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张顺初的随笔《回忆整米》

 黄石新东西 2022-08-18 发布于湖北

回忆整米 

张顺初

米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南方人的主粮。米的前身是稻谷。由稻谷变成米,是需要一个加工过程的,现在这个过程相对简单,将稻谷送进打米机,出来就是干净雪白的大米。  
我小时候的农村,把稻谷变成大米,要经过比较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叫“整米”。晴天的农活都是在野外,整米一般安排在下雨天或农闲的冬天。哥哥整米总忘不了把我带上,小小孩的时候,他要看着我。成了大小孩,推谷和舂米,我能助他一臂之力。  
整米的全过程是在一间叫碓屋的专用房间里进行的。房子必须干净,不能有垃圾污秽的东西。我们家和叔父家共用一间碓屋。三合土的地面,结实光亮。碓屋有几样必备的工具。如推子、风车、筛子、南盘和碓。  
推子。这里的推子和现在理发的推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它的原理和石磨一样,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不同的是石磨是两块完整的石头凿出来的,是用于加工粉状物质。而推子是用上好的黏土筑成的。它是用来加工稻谷,使稻壳和稻米分离。  
正因为推子是黏土筑成的,必须先制作坚固耐用的骨架。比如下面部分的推子底座和中轴,上面部分的推耳。推子在转动的时候,骨架必须承受一切外力,使其不影响里面的黏土部分。除了骨架,推子的牙齿就非常重要了。能做推牙的木材既要坚硬,又要有韧性,而且质地均匀。推牙排列更是也讲究的。推牙是用黏土固定在推子里面,黏土的选材和加工就不可等闲视之。这一切,只有请专业的师傅才能打制。  
推子还有一个附件叫推钯钩。前端下弯90度,后端有一个一尺多长的横木。使用时,前端插入推耳的孔内,后端用绳索掉在楼栿上。我和哥哥并排抓着横木,一拉一推,推子的上部分就顺时针方向转起来。推子的上面部分呈漏斗状,是放稻谷的地方。推子不停地转动,稻谷就不停地流向推牙,经过推牙的挤压摩擦,从推子边缘掉下来。原来的稻谷绝大部分这时候已经米壳分离。  
风车。它在碓屋里是利用风力分离谷壳、米。将它抬到秋收时的晒谷场上,它就用来分离饱满的稻谷和瘪谷、灰尘。也是要请专业的木匠打制。木料主要选取轻便、不变形的杉木。每隔几年,就要用桐油油漆  
风车上面是料斗。右边是风箱,风箱里面是可转动的风叶,转动风叶,因风箱上、下、右用木板封堵,风只能从左边吹出,打开料斗栓,物料徐徐下落,经风车吹过的物料,一般分为三级,比较重的如米、如谷,直接掉到下面的斗里,有箩筐等容器接住。比较轻的稻壳和灰尘,就从风车尾部吹落地上,介于二者中间的碎米瘪谷,有另一斗接住。人工转动风叶,必须大人亲自掌握。因为要保持风力的稳定。用力太小,会有一些谷壳掉到米里,用力过大,会把米粒吹出去。  
经过推子加工的稻谷送进风车加工后,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糙米和少量没有脱壳的稻谷,一部分是稻壳,我们叫糠头,还有一部分是碎米和谷嘴(谷胚)。糙米部分将进入下一流程过筛。糠头留少量用于舂米时的摩擦物外,大部分就离开碓屋,或作为粉墙泥巴的筋料,或作为熏制腊肉的熏料,或作为冬天取暖时,火缸火缽的底料。好的糠头明火燃烧以后,灰是白色的细小粉末,农民用湿手指沾上它刷牙。实在无处可用,还可以沤制肥料。至于碎米部分就可以用作鸡和猪的饲料,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将它磨成粉,都吃掉了。  
筛子。碓房一般有两把筛子。一把米筛,一把碎米筛。主要是孔目大小不同,筛子要请篾匠打制,他们有标准。筛子圆形,直径一米左右,边高一寸半左右,将中间扭在一起的两根长竹片的四端固定在筛子的四边。操作的时候,将它吊在房梁或楼栿上。筛子下面有一个大的竹编容器承接着筛下来的米料,我们叫它南盘。  
经过推子的稻谷,因为多种原因,会产生很多碎米,也会有一些稻壳没有分离。碎米筛的作用,很简单,就是把米里面的碎米分离,操作也很容易,基本上只要晃动筛子就可以了。  
米筛的作用就是把那些稻壳没有分离的谷粒与米分离。这就不像筛碎米那么简单。就体积而言,谷和米比较,重量和体积都差不多,就是多了那层稻壳,而且经过推子内牙齿的挤、摩,谷壳上的那层毛刺已经摩光。就是说,这时候混在米里面的谷子也很容易通过米筛。因此在使用米筛时,就要一些技巧不让那些谷子漏下去。我仔细观察哥哥筛米,发觉他在晃动筛子时,筛子里面的物料,是很规矩地顺时针方向运动。那些谷粒总是浮在上面。随着米粒的筛落,在筛子里面的谷粒就越来越集中。这时,哥哥就停下来,把那些谷粒取出来,然后再放进一些带谷的糙米。看出了窍门,真要掌握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吊在空中的筛子,摇摇晃晃,并不好驾驭。我是在哥哥的指导下,经过反复练习才学会的。在农村整米主要是体力活,就是这筛米有点技术。也有一些人一辈子也都没有学会筛米。如果吃饭时,一碗饭里有一二粒谷,还可以忍受,挑出来就是。如果有三四粒,就很刺眼了。遇到不是非常熟悉的客人也不会说什么,要是遇到非常熟悉的朋友,肯定就会调侃说:你们家的筛子被牛踩烂了。  
碓。我们知道,没有去掉米皮的稻米叫糙米。现代人有时强调糙米有营养,偶然食之。但糙米口感不好,人们就想办法去掉米皮。碓就是起这个作用的。碓是不能搬动的,它在碓屋里最偏僻的角落。主要部件:一个石臼,我们叫碓窝。一个碓杵,我们叫碓头。石臼放着糙米,碓杵不断砸向石臼,糙米互相挤压摩擦,米皮慢慢褪去。这整个过程叫舂米。为了防止把米舂碎,也为了增加摩擦力,往石臼倒糙米时,要倒入适当的稻壳。  
石臼是一整块石头凿空的,有大有小,我们家石臼能装70-80斤米。安装石臼时,要稍微向前倾斜,正好垂直承接着弧线砸下来的碓杵。紧挨石臼的后方,有两根木头埋在地下,形成一个坚固的支点。碓杵固定在一根方木的一头,另一头是一块可以踏两只脚的踏板。这块方木放在这个支点上,形成一个杠杆。踏板下方是一个和踏板大小适应的地洞,将踏板踩下地洞,石杵升起,松开踏板,石杵自然落下。支点两边还立了两根木柱,套上一根横木,人们扶着它踩踏板就踏实多了。  
这完全是个力气活。我和哥哥冬天里脱了棉衣,还汗流浃背。在中学物理课学了杠杆省力的原理,我想过加长支点到踏板的长度,可那样就得挖一个又长又深的坑,不要说碓屋太小做不到,就是有那么一个坑,我们的腿短,又如何踩下去?书呆子一个。  
其实,在农村也有省人力的工具:碾子。我们那里的碾子和北方那种由石磙和石盘组成的碾子不同,用途也有差别。我们那里的碾子有一个圆形的石槽,石槽是放糙米的地方。中间有一根圆柱,圆柱上套着一个可以转动的扇形木架,两个圆形石盘侧立在木架内。套上耕牛,扇形木架就带着石盘在石槽里滚动。吆喝耕牛的活,妇女、小孩都可以干。有一次我们整了几百斤米,就是借人家的碾子碾的。我跟在牛屁股后面转来转去,倒是轻松,但很烦。后来我就坐在转动的木架子上吆喝。也有的用黑布把牛的眼睛蒙住,只要时不时到那里看看,吆喝一下就可以了。在我的记忆中,碾子就这个功能,未见还可以干别的活。碾子要占用很大的房间,只有殷实的大户人家才有碾子。  
舂好和碾好的米,最后进风车扬去糠尘。这时候的糠尘主要成分是米皮,是绝佳的饲料。如果认为碎米多了,再过一道碎米筛,干净雪白的大米就在我们的面前,整米的全过程就结束了。  
回忆整米,感慨良多。社会进步,科学发展,过去复杂费力的事,现在变得简单而轻松。过去的神话,现在成为现实。我庆幸我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这个变化的过程,享受这个变化的结果。

张顺初,男,1938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和职工教育工作,曾任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教育培训处副处长、湖北电大有色分校校长。副教授、高级讲师。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