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强国」石中英:构建面向终身学习的高等教育新体系

 geoallan 2022-08-18 发布于四川

石中英:构建面向终身学习的高等教育新体系



教育强国



文章图片2

学习和教育是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社会变革的力量之源。随着社会各界对学习的需求与日俱增,教育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一切都对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高等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在研判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提出面向终身学习的高等教育新体系的一种设想。
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及启示
20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全球政治格局风云变幻,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断更迭,这一切都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目标功能、结构布局以及教育内容,促使其以更多元的方式服务于更大范围、更多类型的学习者与劳动者。
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从市场驱动向共同利益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中提出教育应被视为一项“共同利益”(Common Good),所谓“共同利益”即“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相互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强调了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共同努力的集体性,教育必须依据环境的多样性以及对幸福和共同生活等多种概念的理解共同来界定。在2021年发布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的“共同利益”属性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教育是一项新的社会契约,并明确提出未来教育的发展原则之一为“确保人们获得高质量终身教育的权利”,且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化科学、信息技术、共享知识,还应扩展到团结协作、同情关爱。全球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趋势从根本上昭示了高等教育不再仅仅是具有交换价值的私人产品,更是一项承载着人类社会共同愿景的公共事业,其共享共治的基本属性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对象和内容的多样性与异质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功能从单一向纵深多样发展。近20年来,全球高等教育规模进入高速增长。在人才培养方面,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旨在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个性,为其在社会中扮演精英角色做好准备;大众化高等教育则将所有技术和经济组织的领导阶层也纳入教育对象的范畴;到了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目的则在于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在科研方面,现代社会的知识生产不再囿于学科和认知的局限,而是在一个更广阔的、跨学科的社会和经济情景中被创造出来。这一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意味着学术研究与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正在变得日益模糊,知识生产不再是大学科研人员的“独角戏”,而成为了“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的协作过程。同时,在新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也被寄予了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全球共同利益的厚望。
高等教育的对象从适龄学习者向终身学习者延展。随着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高等教育所服务的学习者群体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5周岁以上的非传统生源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成人学习者也开始以非正规或非正式的方式加入高等教育课程的学习。由此可见,高等教育正在成为更大范围的终身学习者追求美好生活与职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高等教育的内容从高深知识向能力素养倾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高等教育开始转向为成人学习者和技术工人技能升级提供学习支持。随着学校教育与工作领域边界的日益模糊,高等教育的内容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学习成果也变得越发关注。一方面,知识的不断更迭使得学习者在高校所学的知识逐渐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岗位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新公共管理思潮影响下,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能力和技能教育被提上高等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
为了弥合高等教育与人才需求间的空隙、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改革取向。其一,从市场需求能力素养出发,对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评估与重塑。其二,从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出发,进行高等教育理念的改革与创新。高等教育内容的上述转变向我们证明了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教育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的使命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教育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这一教学重点的转向赋予了高等教育以更广阔的学习视域,即不仅需要关注当下的学习成效,更要适应未来的种种挑战。
终身学习理念对构建高等教育新体系的要求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受教育人群得到极大丰富,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各界对终身学习的需求空前高涨,这些外部条件都要求高等教育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把握信息技术红利的过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服务终身学习的高等教育新体系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崇高理想,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其实质是“不断追求自身的完善”。从这一角度来说,终身学习正是满足人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的动力所在。“全民终身学习”即意味着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以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方式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终身学习对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视也使得“全人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个性发展与社会要求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与张力所在。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教育对个体而言只不过是谋生的一种手段。当今,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学习不再单单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而是发生在每时每刻的一种习惯与生活方式。因此,终身学习理念也意味着高等教育需要回归人本主义的初心,不仅满足普通民众职业发展的需求,更要关注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尊重个性差异,进而为现代社会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服务终身学习的高等教育新体系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功能导向。当前我国劳动力结构仍然滞后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未来就业结构转型将对在岗与转岗培训提出更大需求。在劳动力素质方面,2019年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2%,反映出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偏小、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的困境。与此同时,我国人口未来还将面临少子化、老龄化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持续下降的三重挑战,预计2050年前后,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将降至60%以下,人口红利期将基本结束。这一系列变化都对终身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等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将发挥关键作用,成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口红利转化的重要动力。
当前,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则应逐渐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开放、共享的新格局,在长三角、大湾区等经济发达的地区,高等教育甚至要发挥“引领”作用,成为区域和地方发展的新地标,在人才贡献、知识贡献、文化贡献、政策贡献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而在这四个方面中,高等教育如何在人才贡献和文化贡献上更好地服务区域和地方发展实际上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高等教育为人才提供持续性的技能提升意味着高等教育需要“关爱终身”,成为人才成长路上的知识技能“补给站”。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文化贡献意味着高校需要在弘扬地方文化和建设良好社会风气上作出表率,这就要求大学打开“校门”,与社区、公众、社会、企业等多元主体进行沟通互动,从而在更大范围内辐射文化影响力。
服务终身学习的高等教育新体系以信息技术红利激发变革活力。一方面,信息技术提升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可得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与分配不公已经成为了全球性问题,而MOOCs将有可能“使更多个体以最小代价学习到最高水平的技能和知识”,促进教育公平,推动高等教育民主化。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赋予了教学手段灵活性。高等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使得学习随时随地皆可发生;大数据技术也为大规模个性化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服务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目标。当然,还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如“数字鸿沟”,学习者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自我认同的割裂等。
“构建面向终身学习的高等教育新体系”的设想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信息化是教育变革的重要机遇。要构建一个面向人人、服务终身学习的高等教育新体系,需要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政策和制度工具、教育形式以及投资渠道等多方面的努力。
确立开放融合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开放”指的是大学的教育资源要向社会(社区、国家、全球)开放,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的公益性。“融合”指的是大学要突破学科壁垒、技术瓶颈和身份限制,与社会、政府、产业界形成有机的联结和互动。其次,高等教育要树立服务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从面向少数精英群体、以学科为中心、文凭导向、只关注职前教育的发展模式,转变为面向广大劳动者、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能力和素养为导向、服务人的终身发展的发展模式。概言之,未来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应兼顾社会与个人的发展需要。在社会维度上,要面向我国经济的结构性变革,面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提升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能力,培养所有劳动者的终身就业能力。在个人维度上,应“赋能每位公民规划生涯发展”“鼓励个人追求自己的兴趣、抱负,发掘自己的潜能”。
构建自主、合作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一是要厘清“中央省市”三级管理结构中各级政府的角色与权力边界,合理配置各级政府的教育行政权力,使高等教育的发展真正实现外部“松绑”,扩大大学自主权,使高校能够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我规划。同时,完善和规范高校依法自主办学机制,进而使高校基于明确地位自主管理,改进内部治理结构,从理念与文化、物质与制度等各方面实现嵌合本校特点的管理,从而激发高校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的活力。二是要建立“政府主导、高校自主、社会参与”的合作治理格局。一方面,增强高校与政府交流对话的能力,是制约权力滥用和高校去行政化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有利于化解多元利益冲突,增强互信与合作,提升治理科学性、民主性效能。
制定系统完备的政策和制度工具。要实现高等教育服务终身学习的目标就需要系统、协调的政策体系作为支持。对此,新加坡在这方面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有益借鉴。新加坡高等教育服务终身学习采取了统一的政策体系,旨在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经济变革;2017年发布的“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环境五年改革计划”关注高等教育供给多样化,从扩大高等教育学习途径和提供终身学习机会两方面为“技能创前程政策”提供支持。同时,在制度工具上,新加坡建立了劳动力技能资历框架以及质量保障体系、学分认证等配套制度,改善了原有教育文凭和劳动力能力认证分割的局面;并在教育部下设技能创前程委员会,协同高等教育机构、社会、产业联合办学。
提供多样灵活的高等教育服务形式,高等教育面向终身学习意味着传统大学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围墙”需要被打破,大学需要承担起将知识送到民众中间的责任与使命。为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校已有资源,将优质课程和学习资源对公众开放。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线上线下并行、同步异步融合的公开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潜力,丰富高等教育内容和服务的提供形式,如微学分、数字徽章、微认证等。
开辟丰富多元的高等教育投资渠道。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需要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第一,切实调动社会力量兴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打通社会资金和人力资源流入高等教育的通道。第二,积极探索政企合作办学机制,降低高等教育系统的重心,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高等学校或开办教育项目,建构省级以下高等教育体系。第三,鼓励有资源、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在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开设分校、设置专班,带动当地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和拓展。第四,完善社会和个人捐资办学制度,推动高等学校建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增强高等学校与校友、行业企业的互动联系,进一步促进捐资兴学的发展。

【石中英:长安街读书会成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长安街直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