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高射炮兵

 哈哈狮的信箱 2022-08-18 发布于广东

抗美援朝战争中

的志愿军高射炮兵

文:朱 鹏    泥 吟

       今天,当人们回想起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防空作战时,浮现在脑海中的往往首先是志愿军空军,王海、张积慧、韩德彩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但人们可能没有想到,有这样一支志愿军部队,它所击落的美军战机是志愿军空军的数倍,那就是志军高射炮兵部队。

边打边建:在烈火硝烟中成长

       人民解放军高射炮兵部队诞生于解放战争之中,通过利用战场缴获的高射武器,至解放战争后期,已由最初的一个高射炮大队发展到8个高炮团。随着全国大中城市的相继解放,重要保卫目标不断增加,原有的高炮部队逐渐不敷使用。1949年6月至8月,刘少奇率中共代表团秘密访苏,期间与苏方达成了进口高炮装备的协议,订购苏制85毫米高炮120门,37毫米高炮240门。37毫米高炮属于小口径高炮,主要用于打击中低空目标;85毫米高炮属于中口径高炮,主要用于打击中高空目标。1949年8月,根据军委指示,高射炮兵学校在沈阳成立,并由该校对新组建的10个苏式高炮团进行突击训练。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东北亚局势骤然紧张,中央迅速调整国防部署,成立东北边防军,并急调中南军区和华东军区的4个高炮团到鸭绿江畔布防,保卫辑安、安东、长甸河口三地渡口桥梁和水丰发电站的安全。1950年8月,周恩来在检查东北边防军准备情况的国防会议上,对各军兵种的三年发展规划作了部署,指示高射炮兵编成18个团,装备中小口径高炮428门,3个月内分两批完成训练,抓紧做好参战准备。为了适应特种兵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决定动员大批青年学生和青年工人参军,据统计,仅东北、华北和华东的防空司令部就接收了5293人。高射炮兵是一个技术兵种,测距定向需要掌握三角函数等基础的数学知识,这批青年战士的到来对于提升部队的训练水平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许多人都成为了关键岗位的操作手。

       志愿军入朝参战后,着眼前线需求,军委决定继续加强防空力量,于1950年8、9月两次提出扩编高炮部队的具体要求,计划增加14个高射炮兵团。1950年10月,中央向苏联提出又一笔540门高炮的订单。从1950年10月至1951年7月,高炮部队陆续完成了第一期8个高射炮兵团的扩建任务。1951年3月,为了应对美军的中高空轰炸,中央增加了85毫米高炮的订购数量,再次向苏联提出订购85毫米高炮120门,37毫米高炮140门。苏方在提供这批订货时,自行以80门76.2毫米高炮代替85毫米高炮,布尔加宁在给周恩来的电报中称“一部分八五高炮为七六高炮代替,是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很大差别”。事实上,这种76.2毫米的高炮是苏军在二战中使用的旧装备,苏军现役部队已不再列装,其最大射高仅有7000米,无法对在8000米以上高度飞行的美军B-29轰炸机实施有效打击,并且部分高炮膛线已有较大磨损,射击精度下降。苏方这种以次充好的行为引起了高炮部队的不满,但当时中方并无其他选择,只能无奈接受。1951年4月至1951年底,第二期6个高炮团的扩编任务陆续完成。1951年,军委召开整编会议,会议决定缩减部队员额,并使用精简出来的员额“有限度的扩大”特种兵,根据整编方案,高炮部队又增加了5个团的编制。

云山初战: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1950年10月上旬,中国人民志愿军成立,彭德怀就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当时志愿军只配有一个高炮团,他感到志愿军防空火力薄弱的问题十分严重。10月10日,彭德怀致电毛泽东:“(部队)普遍反映对坦克作战犹可拼命,敌亦将受损失,对空军毫无抵抗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减少伤亡和增加部队信心,请设法再速调一至两个高射团。”鉴于台湾国民党空军对东部沿海城市的窜扰依然十分频繁,可供调拨的高炮部队数量有限,11日,毛泽东复电彭德怀:“已电华东调一个高射炮团于十月十四日从上海开动赴沈阳转赴前线”。驻上海的高炮14团奉令北调,但由于牵引车辆缺乏,只能以4个连队组成第一梯队先期抵达。

       10月19日,志愿军按照计划隐蔽入朝,其中高炮1团一部配属39军,由长甸河口过江;高炮14团一部配属38军,由辑安方向过江。由于缺乏在山地夜间伪装行进的经验,伴随38军行动的高炮14团接连遭遇翻车事故和空袭损失,失去大部分装备,不得不回国等待补充。伴随39军行动的高炮1团部队于11月2日凌晨到达云山,经过一夜激战,地面战斗已胜利结束,该团就地展开部署,掩护部队打扫战场。

       11月2日下午,美军多架F-84、F-51战斗机飞临云山上空,对我军打扫战场的小分队发动攻击,高炮1团立刻发起还击。当时高炮1团装备的日式75毫米高炮是20世纪30年代研制的旧式高炮,被设计用来对付传统的螺旋桨飞机,弹丸初速低,射高不足,在二战末期已属落伍。出现在云山上空的F-84战斗机则是美军在二战后新装备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飞行速度远远超过我军在解放战场上交过手的任何国民党飞机。高炮1团的官兵此前从未见过喷气式战机,也没有进行过针对这种高速目标的训练,初一交手,负责转动火炮方向的炮手发现自己跟不上敌机的角速度变化,管高低的炮手跟不上敌机高低角的变化,打出去的炮弹或远或近,或高或低。为了挫败敌人,高炮1团的官兵拿出刺刀见红的战斗精神,把射击的距离定在1800米,炮弹引信的信管装定在4秒上,提前30倍炮身射击,也就是说炮弹离开炮口4秒就要爆炸,这种违反常规的做法提高了对低空目标的命中率,但也使得炮手们命悬一线。勇气和无畏产生了奇迹,第一个齐射就将一架F-84战斗机击中起火,这架飞机成为了志愿军高炮部队入朝作战以来击落的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经过两天的战斗,高炮1团共击落敌机2架,击伤10余架,俘获飞行员两人。云山战斗证明,志愿军高炮部队虽然装备落后,经验不足,但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合理的战法战术,一样可以将美国空军这个“世界冠军”打落在地。

       1950年底,志愿军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到了三八线以南,随着志愿军后勤补给线的延长,反空袭作战形势日趋严峻。为加强前线防空力量,军委令高炮第9、10、11和16团各抽调1个37毫米高射炮兵营入朝,担负野战防空任务。11月14日,高炮第17团扩编为野战高炮第64师入朝参战。1951年初高炮第12团扩编为野战高炮第63师入朝,高炮第513团、第505团于同年4月入朝。到1951年7月志愿军转入战略防御为止,入朝参战的高炮部队已达4个野战高炮师又3个高炮团及40个独立高炮营的规模。多数志愿军高炮部队刚刚由步兵改编而来,组建时间不长,战斗经验不足,虽然保持了陆军部队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优良传统,但在实战中也暴露出了技战术方面的许多不足。1951年4月25日,东北防空司令部在沈阳召开高炮部队作战会议,会议总结了高炮部队入朝以来的经验教训,针对暴露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明确了“四不打”、“六快”、“五不走”和“十项注意”的具体要求,“四不打”是:捕不住目标不打,求不出诸元不打,有效射程以外不打,夜间单机对我无严重危害不打。“六快”是:进入阵地快,进入作战室快,通报空情快,炮测手操作动作快,下达决心快,向上报告快。“五不走”是:不请假不走,找不到代理人不走,有情况不走,射击准备不好不走,正式值班不走。“十项注意”是:坚决听从指挥,战前要检查,修正要仔细,沉着抓目标,操作要迅速,火力要集中,射击要齐射,点射3、5、7(发),宁前不能后,宁早不能迟。对于帮助年轻的高炮部队掌握作战规律,提升作战能力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粉碎“绞杀战”:捍卫钢铁运输线

       1951年3月,中朝联合司令部决定在朝鲜修建6个前进机场,并决定抽调高炮部队执行修建机场的防空任务。到7月下旬,执行掩护机场任务的高炮部队达到3个师又1个团的力量。

       1951年夏,战争进入相持局面,美军自信可以依靠强大的空中力量打破战场僵局,迫使中朝让步。8月,美国空军发动了以摧毁朝鲜北方铁路系统为主要目标的空中攻势——“绞杀战”,将其在远东的大部分作战飞机投入到了这次行动中。1951年7月下旬至8月底,朝鲜北方暴发了40年来罕见的特大洪水,铁路和桥梁到严重破坏。美军“绞杀战”和洪水的双重破坏,使得志愿军的铁路运输遇到了极大困难。9月24日,中央军委致电彭德怀,指出“必须加强铁路运输线上的高射炮部队,但国内目前已再无法抽调高射炮入朝,必须在志愿军内予以调剂。”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志愿军调整了高炮部队部署,将朝鲜北方铁路划分为4个防空区,实施分区设防。志愿军加强铁路沿线的高炮力量后,美军空军执行“绞杀战”任务的战机损失直线上升。9月,被击落32架,击伤233架;10月被击落33架,击伤238架。美军舰载航空兵飞行员惧怕新成川至高原铁路沿线的高炮火力,称这一地区为“死亡之谷”,拒绝执行这一地区的轰炸任务。10月初以后,美军不得不改变策略,从全面轰炸转入重点进攻,将轰炸的重点转移到清川江以南、平壤以北的铁路“三角地区”,企图通过对这一铁路枢纽地带的反复轰炸和深度破坏,达到持续阻断志愿军后勤供应的目的。为了扭转“三角地区”严峻形势,志愿军将绝大部分原先掩护机场修建的高炮部队转入护交作战,掩护铁路运输的高炮部队已占到志愿军全部高炮力量的70%。为了统一指挥,志愿军以高炮第64师司令部为基础,在朝鲜安州成立了志愿军铁道兵高射炮兵指挥所,任命吴昌炽为司令员。铁道兵高炮指挥所指定了“集中兵力,重点保卫”的作战方针,将掩护铁路运输高炮部队三分之二的兵力集中配置在“三角地区”。通过合力奋战,12月中旬,“三角地区”恢复通车,美国空军不得不放弃对这一地区的集中轰炸。1952年1月起,美国空军转而在“三角地区”以外寻找志愿军高炮火力的空白区,实施机动突击。针对美军轰炸战术的变化,志愿军铁道兵高炮指挥所将“集中兵力、重点保卫”的作战方针改为“重点保卫,高度机动”,以师为单位并指挥若干独立团、营,重新划分防区。1952年4月上旬,志愿军司令部召开高炮会议,总结了机动作战的经验,要求高炮部队开展近战、夜战、游动作战。在这一阶段的作战中,各参战部队充分发扬了我军机动灵活的战术传统,通过隐真示假、诱敌设伏等手段,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显著战果。5月8日,配属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的高炮第24营在一天13个小时的战斗中创造了击落美机7架、击伤18架的纪录,受到志愿军司令部的通令嘉奖。在志愿军的连续打击下,美军“第五航空队战斗轰炸机的实力在4月份降到了最低点”,此后,美国空军对铁路线的封锁活动明显减少,“绞杀战”甚至成为了远东空军内部一个令人厌恶的字眼。

上甘岭之战:前沿阵地的坚强盾牌

       在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和上甘岭战役前,志愿军三分之二的小口径高炮和全部的中口径高炮团担负后方防空任务,只有三分之一的小口径高炮配合前线作战。此后,为了打击前沿敌机的活动,掩护地面炮兵作战,支援一线作战的高炮部队比例不断增加。到1953年,小口径高炮在前后方各占二分之一,中口径高炮在夏季进攻战役时也增加到参战高炮兵力的三分之一,高炮部队在支援前沿的作战任务中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1952年10月,美军决心发动“金化攻势”,企图通过夺取上甘岭的志愿军阵地来改善其在金化地区的防御态势。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美军将其前线炮兵火力密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仅10月14日一天,就向上甘岭阵地倾泻炮弹30余万发。美军为了给其战斗轰炸机和炮兵指示目标,派出大批控制指挥机和炮兵校正机在上甘岭阵地上空盘旋,对我前沿部队特别是炮兵构成较大威胁。为增强上甘岭地区防空力量,10月27日夜,志愿军司令部电令野战高炮64师610团配属15军参加上甘岭战役。高炮610团进入阵地后,仅在11月4日一天的战斗中,即击落敌机3架,击伤2架,将敌指挥控制机和炮兵校正机逐出我军阵地8000米以外,使其不得不采取分散的高空活动,有力地保障了物资运输和地面炮兵的行动安全。在高炮火力的掩护下,火箭炮部队9次进出阵地,7次齐放,均未受损失,使来犯之敌遭受了沉重打击。11月中旬,志愿军司令部又将野战高炮第61师601团一部调入前线参战,该部进入阵地不到一周,即击落击伤敌机14架。在前沿防空作战中,敌空炮火力处于优势,志愿军高炮部队为了保存自己,发扬火力,也从步兵部队学会了构筑坑道阵地。高炮部队一般选择在山体反斜面较陡的地方构筑坑道,在坑道口外修筑掩体,当敌炮火来袭时,将火炮推入坑道隐蔽,炮火过后回到地表继续作战。随着坑道工事的完善,一些高炮部队在防区内修筑了一连串的掩体,而后在各掩体之间进行游动作战,使敌无法掌握我高炮的准确位置,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据不完全统计,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参加上甘岭战役的高炮团和各独立高炮营与敌机作战300余次,共击落击伤敌机270余架。据美国新闻报道,一名参战的美军飞行员驾驶着弹痕累累的飞机回到机场,跳下飞机就说:“金化以北的天空可怕极了!”战后,志愿军司令部发出通报:“自10月14日敌向我五圣山前沿阵地发动进攻以来,敌空军为配合其地面部队作战,每天常以一百余架飞机对我前沿及纵深,滥施轰炸扫射,企图摧毁我步、炮兵阵地,杀伤我人员和封锁我之运输线,配合其地面攻击。由于我高射炮部队及步兵部队组织的对空射击单位英勇作战,予敌以严重打击,取得辉煌战果。特予通报表彰。”

安州六昼夜:“购买计划”的破产

       1953年1月,由于金化攻势的惨败,美军转而谋划在中朝军队侧后实施大规模两栖登陆,以打破战争僵局。安州地区位于朝鲜西北部,靠近朝鲜西海湾,是志愿军抗登陆作战的主要战场,也是联接朝鲜南北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美军决定在发起登陆战役前,对安州发动一次大规模的空中袭击,将安州地区的交通网络彻底摧毁,并将这一计划命名为“购买计划”。针对美军对这一地区频繁的侦察,志愿军铁道高炮指挥所对美军的企图已然有所觉察,调整了安州地区的兵力部署,使保卫安州的防空兵力达到15个中高炮连,8个小高炮连。

       1953年1月9日夜间,美军以“规模巨大”、“昼夜不停”为特色的“购买计划”开始付诸实施。美军将远东空军54%的兵力集中到了安州一隅,一时间,安州的天空布满了美军飞机,参战的飞行联队一个接一个地飞临目标上空,进行连续不断地轰炸,白天以战斗轰炸机攻击为主,夜间由B-29轰炸机进行高空轰炸。战斗从夜晚打到白天,又从白天打到黑夜,除了大风雪带来的短暂停歇,地空双方的激战从未停止。此时正值隆冬,大地冰封,寒风怒号,参战的高炮部队官兵在阵地上日夜坚守,风餐露宿,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夜间,炮手坐在炮盘上,不到5分钟鞋底就和炮盘冻在了一起,离开战位时需要其他战士踢上几脚才能移动脚步。高炮502团1连的阵地是遏阻美机攻击清川江桥的重要屏障,数日激战后,原本翠绿的山体全成黑色,阵地周围弹坑累累,进出阵地不得不在弹坑间跳跃往来,被称为“空中的上甘岭”。志愿军的猛烈炮火给美军飞行员带来了强烈的震憾,一个参加过二战的美军飞行员回忆说:“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的情形,他们用大炮向我们直射,我甚至可以看到炮口的火光。高射炮火像百老汇大街上五彩缤纷的礼花一样。”随着增援安州的志愿军高炮部队不断到达,美国远东空军司令部越来越感到获胜无望,他们哀叹:“这段时间里,共军的对空防御是占了优势的……我们费尽心机地利用了战术上的一切机智和变化,企图在活动中不受损失,但我们感到越来越棘手了。”这场原计划用11天从空中“购买”安州的战役,在进行了一半时间后,不得不提前黯然收场。安州之战是抗美援朝防空作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斗,志愿军高炮部队在敌我兵力悬殊的艰难条件下与敌苦战六昼夜,共击落敌机15架,击伤敌机40架,保证了安州地区的交通畅通,为志愿军反登陆作战准备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中朝军队的充分准备,美军的西海岸登陆计划最终胎死腹中。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美国空军将最新研制的F-86F战斗轰炸机用于朝鲜战场,这种战机航速和最大升限均有较大提高,并装有雷达瞄准具,能够大幅提高轰炸命中率。1953年7月20日,美军派出24架新型F-86F飞机对清川江桥实施轰炸。高炮部队针对该机型航速快的特点,加大射击提前量,在一天的战斗中,击落敌机8架,击伤4架。新型战机未能改变美国空军在朝鲜的命运,此后直到停战协定签字,美国空军再未发动大规模的轰炸行动。

       在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高射炮兵先后有4个野战高射炮师、21个城防高射炮团、60个独立高射炮营,1个探照灯团和5个探照灯营、4个雷达站,近10万人先后入朝参战,共击落敌机2335架,击伤7512架,给美国远东空军以沉重打击,为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功勋将永远为历史所铭记。
来源:总字部队子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