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世明】 寻梦井冈山

 古稀童趣 2022-08-18 发布于安徽

          寻梦井冈山



中学时代,我就能熟读毛主席的诗词《西江月·井冈山》,知道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根据地,红色的摇篮,早就有一个梦想,去登井冈山,感受当年红军的丰功伟绩。

今年初夏,终于有了机会,我随“红色之旅”旅游团来到了井冈山。井冈山位于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据说井冈山的名称来源于五指峰的“井冈山村”。清朝初年,一位叫蓝子希的客家人,为避战乱从广东迁入罗霄山脉,在五指峰下一条名叫河西垅的山谷里隐匿安身。他的住所四面环山,形状若井,门前小溪潺潺。客家人称溪为“江”,便得名为“井江”。后来,蓝家人世代繁衍,又有人家不断迁居此地,形成一个村子,因依山临江,加上客家话“江”、“冈”谐音,便成了“井冈山村”,“井冈山”因而得名。

真正使“井冈山”名闻遐迩是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一词首次出现在毛泽东写给中共中央报告《井冈山的斗争》里。

井冈山有100多处记载红军丰功伟绩的遗址,导游小姐领着我们游览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毛泽东在茨坪、大井的两处旧居、小井红军医院、红军造币厂和黄洋界。

我们来到坐落在林木苍翠的茨坪北山烈士陵园下,陵园大门处,立着一条横式园标“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当年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宋任穷题写的。绕过花坛,我们正要拾阶而上,导游小姐叫住大家,她指着伸向山腰的台阶告诉我们:这里有两组台阶,大家最好数着上。我们好奇地一步一数地朝上跨,第一组49级,第二组60级。我们望着导游小姐,不明白什么意思。导游说:第一组寓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第二组寓意陵园建成于井冈山根据地创建60周年。大家听了频频点头。

参观了纪念堂,游览了碑林和雕塑园,我们登上最高点,一座高27米的纪念碑耸立在山顶。27米寓意井冈山根据地创建于1927年。纪念碑的造型呈“山”字状,导游说:纪念碑有两层含义:远观如一团火焰,寓意井冈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看如钢枪林立,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碑的基座由“将军红”大理石砌成,高9.7米,寓意纪念碑于1997年纪念井冈山根据地创建70周年建成。碑上是邓小平题写的“井冈山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在阳光里熠熠生辉。纪念碑前有一尊青铜雕塑,名为“母亲”,寓意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我在心里暗暗赞叹:设计者真是了不起,每一个设计,每一个细节,都蕴藏着深远的含义。

在茨坪毛泽东旧居,我们参观了毛泽东的居室,室内有一床,一桌,一盏油灯,一个篾箩。床上铺的是干草,盖的是薄线毯。就在这间简陋的小屋里,毛泽东就着一盏油灯,起草了《井冈山的斗争》。当年,贺子珍与毛泽东同住在此。如今室内置有二人蜡象,以示后人对两位伟人的敬仰。隔壁的房间是当年的餐厅,陈列着一张木桌,一个竹质的菜盆,还有红米、南瓜、秋茄。看着这些不难想象,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里,这里会时时唱响《红米饭,南瓜汤》。现在,这里已成为艰苦奋斗的象征,给每个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在去大井的路上,导游小姐唱起了《红米饭,南瓜汤》。她的歌声委婉动听,震撼着每个人的心。不一会儿,许多人跟着和唱起来:“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歌声在大井上空回荡,在井冈山间萦绕,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井冈山斗争如火如荼的岁月。

沿着一条水泥路,我们很快来到大井毛泽东旧居。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毛泽东旧居前的草坪上,有一棵大柞树,树旁有一块大石头。导游小姐声情并茂地向我们介绍起来:当年,毛主席住在这里时,每天清晨,他手捧书卷,身披朝霞和露水,坐在树旁的大石上,聚精会神地读书,批阅文件。后人称此石为“读书石”。我真想拍一张大柞树和读书石的照片留作纪念。可惜游人们你推我搡抢着往读书石上坐,一块不大的读书石上,屁股挤着屁股坐着三四个人抢着拍照。我真不明白这些人是如何理解“读书石”的?

“去黄洋界了!”人群中有人高喊一声。大家随着高兴地叫喊起来。

黄洋界,因毛泽东诗词“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声名远扬,令人敬仰和往。在黄洋界上,我看到当年红四军利用黄洋界的天然屏蔽,修筑的哨口工事,哨口营房和当年用过的迫击炮。不禁想起1928年7月,国民党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二次“会剿”。敌人乘红军主力冒进湘南、井冈山后方空虚之际,纠集湘赣两省7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发动进攻,打响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湘军4个团气势汹汹地朝哨口扑来,守山的红军两个连在赤卫队和井冈山老百姓的帮助下,利用竹钉阵、擂木滚石、竹篱笆和刀枪,据险抵抗,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就在敌人再次发动强攻时,有几个战士从茨坪抬来了迫击炮,架在瞭望哨上,朝敌人开火。前两发炮弹因潮湿成为哑炮,最后一发在敌军山下的指挥所附近炸响。当时,黄洋界上旌旗飘舞,枪炮齐鸣,杀声震天。敌人误认为红军主力回来了,加上黄洋界久攻不下,吓得仓皇而逃。毛泽东在桂东一带听到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消息,欣喜万分,挥毫题写了诗词《西江月·井冈山》。

我站在黄洋界哨口工事遗址旁,眺望群山,这里山峰奇崛,谷壑幽深,云雾缭绕,蔚为壮观,正象当地一首歌谣形容黄洋界哨口那样:“山连山来岭连岭,黄洋界上是高峰,高峰岭上设哨口,好比把守摩天岭。”

如今的黄洋界已成为井冈山红色遗址的代表、井冈山的象征。人们在此感怀历史、凭吊先烈、欣赏风光。在井冈山,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革命洗礼。 




【作者简介】

殷世明,自由撰稿人,出版过散文集《我的故事》、少年科学丛书《动物中的奥秘》。在全国十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50余万字,有故事、散文、小说发表于港台及美国《华人日报》等报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