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入门的才觉得篆书简单,王羲之都告诉儿子王献之要穷研篆籀

 艺素简 2023-08-06 发布于河北

很多人看不上篆书,甚至有些很有名气的大家。他们认为篆书不象隶、草、行、楷有包括永字八法在内的各种笔法,篆书除了中锋用笔一种笔法,就没有什么了,有什么可学的,又有什么可难的?

乍一听似乎有理,那是没有深入了解篆书,不懂得篆书的奥妙做出的无知论断。这就好象写字,越是一啊、人啊这些看起来简单的字,写起来更不容易。也象用最简单的食材,做一桌丰盛的宴席,没有点本事怕是不能胜任的。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论难易,篆书的难度绝不在其他书体之下。



中锋行笔是千古不变的用笔方法,从篆书就已经开始了,在其他书体中也一直在用。篆书中必须要笔笔中锋,是不能出现偏锋的,一笔偏锋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便不能叫做篆字。其他书体就不同了,虽然偏锋是病笔,是不提倡使用的,但是偶尔写成了偏锋也是可以蒙混过关的,因为混在那些波磔中不是很显眼。篆书与其他书体哪个更容易,哪个更难一些就一目了然了。

有学者说篆书用秃笔或者硬笔更容易书写,因为没有提按顿挫,不必要笔锋。这就是不懂毛笔也不懂篆书了,碑帖是不容易看见笔法,可以看看那些秦简牍上的篆书墨迹。从笔画的弹性和笔画的状态不难看出并非用了硬笔和秃笔。

论画外形,秃笔或硬笔确实比较容易掌控,不仅篆书,隶草行楷哪一个书体不是这样呢?硬笔书法就是把毛笔换成硬笔横空出世的一种所谓的“硬笔书法艺术”,红火了几年,除了上学的学生确实需要,现在不也没多少人追随了?篆书使用的恰恰使用的就是正常的尖锋毛笔,用秃笔或硬笔更容易书写这样的论调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提按顿挫同其他各种笔法一样,可以辅助人们更轻松的完成点画,减小了中锋行笔的难度。就拿横折来说把,楷书中是可以用钩裹势,先按锋顿笔再提笔挫锋来调整行笔方向,而篆书中只能圆转直过始终保持中锋,这种难度当然大于随时调整笔锋的难度。

拐角保持中锋是怎么做到的呢?有人说要捻管,用捻管当然很容易保持中锋。但是这样的行笔已经失去笔势,写出来的字软绵绵的,没有一点篆籀的气度。用这种方法写篆书,只用一面锋,难怪很难出现大家高手。篆书也用八面锋,篆字点画的行笔也有八方之多,说这是八分书实属望文生义,解释不通的。



这个转角的篆书写法,在后来锺繇、二王的楷书中经常出现,虞世南、褚遂良也有用到,但到唐楷兴盛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法书中就已经渐渐地消失了。这种渐渐被遗忘的笔法就是永字八法中提到的钩努势,它需要没有死角,而且快速用力地行笔方法。因为要行笔中转换锋面,很不好掌握,不知道后来少用是不是因此。但这种方法在篆书中随处可见。



篆书中最难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意趣。有一种自然的古朴、稚拙、淳厚,是不带有人工雕琢的。如同孩子天生的乖萌、可爱,而非成年人的装萌卖乖。这就是常说的古意,自然之意。任何艺术形式都极力追求的终极目标。

学篆书真的没有想象地那么简单!吴昌硕是学进了篆书里,他终生临习石鼓文,篆书的学习对他的书画成就起了决定性作用。以至于后来齐白石也效仿他把来自于石鼓文的金石气用到画中,从而一鸣惊人,真正开启了书画艺术的法门。



王羲之也曾经告诫子孙,要想学好书法,“穷研篆籀”是其中之一,与它并列的则是“纂集精专”。只有对篆书了解够深刻才能得知篆书的奥妙,知道篆书原来如此不简单。

再说篆书简单好学,可真让人笑话无知者无畏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