量,加到一起(收敛的力量)就增加了,增加了以后,相对来说,就需要用疏泄的方法,把这种收敛的力量给疏导开。这一些都是相对的,真正损害人体的是:

外在的疏泄的风——伤得是“收敛”的力量,所以要用芍药来增强它,不要让它太过了;
外感的寒——是收敛的力量,这种收敛的力量伤得是人体疏泄的力量,所以说外感的寒邪,他“疼痛”的症状要加重一些,他有一个“骨节疼痛”,脉也是“弦紧”的,所以我们要用麻黄这种“开表的、疏泄的”这种的力量来平衡它,把它多余的这部分的力量散出去,实际上也是修复了人体的疏泄的力量。


外感有表症,“表症不解”就会入里。入了里:
入了脏,脏是属于阴的,他表现的就是“寒象”。所以很多的大病、重病、入了脏腑的病,它都是一些“寒”的,就要用温药去化;

入腑的,也有一些很重的,比如说入了“太阳腑”(膀胱)——很多的膀胱癌的患者,尿血很严重的这个患者,他大部分是由外入里之后入了腑了,这样的人体质平时都是比较好的,或者是入了“阳明腑”了,就变成“结肠上的、直肠上的”这样子的病,他也是表现的“热象”,但是这种的热象也是由表入腑以后引起的。

在荣卫的病的治疗上边,大家一定要切记:所有的“外感表证”都是我们人体的“荣卫”被伤害了,并不是说“这个风啊、这个寒啊”还在我们体内,所以治疗上面要针对“荣卫”去治,不要针对外来的“风啊、寒啊”去治。这是现代医学,现代“中医学”的一个偏差,从我的理解来讲是这样。

因为我也是中医学院毕业,也学了“风寒,风热”等等的一些治疗,但是,重新学习《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时候,发现不是这样。

图片

经方医案:
冯世纶;桂枝各半汤1皮肤瘙痒三例
1   王某,女,13岁,2003年3月6日诊,自感身痒一周多,自服阿司咪唑,效不明显,白天痒轻,晚上痒重,用手挠之起小丘疹,白天却看不到,有时感面热,无汗出,口中和,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综合分析;证属外邪客表,营卫不和,与麻黄桂枝各半汤加白蒺藜,赤小豆,方;
桂枝5克,麻黄3克,杏仁5克,白芍3克,生姜2片,炙草3克,赤小豆10克,白蒺藜6克,枣2枚
上药晚上服1剂,身见微汗,身痒未再发作。
论;此解表则愈,不加白蒺藜和赤小豆也行。此外感不明显,而皮毛痒明显,就是营卫不和,时感面热,即是面红的变证。唯脉不缓之桂枝汤,而细微浮之虚脉也。用各半汤,小汗解表之义,故身痒能愈。桂麻各半汤,就是麻黄汤与桂枝汤的综合方,平稳方,大胆用之,绝无麻黄汤与桂枝汤禁忌之过。
 
2   李某,女,40岁,2007年4月5日诊,反复面部瘙痒5年,发作4天。每年到这个季节则作,刮风天则更甚,皮肤每因瘙痒而鲜红成片,干燥疼痛,曾被确诊为季节性皮炎。纳可,寐安,口中和,二便调,舌体瘦,舌淡红薄白,脉不浮。《伤寒论》23条言,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麻各半汤主之。抓主症,面部反复瘙痒,身痒。正与此病机符合;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草6克,生姜12克,大枣4枚,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蒺藜12克,生龙牡蛎各10同煎,炒槐花10克,生薏仁30克,败酱草30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
3剂,嘱禁食羊肉,鱼虾,辣椒炙热之品。
1剂痒止,3剂后皮损消失。除口略干,余无不适。
问;此例脉不浮,为何辩证为太阳病,而用发汗之法?
答;桂麻各半汤,证因无汗则邪仍未去,而在表的津液已有所亏,故脉必不浮。既不能单用麻黄汤大发汗以虚其表(怀疑是不是漏掉了麻黄),单用桂枝汤解肌力量又不够,故二方复合而小剂使用。
问;痒不是风吗?为何发汗止痒?
答;此是解表之义。表不和则风不止,表不解则痒不止。
问;为何不直接用麻桂各半汤?
答;一是个人经验积累与用药习惯,二是与经方用麻黄,临床中遇到的阻力有关。
 
论;纳可,寐安,口中和者,此是排除里证,即知此只是表证而已。脉虽不浮,但病五年,可以舍脉,就从症治,此辩证甚合提纲,为什么却没有麻黄,荆芥有发表的作用,但真替代不了麻黄。本方除去桂枝,就已经跑题了,加了那么多味,又那么多量。
 
3  李某,女,35岁,2008年9月10日初诊,四肢及胸腹皮肤起湿疹,湿疹密集如谷子,痒甚难忍,挠抓后流黄水结痂癞。曾服湿毒清颗粒及中药之清热解毒祛风之剂皆无效,问其症状,口中和,汗出少,而时恶寒,或身热,身热时痒甚,大小便如常,舌苔薄白,脉细缓,寸浮。此太阳表不解挟湿,治以微发其汗,与桂枝汤加味;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草6克,生姜12克,大枣4枚,荆芥10克,防风10克,蒺藜15克
   3剂显效,7剂痊愈。

论;流黄水而结痂癞,从此外症看,这已成所谓的“牛皮癣”。本案是用桂枝汤加减,却没用麻黄,而在《经方医学》中,是附在桂麻各半汤的后面的。此时有恶寒,就是卫气不出,为什么没加麻黄,以泄内郁之卫气,又是以荆芥代替了麻黄。麻黄之药,无可替代。如能替代,桑菊饮方,薄荷方,岂不是个个都药到病除。观曹颖甫下面附《悼恽铁樵先生》一文,三个生命的代价。

曹颖甫,桂麻各半汤2,外感
顾左,住斜方路,十月二十一日,寒热交作,一日十数度发,此非疟疾,乃太阳病,窥豹一斑 桂枝麻黄汤。
桂枝三钱,甘草钱半,杏仁五钱,麻黄钱半,白芍钱半,生姜二片,大枣4枚
按;此证甚轻,故轻剂而病易愈,不徒与铢两不合已也。
论;此寒热交作,一日数十度发,此一定要区别少阳经证。少阳一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也就是少阳经病,必见此三证,此为一定之理,提纲已经说明,在看小柴胡汤提纲之补充,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或胁下痞硬等。少阳脉弦细,太阳脉浮,没有这些证,就排除少阳经与小柴胡汤证。

(网摘)桂麻各半汤3 急性荨麻疹
廖某,7岁,2009年8月31日初诊。全身起红色风团,瘙痒,伴发热,腹泻9天,住院治疗四天,发热腹泄已愈,仍全身起大片红色风团,此起彼伏,瘙痒难忍。微恶寒,无明显汗出,口中和,舌体偏大,边略红,苔白厚,脉浮略弦。诊为桂麻各半汤证,舌体胖大,苔白厚,兼夹水湿;
   麻黄6克,桂枝7克,杏仁6克,白芍7克,大枣20克,生姜6克,炙甘草3克,
   荆芥6克,防风6克,白蒺藜10克,苍术6克,茯苓皮6克,
5剂内服,外用路路通100克,蝉蜕50克,3剂外洗
   二诊;服一剂风团即消,现无风团。前方去白蒺藜,再服4剂巩固,后未再发。
按;加荆芥,防风,白蒺藜者,是加强疏风止痒力也, 舌体胖大,胎白厚者,兼夹水湿也,加苍术,茯苓皮,健脾利湿也。
 
论;此有加味有点多余,按语言加强疏风止痒,显然此不知风从何来,风之病理。胎白厚者,表闭肺气内郁,津液内凝也,故胎白厚,解表发汗,卫气外泻,气行津降,苔厚自解。此也不用外洗之方,病在皮毛之寒,营郁之风,解表则已,麻桂各半汤,专用之方,可以少加味,加多了就变味,加在多也是主方的功劳,没有主方,余药也无功。
 
胡希恕;桂麻各半汤4皮肤瘙痒
房某,男,43岁,1965年5月24日初诊,原有慢性肝炎,近几日皮肤瘙痒甚,尤以夜间瘙痒难忍,至抓破为止。时有寒热,苔薄白,脉浮缓。此太阳中风证,营卫不和,外邪客表,以不得小汗出,为桂麻各半汤,仿其意,桂枝汤加荆防。皮肤痒,水湿在表。
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荆芥10克,防风10克,炙草6克,蒺藜10克
结果上药3剂痒已,尚有两胁痛,口苦,与柴胡桂姜汤加味治之。
 
论;胡希恕老师,是冯世纶的师傅,这个方为桂麻各半汤却没有用麻黄,也是用荆芥防风,替代了麻黄,看冯世纶老师的医案(2),也是相同的药与法。个人的主见还是不要替代为好,就用麻黄,剂量本来就小,治皮毛病,不会有事。桂麻各半汤,就是本气虚而解表的小汗之方。也是表证桂枝汤与麻黄汤,之后的首选之方。
 
桂麻各半汤5小儿高热(网摘)
张某某,女,11个月,2017年10月23日初诊,患儿发热3天,体温高达39.5度,下午开始发热,夜间达高峰,伴寒战,发热时面赤,手足厥冷,伴咳嗽,声哑,便干,鼻流清涕。诊断;太阳伤寒,大青龙加味;
麻黄3克,炙杏仁3克,桂枝3克,石膏5克,生姜4克,大枣3克,连翘6克,荆芥3克
2剂,配方颗粒,开水冲服,2小时一次,分4次,
二诊;仍发热,下午开始,夜间加重,39度,面色红,仍伴寒战,2日未大便。方去石膏,连翘有碍解表祛寒之剂,投麻桂各半汤;
    麻黄4克,桂枝3克,炙杏仁3克,炙草3克,生姜3克,大枣3克,桔梗3克
2剂,配方颗粒,温开水冲服,
三诊;服上方,患儿热退,面色清净,大便1日行,但咳嗽痰鸣,后半夜甚。方选四逆散化裁理气化痰,柴胡4克,枳壳3克,瓜蒌3克,炙杏仁3克,炙草3克,陈皮3克,苏叶3克,僵蚕3克
2剂,配方颗粒,温开水冲服,2天后随访,患者愈。
 
论;小儿感冒皆较头痛,控制剂量,依然用麻桂方,小儿外感,也需要解表。面赤是小儿外感的重要外化特征,还有寒战,高热,发抖,咳嗽,鼻涕等。现在中药配方颗粒,虽然方便,但余不推荐使用,尽量尊循古法。
 
桂麻各半汤6荨麻疹
郭某,男,35岁,1997年6月20日初诊,全身起淡红色斑疹,奇痒难忍4月余,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易疲乏,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曾用各种西药无效。证属营卫不和,气血两虚之荨麻疹,治宜调和营卫,补益气血,方;
桂枝10克,麻黄6克,白芍6克,杏仁10克,炙草6克,生姜6克,大枣4枚,生芪30克,当归10克,浮萍30克,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合均,分温两服,三剂后显效,再进三剂以善其后。
按语;近年运用《伤寒论》桂麻各半汤加味,治疗荨麻疹46例,疗效满意。
论;桂麻各半汤,提纲有身必痒,更像是荨麻疹病对应方。余观桂麻各半汤,治荨麻诊的经验论,其疗效皆令医师满意,谓此方为外感荨麻诊专用方。


周石卿;桂麻各半汤7无汗症
施某,男,43岁,1980年6月25日初诊,患者全身无汗已四个多月,心中烦闷而热,遍身肌肤烧灼感,腋下测温38.5度,胸,背,臂部皮肤有粟粒状(鸡皮疙瘩),并感针刺样,瘙痒难忍,时值盛夏,凡在烈日之下,步行三五分钟,或气候炎热,虽不外出,坐于室内也觉心烦肌热。面色深红,额上筋脉浮露,齿干,舌质红,苔薄滑微黄,脉浮疾数,右关略弦。曾请中西医治疗无效。既往史,无特殊病变,西医各检查与身体各部,无异常发现,素嗜烟,茶,不敢喝酒,但经常浴冷水和喝菊花,麦冬等凉茶而已。根据临床表现与生活习惯,以及治疗经过,拟诊;寒凉阻遏,肌表闭塞,阳气怫郁,营卫失调。治以通阳,开表发汗,调和营卫之法,取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
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生甘草4克,杏仁10克,生姜8克,大枣4枚,
浮萍6克,葱白7个(每个2寸,连根后入)
上方三剂,用是无汗,惟觉皮肤,粟粒状稍隆起,针刺瘙痒较剧,但心中烦热已有减轻,此乃药达表之征,由于寒遏卫分过久,车薪杯水,未能济事,然时当暑热,开表峻剂又不宜过量,恐一汗遂漏不止,耗伤阴液,发生他变,故循序渐进,仍按原方服用。又服三剂,初见鼻头汗珠出,继而额上微似有汗,余处无汗,在进三剂,即头面胸背,汗出几几,诸症随之渐消,越日脉之,脉已平复,停药观察,随访两周,一切均正常,无任何不适感。
按;本案无汗,而胸背臂部“肉上粟起”如鸡皮状,有如太阳麻黄汤证,或葛根汤证,但无恶寒,头身疼痛,也无项背强而恶风,无汗兼有心中烦热,脉搏疾数。综合分析,推求病因,断定为寒闭肌表,阳气怫郁,营卫失调,故用通阳开表,调和营卫之法,宗仲景方化裁,遂合数月之奇疾,不十剂而霍然病愈。
 
论;此病患者自述经常浴冷水,而此浴冷水,就是久病不愈之因。浴冷水而身上起粟粒状,看《伤寒》提纲;
太阳四十三,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
注解;病在阳,就是外感的意思,应当以汗解之,发汗解表的意思。而反以冷水浇之,灌之,即是冷水浴之义,水寒闭其皮毛,其经热不得外泄,内蒸而更烦,肉上粟起即是鸡皮状。后面的暂时不解。
    本患的病,不只是一个冷水浴而得病,从提纲分析在冷水浴之前,已经得了外感病,外感病不解,又以冷水浴之,冷水闭其皮毛,经热不解而弥更外蒸,故肉上粟起。但患者得病时间为盛夏,若是热盛之时,皮毛窍开,浴于寒水,则皮毛窍闭,盛夏之时,暑热之令外蒸,也会肉上起粟。心中烦者,暑令不得外泄而内蒸也,也就是外伤水闭皮毛,内伤暑令热蒸,也是伤暑,其齿干心烦,脉疾数症,即是伤暑之象。此也为表实,大用麻黄,发表寒以泻卫气,不必担心,汗出之后,变生漏汗。只有虚人,汗出亡阳,才会生风而漏汗也。此病在表,实必实治,必用大剂麻黄,发表寒泻暑令。小剂麻黄,杯水车薪,只会贻误战机。
 
李吉茂,桂麻各半汤8无汗症
李某,女14岁,学生,1976年6月16日,其母带其就诊,主诉;身与四肢不出汗,已8到9年。患者5-6岁时发现,双下肢出现针尖大小的红点,数月后消退,但以红点为中心的皮肤颜色减退,并变硬,呈1-2分硬币大小之圆圈,无汗出,有痒感,后逐渐见下肢无汗出,皮肤变粗糙,痒,搔之脱悄,因无其它不适,故未引起父母重视。久之竟发展到躯干及上肢也无汗出,一年四季均如此。皮肤粗糙,心中烦热,甚为所苦,尤以天气炎热时难忍,皮肤郁热搔痒,服食辛辣食物后加重,日复一日,皮肤枯涩干燥,以下肢尤甚,搔之皮悄飞舞,由于皮肤不好,不敢穿短衣及裙,盛夏酷暑,也是如此。
查;发育正常,营养尚好,全身皮肤除头面部外,均显干涩,粗糙,有皮屑,下肢有搔痒抓破痕迹,及散在的1-2分硬币大小色素减退区,局部皮肤稍硬,弹性无差,无神经系统病变,舌苔薄白,脉缓。据以上症状,诊为无汗症,拟《伤寒》桂麻各半汤;
  桂枝,麻黄,白芍,杏仁各10克,生姜三片,大枣四枚,炙草3克
  三剂,药后,心里感舒畅,躯干及上肢,略有微微汗出,余症同前。药既对症,原方在进三剂,药后,全身微汗出,诸苦若失。为恐固疗效,将原方份量减轻,再进三剂而愈。随访三年,皮肝无汗出一直未复发。
 
桂麻各半汤医案9,荨麻疹《临证实验录》
   郝某,女,45岁,素多汗出,一次汗出当风(风即是寒之义),致疹发遍身,状如麻豆,其然淡红,身痒不能坐卧,搔之出血,痒方得减,夜间尤甚。虽非大病,然连续七晚,不得安卧,也甚为苦恼,望其舌,边尖红,苔薄白。诊其脉,弦滑略数,触其腹,腹软无压痛。观其脉症,此气虚血热,风邪为患,邪入血分,故夜间痒甚,治当益气活血祛风凉血;
当归,黄芪,首乌,白蒺藜各15克,赤芍,生地,川芎,荆芥,防风,蝉衣各10克,三剂
二诊;疹不退,痒如故,全身憋胀。细诊其脉,弦滑中微有浮象,知病邪趋于表,呈外出之势,治宜解表散邪。然并非风寒外束之表实证,且病程已久,病邪也微,麻黄汤,大青龙汤显然不宜,当小发其汗,拟桂麻各半汤;
  麻黄6克,桂枝4.5克,白芍4.5克,杏仁6克,炙草3克,生姜3片,红枣5枚,
  一剂,当晚微汗出,疹消失。
 
论;本案说气虚血热,风邪为患,邪入血分,皆是错论。脉弦滑略数,滑为脉浮而见一沉,数为经热不泄,此诊为内伤,气虚血热,又论风邪入血分,错论所以给出错方,而不愈。二诊之时,所谓弦滑中微带浮象,那浮是滑的意思,这次知浮滑,病在皮毛,解表则愈。
为什么用养血息风药可以10克,15克的用,一到了麻黄桂枝,就不敢用了呢,5克,6克的用,为什么会这样的,被前医的讹论给吓到了。不是畏麻黄,而是畏虎狼也。也是因为讹论,所以用养血息风药不愈,正是对症,所以用桂麻各半汤,小剂量也能愈也。已经说明,病是汗出当风了,仍误以为肝风内动,所以生疹,养血息风,所以不愈,错论对错药,必用之不愈也。

桂麻各半汤医案10皮肤瘙痒
 
1 李某,女2岁,1972年2月3日诊。自诉皮肤瘙痒4个月。白天皮肤奇痒难忍,至夜晚脱衣覆被睡觉则痒止,但喘促不宁,曾用中西药和民间单方等多法调治皆无寸效,后经人介绍前来诊治。刻诊:全身皮肤瘙痒,但无丘疹,不红不肿,皮肤略嫌干燥,抓痕累累,舌质微红,脉象浮涩。思忖良久,认定为邪干皮腠,卫津郁滞,皮肤失去荣润所致。思仲景桂枝麻黄各半汤有“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之句,试投原方,以观其效:
桂枝12g,白芍12g,麻黄9g,杏仁12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4枚。
2剂,日1剂,水煎(嘱麻黄去沫),早晚各1服。2剂尽,患者喜悦不禁曰:“药后几无痒、喘”,主动索药再服。原方再投2剂,痒喘之苦霍然若失。随访3年,终无复发。
 
2 刘某,男,72岁,农民,1984年3月15日诊。患者皮肤奇痒6个月余。曾在开封等处经多法治疗3个月不愈。诊见皮肤干燥无疹块,询知大便七八天1次但不甚干结,脉象浮虚。此乃邪郁皮肤,肺失宣降所致。投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12g,白芍12g,麻黄9g,杏仁12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4枚。2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后痒去大半。再投2剂,便通痒止。
按:上2例患者的共同特点为“奇痒但无丘疹,皮肤略有干燥”。在病因病机上均为感受风寒,郁于皮肤,卫津不行,正气不足(是表不解),无力驱邪外出所致。桂枝麻黄各半汤本为太阳病日久不愈,邪郁太阳而设,与2案病机相合,故获佳效。

桂麻各半汤11伤寒《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周某,41岁,江西新建人,住南昌城内。初春积雪未消,晨起窗外闲步,偶感风寒,引起发热头痛,遍体酸疼,项强恶寒,蒙被数层,战栗无汗,病势甚暴,为伤寒证。诊脉:左寸脉浮紧而数,右关尺两脉亦紧数,脉症合参,知系风寒两伤太阳之经证也。仿仲景麻桂各半汤主之。盖初伤风寒,法宜发表,故以麻黄为君,杏仁为臣,桂枝解肌为佐,甘草、姜、枣和胃为使。又恐麻黄过猛伤阴,故加白芍以敛阴。处方:
净麻黄2.4克(先煎,去沫),桂枝尖3克,光杏仁6克(去皮尖),杭白芍6克,生甘草3克,鲜生姜3片,大红枣4枚。
服此药时,令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始进一剂,得汗热减,各症均已小愈,唯口干思饮,大便不通,寒已化热,改以仲景人参白虎汤加味以逐余邪,原方加白芍、陈皮、薄荷者,亦取行气和血兼凉散之意。党参9克,生石膏15克(研细),知母6克,生甘草4.5克,白粳米30克,杭白芍6克,陈皮3克,薄荷2克,此方又接进二剂,七日内各症痊愈。
 
论;此就是伤寒表实,麻黄汤证,因其恐发汗亡阴,而用桂麻各半汤,虽也治愈,不得不说的是,所谓发汗亡阴,又是庸医之论,正因此论,导致后世医家,畏用麻黄,所谓的亡阴,也是误用之过,而非麻黄之过,伤寒表实,麻黄发汗,仲景理法,此是一定之理。何来亡阴之说。若不发汗,才真亡阴,表迟解而卫热内郁,肺胃热燥,所以才见白虎汤证之口干思饮,白虎汤证,即是大承气之初证。正好相反,越是畏麻黄,卫热不泄,越是伤阴。
脉见紧数之数者,数为内热,已是经热不泄也。见此紧数,当投麻黄汤,发表寒以泻卫热,用各半汤且剂量这么小,所以卫热内郁,肺胃热燥而见口干思饮。真不知道,究竟还有多少抵毁麻黄之讹传。余看太阳坏病过多,也对麻黄生畏惧之心,看完这些麻黄汤医案之后,对麻黄一个全面的认识了,伤寒表病,又无内伤,必用麻黄,从对病的认识与麻黄用量的控制,则不必畏惧,所谓的畏惧,就是自已给自已设置心理障碍,或看一眼的错讹之论,就这样了。

桂枝麻黄各半汤12荨麻疹
    杨某,女,26岁,蔚野村人。据其母言,一岁麻疹后,疙瘩时起时伏,至今已25年。着凉、触冷或遇风吹拂,便疙瘩满身,成块连片,肤痒难忍,越搔越痒,常致坐卧不宁。除此之外,别无不适,舌脉一如常人。麻疹后体弱阴亏,邪风乘虚而入,稽伏血分,致瘾疹时隐时现,终不消失。宗治血灭风之理,予以活血祛风。
    拟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
麻黄6g 桂枝6g 赤芍10g 杏仁6g 甘草4.5g 当归10g 川芎6g 生地10g 生姜3片红枣5枚
二剂,药后微汗出,25年之苦消于旦夕。近疲乏无力。
    动则汗出,此气虚也,原方减麻黄,加黄芪15g ,续服三剂。
    后因牙痛来诊,知夙疾再未发生。

论顽固性荨麻疹13,百治百愈桂枝麻黄汤
   桂枝、白芍、麻黄、杏仁各20克,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五枚。
方解;本方具有疏风通络止痒之功。主治顽固性荨麻疹患者,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六例,一般服药两剂见效,三剂根治。总治愈率达百分之百。疗效显著,随访多年未见复发。荐方人;汪厚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