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游独立评论 思辨 洞见 ![]() 日本上班族在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在神田神社祈祷 因为日本列岛地处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土壤酸性较强,不利于保存骨质,所以长期无法发现人类早期人骨化石,例外出现在琉球群岛的碱性石灰岩地带,如今的日本冲绳县。 1968年,一位业余考古学家在冲绳县的港川采石场的石头块中发现了人类骨骼化石碎片。 之后几年中,考古学家先后挖掘出了九具人骨化石,他们被命名为港川人,距今一万八千年到一万六千年。 有意思的是,中国专家和日本专家都发现,该人骨并不与猜想中的中国北方人骨相似,反而与中国广西出土的柳江人骨相似,这证明港川人与中国南方有着很深的渊源。 虽然头骨比对证明了港川人来自中国广西,但日本人却郁闷的发现,港川人和绳纹人的头骨却没有太多相似之处。 直到2021年,针对港川人的DNA研究发现,现代日本人就是港川人的后裔。 所以,大概路径是这样,智人首先从非洲向东迁徙,大约在公元前5万年进入中国,然后继续向东,在大约4万或3万年前,通过当时和欧亚大陆相连的大陆架进入日本列岛,形成了最早一批日本人。 1960年,日本发掘出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碎陶片,距今一万两千年前,因为这些陶器的共同特点是上面都有用绳子压制出的花纹,所以这个时期被称为“绳纹时代”,这个时期的日本人被称为“绳纹人”。 日本绳纹时代的晚期,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当时东亚地区正处于寒冷气候的笼罩下,当时的绳纹人群的人口急剧下降,人口从高峰时期的约26万减少到8万。 大约到了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就在绳纹人群苦苦挣扎的时候,突然之间,一群来自朝鲜和中国北方的“新人”穿过陆桥进入了日本,由于代表这个新时代特征的陶器首先发现于东京一个叫作弥生町的地方,所以这群新人被称为“弥生人”,其文化被称为“弥生文化”。 这批弥生人是如何来的呢? 从时间上,可以大概推测是秦统一六国以及秦汉时期大规模战争中,很多中国人为了逃避战乱,逃到了朝鲜,从而把一些朝鲜居民挤压去了日本,其中当然也会包括一部分中国北方人。 另外一条可能路径,是中国百越居民从长江三角洲地区直接渡海去了日本,参与构成了日本弥生文化。 虽然日本人的起源至今还依然是个没有完全解开的谜,但从考古发现,水稻技术、青铜铸造技术等都可以证明,日本和中国的历史渊源极为密切。 按理说,中国人应该对日本和日本文化非常了解,因为两国的历史渊源实在太长了。 历史上,日本长期以中国为老师,日本似乎也是东亚儒家文化圈的重要成员。 无论从地理位置、人种、历史渊源和文化各个方面来说,日本和中国都可谓一衣带水、吴越同舟的关系。 然而,中日两国的人民之间真的相互了解吗?可能未必,我一直都认为,日本人真实的精神结构,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为陌生的。 因为日本侵略者在近代对中国曾经犯下的累累罪行,以及中日两国近年来,在某岛、某神社、以及如何看待二战问题上,不断出现难以化解的矛盾,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精神鸿沟,其实在越拉越大。 我常说,日本是中国“最熟悉的陌生人”,表面上极为相似,实际上却差异巨大,甚至大于中美之间的差异。 这首先要归功于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它是个岛国。 同为岛国,日本和英国很像,但还有点不同的是,英国历史上遭受了4次来自欧陆的入侵,而日本始终却安然无恙,这个事实促使日本比之英国在文化上更为孤立,从而保持独特的历史轨道和文化核心的稳定性。 如果非要用负面的词汇来形容的话,那就是日本文化始终具备相当程度的顽固性,这和大多数人的直观印象是相悖的。 加藤周一认为,日本文化特征是“土著世界观的执着持续及其外来文化体系的日本化”。 比如日本的原始信仰——神道教,就从原始时代一直延续到现在,至今遍布日本各地的神社仍然是日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日本的佛教和其他地区的佛教不同,日本佛教的最大特点是“神道化”。 在日本人看来,所有人死后都能成佛,不管这个人生前做了多少丧尽天良的坏事,这种观念实际上就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就是神道教中“所有人死后都成神”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神道教认为,人死后,他生前的罪孽会一笔清空,他的灵魂会升到天上成为神,而如果这个日本人信仰佛教,那么就会顺着这个思路认为死者不论高低贵贱,都会成佛。 而作为文化高度道德化的中国人,对此就很难认同,认为这种是非不分的观念形同禽兽。 当然,作为常年吸收外国文化的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有一种“怨灵”的东西,他们会把重大的灾难归结于含冤而死的灵魂作祟,但和中国人为有德之人建祠立庙、以示表彰其美德不同的是,日本人会因为惧怕灵魂作祟而建祠立庙。 这种通过利用和取悦作恶多端的“怨灵”来防止灾难的做法,自然也很难被强调道德的中国人所接受。 日本学者田津左右吉在《东洋文化、东洋思想、东洋史》中说,日本虽然是因为接受了中国文化才开始得到发展,日本知识分子受中国古典文献的影响也很深,但普通日本人的实际生活与中国人又完全不同。 他认为,“无视人的内在要求,从外部强加行为规范”的儒教,实际上与日本人崇尚自然的国民性格格不入,他的结论是,“儒教并没有渗透到日本国民的生活中”。 津田左右吉说,日本社会虽然表面上受中国文化影响极大,但是,日本文化并非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社会组织、政治形态也不同”。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终只是遗留在了文字、文学、服装、建筑等表层物质文化方面,并没有改变日本文化的内核。 那些史前文明中的非理性、未开化的部分,作为日本原始文化中的重要成分,一直潜伏在日本文化的最深处,从未改变。 外来文化似乎是一件外衣,日本人非常善于穿上这些华丽的外衣行走于街市,但一旦回到家中,他们又会立马换上和服,自顾自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我们从日本的流行文化就看得出来,虽然日本和韩国的流行文化都先后打入过西方的市场,但日本人很显然比韩国人更加满足于在自己的市场里面自娱自乐,海外市场并不被日本人所看重,这是日本和韩国在文化禀赋上的大不同。 这显然和日本孤悬于陆地,自成一体、独立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历史脉络,脱不了干系。 虽然日本自然灾难频发,缺乏安全感,但他们却很少受到来自陆地的真正威胁,并没有被征服之忧。 和亚洲大陆最近110公里的距离,让他们即被中国影响,又能和中国保持不同。当现代技术轻松拉近了彼此的物理距离,却似乎对心灵的距离无能为力。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