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焕先:红25军首任军长,如果没有牺牲,徐海东的大将也许是他的

 鸢飞九天2018 2022-08-17 发布于河北

红25军无疑是长征路上最独特的一支红军队伍,因为,它既不是红军的某一大方面军,也不是中央部署的长征队伍,而且,就连走的路线也与红军其他三大方面军截然不同。

红25军长征路线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人数不过不到3000、长征路线与红军三大方面军主力截然不同的孤军,却创造了红军长征史上的最大奇迹。

红25军不但在红军长征路上创立了唯一一个红色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而且率先到达陕北之后,还成为唯一一支红军长征路上兵力不降反增的队伍:

出发时兵力不到3000,到达陕北之后,已经拥有近4000的兵力,这还不算留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红74师。

而且,由于率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这支装备最为精良的红军队伍还成为红一方面军的“及时雨”:毛主席率红一方面军单独北上之后,由于长征已一年之久,所过之处又都是环境恶劣的雪山草地,因此,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之后十分困难。

正是当时红25军毫不犹豫地拿出全军所有的7000枚大洋中的5000个,才解了毛主席和红一方面军燃眉之急。

毛主席

而且,这支极为独特的红军队伍还走出了无数开国元勋,这支出发时不到3000人的红军队伍,在1955年授衔时,却走出了高达97人开国将军。

而且,这还不算如程子华等到地方工作没有授衔的开国元勋。红25军的成就之高,对于革命的贡献之大,可想而知。

而提起红25军,除了它创造的一系列奇迹之外,它的代表人物,人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曾担任红25军军长的徐海东大将。

徐海东大将确实是我军开国元勋中的传奇,无论是传奇的革命经历,还是在战场上立下的无数功勋,被评为开国大将确实当之无愧。

徐海东大将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当红25军重新组建并长征时,它的首任军长其实并不是徐海东,当时,徐海东的职务是红25军副军长。军长是我军另一名传奇将领,他的名字就是吴焕先。

吴焕先的年纪其实比徐海东还要小,他与我军战功最为卓著的“双子星”粟裕、林彪同岁。而且更巧的是,他与林彪元帅一样都是湖北人,吴焕先1907年7月31日出生在湖北红安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不过,相较于许多朝不保夕、连饭都吃不饱的普通农民不同,吴焕先的家庭条件稍好。得益于祖辈传下来的几亩耕地,再加上家中还有一家杂货铺,所以,吴焕先的家庭生活虽然算不上多好,但也能够维持温饱。

吴焕先

吴焕先家有兄弟5人,他排行第三,由于家庭条件不错,所以,他还有机会进入学校读书。7岁时他进入私塾,1920年时,又进入当地的学校就读。

1923年,16岁的吴焕先考入麻城蚕业学校。正是在这家学校里,他受到了当时麻城县教育局局长、共产党员王幼安的影响,初步接受了马列主义的教育。

早已目睹社会无数不平等和黑暗现象的吴焕先,也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1925年,18岁的吴焕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在蚕业学校毕业之后,他更是将全部精力投入于革命之中。

1926年初,吴焕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开始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革命活动之中。他以家乡为中心,开始在当地建立发展党组织,建立农民协会,发动群众。

大革命爆发之后,吴焕先等人发动和建立的农民协会已经遍布麻城各地,群众被广泛地发动起来。也正是因为他积极的革命活动,遭到了当地反动派和土豪劣绅的仇视,1926年冬天,当地恶霸勾结土匪,杀害了吴焕先的父亲、哥哥嫂子等五口人。

吴焕先故居

亲人被害,并没有打击吴焕先的革命热情,而是让他进一步认清了反动派的本性,认识到了抓住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所以,吴焕先开始积极筹建农民武装力量,很快将队伍发展成3000多人的规模。正是这支农民武装力量,成为鄂豫皖苏区早期武装斗争的骨干力量,也成为红四方面军的最初来源。

大革命失败之后,在吴焕先的家乡黄安及麻城一带,爆发了我党领导的著名的黄麻起义,而吴焕先正是这场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他指挥亲自组建的革命红学会成为攻克黄安城县城的主力军。

黄安县城被敌人反扑失守之后,吴焕先毫不气馁,带领党员和革命群众转战到柴山保一带,并开辟了柴山保根据地。

1929年12月,鄂豫编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吴焕先当选为土地委员会主席。1931年4月,鄂豫皖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发展壮大。在这种形势之下,根据中央的指示,鄂豫皖特委被撤销,成立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

同年,鄂豫皖红军被整编,吴焕先被任命为红25军73师政委。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吴焕先先后担任红25军政委、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务。鄂豫皖省委成立之后,吴焕先又当选为省委常委,成为鄂豫皖的主要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之一。

鄂豫皖根据地

1932年6月,位于蒋介石统治腹心之地的鄂豫皖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让蒋介石寝食难安。因此,在三次围剿失败之后,他毫不犹豫的再次调集30万重兵,发动对位于鄂豫皖苏区的第4次围剿。

面对敌人的绝对优势兵力,红四方面军在无力打破敌人反围剿的情况之下,决定主力离开苏区开始西征。然而,这也让鄂豫皖苏区彻底暴露了在敌人的面前。

进入根据地的敌人开始疯狂报复,当时,苏区几乎村村遭到血洗,大量各党员和群众被敌人杀害。正是这场极端危机的局面,当时担任鄂东被游击司令的吴焕先挺身而出,向鄂豫皖省委提出建议:将留在根据地的5个主力团集中起来,重组主力红军。

他的建议被采纳,很快,留守鄂豫皖苏区的红军主力被整编,重新组建为红25军。那么,至关重要的职务——25军军长应该由谁来担任呢?

鄂豫皖省委认为,应该从省委成员中选一个,所以,担任过73师、25军政委和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已经在革命斗争中展现出卓越军事才华的吴焕先,成为最好的选择。

吴焕先

1932年11月29日,鄂豫皖省委在谭树岗召开军事会议,重组红25军,吴焕先被任命为军长,政治委员为王平章,全军约7000余人。红25军下辖两个师,根据地原27师被改编为74师,徐海东任师长,75师番号不变,姚家芳为师长,政委则是高敬亭。

担任红25军军长之后,面临严峻的形势,吴焕先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部队的建设和作战之上。他一方面对部队进行训练和思想整顿,另一方面,指挥25军与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

在吴焕先的指挥之下,鄂豫皖苏区的恶劣形势有了很大的好转。1933年3月6日,吴焕先更是指挥红25军一举歼灭敌人两个团,俘虏敌人团长以下2000余人,缴获2000多支枪械和上百匹骡马马,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而当时,红军的伤亡仅30余人,红25军的辉煌胜利,大大地振奋了根据地军民的信心,也大大改善了根据地的局势。

然而,红25军的兵力巅峰时期也不过1万余人,比之数十万规模的国民党兵力相差悬殊。再加上长时间的战斗和敌人的破坏,鄂豫皖苏区的经济负担濒临崩溃,甚至连最起码的粮食供应也十分紧张。

吴焕先和徐海东

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1934年11月4日,中央派程子华带来的新的指示。根据中央指示,红25军和鄂豫皖省委在召开会议之后决定,立刻率领红25军实施战略转移,离开鄂豫皖苏区。

因为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牵制敌人主力离开苏区,为苏区的同志和革命群众减轻压力,另一方面,创立新的根据地,也可使红25军得到更大的发展,另外,择机也可打回鄂豫皖根据地。

决定出发之后,省委对红25军进行了重新的改编,从中央过来的程子华被任命为红25军军长,吴焕先则改任政治委员,徐海东任副军长。

同时,将红25军师一级建制撤销,直辖223、224、225三个团以及一个手枪团,全军总兵力约2980余人。同时,将留在鄂豫皖苏区的部分红军组建为红28军,由高敬亭率领,坚持根据地斗争。

1934年11月16日夜晚,红25军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全军在鄂豫皖省委、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的率领之下,从罗山何家冲出发,正式踏上长征之路。

红25军长征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鄂豫皖苏区的主力早已西征离开,因此,重组的红25军的指战员,绝大部分都是由鄂豫皖根据地红军烈士的遗孤组成。

而这些红军烈士们的子弟,大多数人都未成年,有些人甚至只有十三四岁。也因此,红25军成为红军长征路上最年轻的一支部队,平均年龄还不满18岁。

而且,由于红25军踏上长征路时,一直在河南这个人烟稠密的大省行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十分严密。因此,红25军的长征之路格外艰难,他们犹如在走钢丝,稍一不慎被敌人围住,甚至阻住路线,就足以陷入灭顶之灾。

所以,红25军的长征之路是极为惊险而艰难的,红25军在长征路上也经历了数场血战。独树镇战役就是最著名的一个。

1934年11月,红25军主力到达方城县独树镇,准备以此进入河河南西部的伏牛山区。当时,正值风雨交加,天气十分寒冷。更糟糕的是,就在此时,敌人一个旅和一个骑兵团率先到达独树镇,封锁了公路,并将红军包围。

红25军长征路线图

前有敌人重兵阻挡,后有追兵迫近,红军一旦被围住,甚至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正是在这种极端危急情况之下,红25军政委吴焕先一手拿枪一手拿刀,站在公路边上振臂高呼:冲上去,顶住敌人,这是生死存亡的关头,绝不能后退!

随即,他举起大刀,一方面高呼“共产党员跟我来”,一方面冲在最前面,率领红军战士与敌人展开了最残酷的白刃战。

军首长的高呼和身先士卒,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红25军将士不顾疲惫,奋勇向前,就连炊事员和脚夫也拿起了扁担参战。最终,红军经过浴血奋战击退了敌人,胜利杀出重围。

而类似惊险的血战在红军长征路上比比皆是,正是在吴焕先等人的领导之下,红25屡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了一场又一场战役的胜利,并顺利进入陕南地区。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红25军的长征路上,由于频繁的作战和屡屡身先士卒,省委领导和红25军的军首长纷纷重伤或病倒。当时,省委书记徐宝珊身患重病,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先后在战斗中身受重伤,无法工作。

也因此,在长征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省委和红25军的工作全部担在了吴焕先的肩上。担任军长的程子华在回忆录中,对此有过极为深刻的回忆:

我因伤了动脉血管流血过多,约两三个月是昏迷的,不能吃饭,只能喝鸡汤。当时,部队没有纱布,用白布代替纱布,没有消毒药,用碳酸水煮过塞进伤口里,我一双手化脓有10个伤口,很痛。

这里我要说明,我和海东负重伤睡在担架上,徐宝珊肺病中也在担架,作战时,总有约一个营保护我们。作战指挥和创建根据地的重担都落在吴焕先同志肩上,他在部队有很高威信,因此受到全军的爱戴,是全军的领导核心。

既负责省委工作,又需要指挥红25军长征的吴焕先,不但没有被这个沉重的担子压垮,反而迸发出更大的潜力。他不但指挥红25军顺利突出重围,还创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为红25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创立鄂豫陕苏区之后,红25军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出发时2000余兵力的红25军,很快发展到3700多人,而且,这还不包括地方武装2000余人。

程子华

不过,鄂豫陕苏区的发展也令反动派十分震惊,蒋介石随即调集重兵发动围剿。在先后打破敌人两次围剿,面对敌人更多兵力进攻时,由于鄂豫陕苏区的先天局限,再加上为了配合中央主力红军的行动,1935年7月15日,鄂豫陕省委决定:红25军主力西征,北上到陕甘苏区与红26军会合。红25军因此再次离开苏区,开始长征。

红25军在吴焕先等人的率领下,很快沿西兰公路东进攻克德隆县城,之后又再次翻越六盘山,逼近平凉县城。面对红25军的行动,国民党第35师开始围追堵截。

1935年8月21日,红25军离开白水镇,向东出发准备渡过讷河。然而不巧的是,刚有一半人渡完河,山洪突然爆发,军直属队和223团被阻在了河北岸。

就在此时,追击的敌人35师1000余人开始趁机发动突袭。由于山洪爆发,已渡河的部队难以回援,后卫部队形势十分危机。

正是在这种局面下,一贯作战身先士卒的吴焕先率交通队和学兵连100余人,果断发动对敌人的反击,吴焕先一边高呼,一边冲在最前面。

在吴焕先的指挥之下,没过河的红军发动对敌人的反击,很快击溃了对手。然而,就在战斗最激烈时,在最前线指挥作战的吴焕先突然胸口中弹,当场牺牲。

吴焕先烈士墓

战斗中听到政委牺牲的噩耗之后,红军指战员化悲愤为力量,更勇猛的对敌人发动进攻,彻底歼灭了追击的敌人。

牺牲时,吴焕先年仅28岁,牺牲之前,吴焕先的的职务是鄂豫皖省委委员、红25军政委,同时,他还是红25军首任军长,更曾担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无论是职务还是资历,还在徐海东之上。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以吴焕先的功绩,如果他没有牺牲,新中国成立授衔时,吴焕先有极大的可能被授予大将军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