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德西的中医临证四部曲

 谷山居士 2022-08-18 发布于上海
毛德西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三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60余年,经验丰富,乐于传承。最近他为我们讲解了临证诊疗思序时说:“诊疗疾病是医学,也是哲学;是技术,又是艺术。不能把诊疗疾病的过程当成简单的重复,而是一次认识疾病的升华。只有反复实践、历练,才能从质的方面有所提高。”今将他讲解的内容整理如次。
图片

温馨问候


我们平时都会说,“病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对待病人如亲人”。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毛德西说:“温馨问候是医生给病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当病人走进诊室时,我们要以温馨的言行去迎接,包括问候、搀扶、让座等。问候的口气一定要和蔼、可亲、体贴,使病人感到如同与家人谈话一样,无拘束,不恐慌。如果医者对其家乡的人文地理、生活习性有所了解,病人更会有“宾至如归”之感。然后问其病情,病人就会毫无保留地告诉医生,包括与病情有关的“隐私”等。如果以生硬的语言、凝滞的面孔去接触病人,病人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甚至会忘记隐匿性痛苦,使医生所得到的资料不完整、不完全。

某学生问毛德西:“为什么病人对您那么信任?”毛德西说:“关心是第一,沟通是关键。”不仅要关心病情,也要关心他的生活与心理状态;与病人沟通,要靠医生的知识,古人讲医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种要求虽然有点高,但有点这方面的知识,与病人沟通就会更容易、更贴心。

医生留给病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虽然是短暂的、初步的,但在他的脑海里可能是永久的。病人在就诊时,也在观察医生的一举一动。如果医生态度轻率、语言粗俗,或不时地打手机,或与他人搭讪,甚至走出诊室办事,病人对其就失去了信任,而医生自己也失去了尊严。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接诊时的心态与言行,给病人一个温馨、可信、亲切的感觉。
图片

精心诊疗


毛德西指出,中医诊疗必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保持清晰的头脑与正确的思路,则是取得如期疗效的前提。《景岳全书·传忠录》中说:“医有慧眼,眼在局外;医有慧心,心在兆前。使果能洞能烛,知几知微,此而曰医。”这里是说,医生要有洞察疾病先兆的能力,方能称为良医。

诊疗包括诊断与治疗。诊断要精细,其“精细”不仅是指中医的望闻问切,也不可忽视现代科技手段的检查,如生化、腔镜、CT、核磁等。其中问诊尤为重要,许多疾病的缘由、发生、发展、趋势,以及治疗反应等都是从问诊得来的。《灵枢·师传》篇云:“临病人问所便。”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治病略例》中云:“问而知之,别病深浅,名曰巧医。”


问诊时要有主有次,要围绕主要病痛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询问,既要全面了解,又要抓住重点。明代张景岳所写的《十问歌》,内容言简意赅,可作问诊的参考。问话要通俗易懂,和蔼可亲;对于不能准确叙述病情的病人,医者可以有针对性地提示与启发。总之,在问诊中,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切莫草率了事。

有人认为,切脉可以知道一切,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切脉带有主观性,它受到病人情绪、气候变化、饮食属性等因素的影响。而望诊中的望神态、望步态、望舌象远比脉诊重要,如舌苔的厚薄、苔色的黄白、舌质的红黯、舌下静脉的迂曲,以及舌体的坚老与动态等,一般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虽然有染苔或情绪激动的干扰,但颇易辨认,不易掩盖其真像。

毛德西对遣方用药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实施治疗的主要步骤。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提到“医家误”时,说医有三误,“辨证难”“脉不真”“药不中”;并特别提到用药的乱象,如“攻补寒温不对证,实实虚虚误非轻”,还有“伐无过”“药过剂”等,这些误象至今并不少见。由此程钟龄告曰:“劝君举笔须留意”,其用意可谓真切。

经验是在实践中积累的。南齐·褚澄《褚氏遗书》谓:“博涉知病,多诊识病,屡用达药。”强调的是多读书、多临证、多思考。观当今用方,大方多了,贵重方多了,不辨证的方多了;经方反而少了,廉价有效的方少了。这些现象的出现,虽然与医者水平有关,但从根本上讲,还是忘记了医学的初衷,忘记了“大医精诚”,淡漠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以诊疗技术的高低,与医德有着密切关系。
图片

嘱咐养生


毛德西非常善于传播中医养生知识。他说:“医生在开出处方之后,不可一推了之。还要讲述疾病的缘由,嘱咐养生的方法,以防复发与加重。”这就是“治未病”,是“上工”的职责。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中医养生学的总则,是准绳。它包括顺应自然、心理平衡、合理饮食、有氧运动、行劳有序等。

具体到每个人、每种病,都有具体内容,绝非千篇一律的重复。这就要求医生具有丰富的养生知识、和蔼的语言技巧、灵活的对应措施等。特别要掌握一些百姓易懂的养生格言,如小儿要“七分饱,三分寒”;老人要懂得“减食增寿,知足为乐”;运动要懂得“生命在于勤运动,关节在于省着用”;睡眠要“先睡心,后睡眼”;饮食须知“肠胃不和,九窍不宁”“三天不吃青,两眼都发蒙”;心理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对于文化人可以选一些名人诗词与之交谈,如庄子的“逍遥游”,曹操的“龟虽寿”,刘禹锡的“秋思”,白居易的“病气”“不出门”,陶渊明的田园诗,苏东坡的“四味长寿药”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病人谈养生,必须有的放矢,使每个人能听得懂、用得上。

现在病人的健康意识增强了,他们也懂得一些医学知识,甚至传递一些民间流传的单方、验方,或养生方法。对此,医生必须加以甄别,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科学的保健方法,如此也有利于中医养生知识的普及与推广。
图片

指明希望


俗话说,“医生是病人的胆!”意思是说,医生是病人战胜病魔的依靠,可以为病人保驾护航。有些病人走进诊室会说:“看见医生,我的病就好了一半。”但多数病人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心中有害怕、恐惧之感;有的则对自己的病情不重视、不在乎。但他们都想在医生那里得到合理、正确的解释,从而使身心得到解困与愉悦。

对于那些对自己疾病害怕、恐惧的人,医生必须给予心理上的释怀。特别是危重症患者,要讲明疾病是可以好转的,虽然目前有些痛苦,但办法还是有的,要使他们在绝望的时候,看到希望,看到光明,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而对那些没有临床症状的“四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或隐匿性疾病患者,必须给他们讲明利害,从而提高防范意识,及早解除病痛。而对于那些仍然嗜酒吸烟者,必须明确告诉他们:“抽烟、饮酒就是在促进疾病恶化。”

《灵枢·师传》篇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由此可知,古代医生也非常重视语言的作用。告之,语之,导之,开之,医生的几句话,听起来言不压众,但寥寥数语,可能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21年3月4日第4版,作者禄保平、毛峥嵘、张文宗/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全国名中医工作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