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禄岂有尽 人不能闲——记著名楹联家朱天序先生

 古稀童趣 2022-08-18 发布于安徽

    禄岂有尽  人不能闲

               ——记著名楹联家朱天序先生


编者按】本文原载于2006-1-31的《中华楹联》报,文章记叙了当涂籍楹联家朱天序先生的一些往事,真实地再现了一位长居塞北而念念不忘故乡的长者的家国情怀。本文发表的当年,朱先生就因病逝世了。斯人虽已逝,其情犹可追。故选登之。



      朱天序先生,1927年生,安徽当涂人。民盟盟员,大学本科毕业,虽原籍江南,但从1949年起就一直在张家口工作,已可算是地地道道的塞北人。

近半个世纪,朱老执教秉文,教学相长;博奥润文,识历日广;以德从教,精修本业。历任中学高级教师,民盟新华学校副校长。1987年离休,1998年离岗,老有所学,笔耕不辍,尤在诗、联、文方面勾沉探奥,日深日远。现为张家口楹联学会、河北省楹联学会和中国楹联学会三栖会员。朱老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诸方面造诣颇深,创作殊荣硕果累累。

初知朱老,是在1990年民盟新华学校学习时,同学说起,有一位朱校长,善教博识,为人和善,总是苦口婆心对待每一位莘莘学子。后来接触几次,果然如此。朱老和蔼可亲,谈吐间卓然大家之风。行文如流水,述理似翔云,深入浅出,对待晚辈如友似朋。后来,我开始涉足楹联,在国内外诸多报刊杂志,常见朱先生大名,每遇于眼前,见之最多的是《中国楹联报》、《对联》、《北京晚报》、《北京劳动午报》等等。

朱先生之文,极具开拓精神,以文而观,可知先生积学丰厚,广闻博洽,自成一家。朱先生治学总是脚踏实地,下真功夫、苦功夫,凡事皆探究竟而后止。

朱先生的楹联,很有特点,张家口市楹联学会会长赵世吉教授曾如是评价朱老创作的楹联:

一是快。朱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思维异常敏捷,可谓塞外联界的急才。每当学会开会布置创作任务,他总是第一时间把高质量的作品提交出来。

二是勤。常言道:“天才出于勤奋”。朱老的创作水平,居于我会之前列,但他总是虚怀若谷,勤奋学习。为此,他不仅付出了巨大的精神代价,同时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买了许多联书,定了多种楹联类报刊杂志,学习不倦,创作不断,仅几年工夫,便能结集出版。

三是严。他离休前虽然是教数学的,但热爱文学,熟悉楹联,在继承传统和力求创新上,毫不含糊。他写的联语中,几乎没有违律现象。

四是乐。朱老在文革前近三十年中,风风雨雨,历尽艰辛,但都能乐观应对。且看他在年近八旬时所写的忆旧抒怀联:

八旬不老,历三载坎坷还算少;

百岁可期,享廿年幸福应为多。

他以三十年的苦难与八十岁高寿相比,与还能享二十年幸福相比,足见其乐观心志。现在,虽老病缠身,但仍撰文书联不辍,常自谦为:“老有所乐”。其实,从他乐观奋进,规人劝世的联作来看,“老有所为”当之无愧。

朱先生始终以使命感对待工作,特别注意基础教育与人才培养。近年来我们一起参加了多次楹联大赛的评审,先生对每一幅联作、甚至每一个字均反复斟酌,严格把关,并将评审理由讲与在场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对于我们年轻人,先生更是不厌其烦地把每一个字的平仄、字义、用法反复地讲述,直到我等大彻大悟。凡此种种,均使先生的品行、德操在张家口楹联界乃至全国楹联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此之前,朱先生名于外者,主要是联理联评。事实上,他的楹联创作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崭露头角,只是那个年代是不允许有些作品留下来的。至八十年代,社会振兴,人文重视,以至九十年代(楹)联艺(术)重新登场,朱先生的个人创作才渐入佳境。

为使多年作品结集,先生对其十余年之胜游写景、感怀抒情、喜庆即事、联友赠答、应嘱急就、交谊题襟等各类联作几经删汰,手选421幅联作及40篇文章,方结集《姑溪涓滴》付梓。是名,先生解为“故乡姑溪涓涓细水而源远流长”。而且在《姑溪涓滴》后记中先生谦言:如是作品,并不是什么佳联美文,只是生逢盛世的个人心声罢了。

读者不难发现,《姑溪涓滴》的每一页每一行每一字都是朱先生心血的凝结。或时事感怀,或春联寿句,或出句应对,或应征题贺,或诗钟,或品画配联,均是先生经一事、睹一物、交一友,凡有所感,即直抒胸臆而成。尤其是出句,堪称妙笔生花,难怪朱先生连年被《中国楹联报》评为“十佳”出句高手和“五佳”出句高手。

“山青水秀,民富官廉”。这是朱先生的春联,是联明快大方,寓意深刻。

他为“罗敷采桑图”配的联是“桑绦彩练随身舞,罗敷苦心顺世传”。从联中可以看出朱先生遣词炼字的功底。

禽流感肆虐,朱先生奋笔书联:“讲求人卫生,预防病害添福寿;关注禽流感,阻断疫情保健康”。

 “神六”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朱先生更是豪情满怀,用短短十字抒发出华夏儿女的心声:“长空迎贵客,大地放新星”。

朱先生耄耋之年,性情恬淡,养病之余,也不忘以文寄情,在他的《老年忆旧抒怀》中这样记述:1943年,我到中国公学就读,后转入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入二野军政大学。同年,北调入中央军委工程学校,学校校址在张家口。此后历经30余年的坎坷,但欣逢盛世,目前能安度晚年。为了忆旧抒怀,特写短联数副。

    “盛世夕阳犹献采;严冬梅蕊更留芳。

   “老眼不花观世态;童心永住爱人生。”

   “讲台三尺研勾股;粉笔一支话古今。”

   “蚕丝情系赵钱李;桃蕊香馨亚美欧。”

从教三十余年,或教数学,或办学校,老了在家,闲来觅乐。

    “一台彩电随心乐;半榻残书应手眠。”

        “作对吟联,春夏秋冬勤索句;

         游山玩水,东南西北遍寻芳。”

老来无事,翻翻残书,看看电视,写写文章、对联以消遣。近年来,已有文章40余篇、联对600余幅,在近50余家报纸刊物上发表,也算一大安慰。是啊,“ 禄岂有尽;人不能闲”朱先生一直这样勉励我们,同时也勉励他自己。

纵观古往今来,善理论而不善创作者有之,善创作而不善理论者有之,既善理论又善创作者亦有之。朱先生属于第三种人。

俗话说的好:文如其人,尤其对朱老而言,更是恰如其分。难怪,当朱先生的《姑溪涓滴》送到大家手中之时,张家口二百多联人都对先生感动和敬佩。张家口联老胡庚辰是这样评价朱先生的:

             清新隽逸字玑珠,

             “十最” 高名信不诬。

             出句“五佳”国能手,

             联坛谁不赞当涂。

张家口资深联人章海深评价朱先生:

         天天妙句出,不怕宝刀老;

         序序佳文现,只求玉管新。

是的,朱老不会老,一个蕴藏着无穷无尽艺术细胞的生命,原本就该永葆青春,我们真诚期待,真诚祝愿--- ---




【作者简介】河北省张家口市诗词楹联协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