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运用 (治则治法)11.9.素问·藏气法时论

 昵称1Z7nN02j 2022-08-18 发布于福建

(三)五脏苦欲补泻

《内经》认为药食五味对人体五脏既有共同的滋养作用,又具有选择性的治疗作用,并利用五味与五脏之间的这种特殊联系防治五脏病证。具体应用方法是∶一是根据五脏精气亏虚,分别补之以本味,即“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如肝血不足常用白芍、五味子、酸枣仁、山茱萸等酸味药补之,脾气虚弱常以党参、山药、莲子、大枣等甘味药补之,肾精亏损常用、鹿茸、龟板、淡大云、紫河车等咸味药滋补之类。二是根据五脏的喜恶特性分别施治。因为五脏各有其性,如肝苦急欲散,心苦缓欲软,脾苦湿欲缓等。而药物的五味则有辛散、酸收、甘缓、苦坚(燥)和咸软的作用,故可用其性味以纠正脏气之偏,即李念莪的《医宗必读·苦欲补泻论》所言的“违其性则苦,遂其性则欲。本脏所恶,即名为泻;本脏所喜,即名为补。”如肝苦急欲散,即恶(苦)酸喜(欲)辛,故以酸泻之,以辛补之,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则常用柴胡、陈皮、佛手、香附、枳壳等辛味药疏肝理气,以顺其性。脾恶(苦)湿喜(欲)缓,脾脏喜冲和而恶积滞,则常用茯苓、白术、炒三仙、鸡内金等甘味药补中消食,以顺其气。三是根据五脏的病理变化,选择有针对性的性味治疗。如“肺苦气上逆”,则常用葶苈子、枇杷叶、紫菀、马兜铃、杏仁、百部、贝母等苦味药以泄肺降气;“脾苦湿”,则常用苍术、厚朴、木香、枳实、黄芩、黄连、蒲公英等苦味药以燥湿助运。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记载尤在泾治类中案,运用了《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理论。“类中偏左,二法为逆。犹幸病势尚轻,可以缓图取效。原方补少通多,最为合理。唯是阳脉则缓,阴脉则急,所以指节能屈不能伸,此亦病之关键处,不可忽也。经云∶'肝苦急,宜食甘以缓之'。于前方中增进阴药之甘润者一二,更为美备。人参、茯苓、半夏、白芍、炙草、橘红、麦冬、竹沥、姜汁。”这是根据五脏的特性以指导处方用药的理论。

《蒲辅周医案》记载经行如崩医案一则。

患者经行如崩,因流血过多曾致休克,诊为气血两亏。在治疗上,止之过急,往往留血成瘀,故第一步以补虚为主,消瘀为佐。用鹿角霜二两、龟板一两、红人参、续断各二钱、白术、补骨脂、海螵蛸各三钱、杜仲四钱、龙眼肉五钱,每晨并服化症回生丹二十粒。血虚则肝失所养,欲作藏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第二步参入甘麦大枣。气为血帅,血虚则无所附,故第三步益气统血,则气血调而月事以时下。

(四)饮食五味的调和法则

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味,《灵枢·五味》描述到“五谷∶粳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粟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五味的作用为辛散、甘补、酸收、苦降、咸软等。《素问·至真要大论》总结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本篇提出与五脏相宜的食物五味是∶“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在整体观的指导下,五味和五脏有对应关系,五谷、五畜、五果、五菜具有不同的五味,其对五脏的营养各有其相应的作用(表7-5)。

图片

“五味调和”是指饮食结构合理、五味无所偏颇。本篇提出合理、平衡的膳食结构,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五谷指粳米、麻、麦、大豆、黄黍,五谷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素,是人体精气的来源,能润养五脏。五果指桃、李、杏、粟、枣。桃子益气血、生津液;李子清虚热、生津液;栗子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大枣养脾和胃,益气生津;杏子生津止渴,润肺定喘,均是常用的营养食品和医疗辅助食品。五畜指牛、羊、猪、犬、鸡。牛肉能补气健身,古有“牛肉补气,功同黄芪”之说;羊肉补气养血,温中暖下,猪肉补肾益血,滋阴润燥;犬肉,即狗肉,能补中益气,温肾助阳;鸡肉温中、益气、补精、添髓,均为人们常食的为补益食疗佳品。五菜指葵、藿、薤、葱、韭。五菜为充是说蔬菜具有充养人体的作用。谷肉果菜皆有五气五味,宜合和而食之,无使偏盛,可补益精气。

说明《内经》早就认识到各种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不同,只有做到使各种食物合理搭配,才能使人体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素,满足各种生理功能的基本要求。同时概述了粮谷、肉类、蔬菜、果品等几个方面,是饮食主要的组成内容,并且指出了它们在体内有补益精气的主要作用。人们必须根据需要,兼而取之。只有主食与副食的全面搭配,才能有益于人体健康。即以谷类为主,肉类为副,蔬菜为充,水果为助的调配法,才能称之为均衡合理的营养。

五味调和是健康的保证,五味失和则带来疾病。由于人体需要多方面的营养,偏食则会导致气血阴阳的平衡失调。李东垣的《脾胃论》指出∶“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五味的偏嗜,容易导致各种病变的发生。如《素问·奇病论》认为“脾痒”(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数食甘美而多肥”的食物,而“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以致“口甘、内热、中满,甚至转为消渴”。说明饮食过于丰厚致病的重要原因。

又如《素问·五脏生成》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进一步论证了如果五味太过或偏嗜,反能为害的道理,从而提示人类一定要全面合理地调配饮食、讲究吃的科学,即根据需要选择饮食,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什么好吃就吃什么。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指出饮食偏嗜能导致五脏之气的偏胜,久则使五脏之气紊乱失调。

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指出长期服用某一性味的食物或药物,可导致脏腑之气偏胜或偏衰。“气增而久”,又可使脏腑之气衰败,这是应予高度重视的,因此,饮食健康的要求是“谨和五味”,方能“长有天命”。故本篇最后提出了“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的论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