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戎林主编|《马鞍山市最美地名故事 》(五)

 古稀童趣 2022-08-18 发布于安徽

《马鞍山市最美地名故事》(五)

戎林主编|《马鞍山市最美地名故事 》—— 一本美丽的地名书

人有人名,地有地名:人名是生命的符号,地名是那块土地的象征;人名活不过百岁,而地名却能活过百年、千年。马鞍山得名是因为楚霸王的马鞍落地化成的青山,和县是因人们厌恶战争而在那里谈判求得和平而得名,含山的得名是因为两座酷似巨龙的山脉口中含着一座圆形小山……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不知道已经活了多少年多少代,她们还会伴着地球有滋味地活下去,一直活到地老天荒也不会消亡。

地名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地域性等特性。千奇百怪的地名,是我们的祖先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我们从地名的字面上,能感受到它所表达的深刻含义,这也是人们取名时的着眼点。研究地名,传播地名,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这方土地的前世今生,更能读懂脚下这块养育我们的土地。

这本《马鞍山最美地名故事》展现了这座城市许多地名的由来,她们有的是因传说而得名,有的因是人物而得名,有的是因地形地貌而得名,有的是因特产而得名。这些名字是美丽的,像“濮塘”的“濮”,拆开来,就是有水,有人,有业的美好家园;还有采石矶、翠螺山、香泉、梅山等等,哪个不是色香味俱佳的好地名。

地名是看得见山的故土心,地名是看得见水的思乡情,地名记得住乡愁的回家路。这本马鞍山地名故事,就是一本凝聚着故土心,思乡情的珍珠,是牵引着你回家的指南,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课本。是真希望我们的每个大人和孩子都能读读这本书,熟悉我们城市的每个地名,清楚她的来历,从而激发我们对家乡热爱。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热爱家乡也就是热爱祖国。

在市民政局的组织下,从征集稿件到成书,我们用了两年多时间。再经过专家评审、推荐,终于把这部内容丰富的书稿呈现在全市人民面前。目前先在微信公众号《古稀童趣》上分期选载,我们将在听取读者意见的基础上,再编辑第二本、第三本地名故事,希望得到读者的支持和关注。

本期故事由戎林老师撰写。

第一部分   马鞍山市区

马鞍山

采石矶(之一)

采石矶(之二)

牛渚矶

三台阁

三元洞

捉月台

大脚印

燃犀亭

宝积山

小九华

望夫石

雨山湖

慈姥山

葛羊山

钟村

濮塘

幽谷山庄

凤山村

怪坡

九龙坳

老鸦窠村

和尚桥

小黄洲

13

雨山湖

雨山湖

在九峰环抱、林木葱秀的马鞍山市区,有一个千亩水面的雨山湖,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市中心,晶莹剔透,那清澈的湖水,向人们讲述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马鞍山下是一片浩瀚无垠的水泊,周围的山村里住着一些捕鱼为生和砍柴度日的穷苦百姓。村子里有一位姑娘,名叫明雨,长得如花似玉。村里有一位青年,名叫才佳。才佳长得眉清目秀,聪明出众,也是方圆几十里人人称赞的好后生。明雨和才佳从小在一起,青梅竹马,形影不离,打柴、捕鱼日日相守,长大后,他们彼此相爱。就在他们即将成婚的时候,村里一个渔霸看中了明雨的美貌,企图强占为妾,并限定时日要来迎娶。乡亲们见状纷纷为明雨说情,但是渔霸死心塌地,一意孤行,乡亲们多次求情也无济于事。迫于无奈,在一个风清月白之夜,明雨和才佳两人携手登山,对着高悬的明月,在山上撮土为香,上拜天,下拜地,结为夫妻。

春种秋收,光阴荏苒。眼看着渔霸限定的日期就要到了,明雨已经怀孕,到了临盆之期,两人不知所措。正在此时,渔霸得到这个消息,恼羞成怒,竟在明雨临产之际,派人用绳绑架了明雨和才佳。在孩子出生后,渔霸竟掼死了呱呱坠地的婴儿,扔进了水泊。就在明雨和才佳被抓到渔霸家的第三天夜里,风狂雨骤,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明雨和才佳挣脱了绳索,从渔霸家里逃了出来。但是,黑夜漫漫,道路泥泞,哪里是他们的生路?他们前面跑,渔霸后面紧紧地追,明雨知道走投无路了,悲愤交加,他们毅然爬上当初海誓山盟,结为夫妻的山顶,双双跳进山下水泊中。

没有多久,在水泊之中竟然冒出两座青山来,山慢慢地长高,水慢慢地上涨,一会儿便淹没了渔霸的深宅大院。两座青山之间的水泊变成了一个形似娃娃的水塘。后来人们为纪念这对男女有爱情,就把这两座青山叫做雨山和佳山,把两山之间的水塘叫作娃娃塘,后改名叫雨山湖。

从此,两座青山隔湖相望。每逢春汛秋潮时期,湖水上涨,满湖碧波荡漾,闪闪烁烁,就像滚滚泪珠一般。因此,人们又有“泪洒相思湖”之说。

雨山湖

14

慈姥山

                                    慈姥山

离马鞍山不远,有座形似猫儿的山,叫慈姥山,又称慈母山,山上原来有一处坐北朝南的楼阁,窗明几净,这就是昭明太子读书的地方。让人费解的是,一个太子怎么放着帝王不做,跑到这深山幽林、杳无人烟的山里来读书呢?

昭明太子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儿子。他自幼就喜爱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到了十几岁,已经是博览群书,满腹经纶了。他在宫里什么事都不问,只是埋头读书。在他住的宫里,光藏书就有三万卷,但他还不满足,成天缠住父亲,要走出建康城,遍找读书处,读一辈子书,做一辈子学问。父王想叫儿子继承皇位,安邦定国,可是儿子就不喜欢。梁武帝爱子心切,没法子,只好答应儿子的要求。

太子离开建康城,来到这座小山上。虽然人烟荒芜,但竹林茂盛,还算清雅,立即吩咐地方官,派遣工匠,在这里造房起屋,读书选文。

这里离建康百来里,连吃水还要从山下往山上挑。母亲知道后,心疼得要命,就派了宫娥彩女、太监侍从,带着珍珠宝玩和山珍海味来到这里,让太子鉴赏把玩,散散心;还要让那些宫娥彩女为太子吹箫弹琴,唱歌跳舞,解解闷。不料太子什么都不要,对派来的大臣说:“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并且叫大臣回禀母后:“母亲如果痛惜孩儿,只要把东宫的三万藏书运来就够了。”母亲无奈,只得依从。

太子在这里一住就是好几个春秋,传说举世闻名的《昭明文选》就是在这里编纂的。太子整天和当时一班文人在书阁里读书谈心,编选文章。有时在山下的小亭子里,接待来访的文人。不知不觉,十年过去了,洋洋洒洒三十卷的文选稿本眼看编好。可是,由于劳累过度,他的视力越来越差。

母亲得知,心疼万分,决定亲自去把儿子接回来。那是个黄叶遍地的金秋,母亲来到山上,见儿子还在埋头苦读,连唤三声,太子才转过脸来,一看是母亲,马上站起。母亲便提出要带他回去,太子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顺手从桌边拿起刚用过的竹筷,跑到门外,往土里一插,含泪对母亲说:“如果能让竹筷长成竹子,我马上随母亲归去!”母亲看着儿子那清瘦的面庞,几乎失明的双眼,悲痛得哭出声来。这哭声传到天上,被正在巡游的玉皇大帝听见了,问明此事,被这人间母爱深深打动,传令让那些插在土里的竹子很快长成了一杆杆青竹。

如今,在当年太子读书的地方,读书阁早已不在,却留下一棵棵长得体形很像筷子一样的方竹,人称慈母竹。相传,皇宫里经常派人来采伐,这种竹,是制造箫管的好材料。李白来到这里,被故事中的母子深情所感动,写下一首《慈姥竹》。把山上的竹子做成的箫管吹奏出来的声音比作“龙吟”、“凤曲”。每当你来到山下,就会听见那漫山遍野的竹子在风中轻轻地呜咽,仿佛是在吹奏着一支支动人的乐曲。

流经城市的那条河就叫慈母河,相传是太子母亲的眼泪流成的。

15

葛羊山

葛羊山

从前,葛羊山下住着一个老汉,叫张贵,专靠打柴度日。

老汉每天天不亮就上山砍柴,砍好一担就挑到镇上去卖掉,换点米回来。年复一年,近处山上的柴都被他打光了,只得到远处山上去砍。

这天,张老汉来到后面的山上,一片碧绿的松树吸引了他。当他走到树林里时,一下子惊呆了,林中放着八张石凳、四张石桌,油光发亮,奇怪,这里连人毛都没一个,哪来这么多石凳石桌呢?

张贵觉得好奇,就坐在石凳上静等,左等右等什么也没等到。天渐渐黑了,他见没有希望了,准备砍担松枝回家,正欲举刀,又一想,松树砍了,石凳石桌露在外面,任太阳烤晒,这么好的景致太可惜了,于是他转过身到别处割了一担茅草。

从此,张老汉每天都到这里割草,忙了一阵,总要坐在石凳上歇歇,抽袋烟。不知不觉,他喜欢上了这块地方,每天临走前,总要把石凳石桌擦得干干净净,地上打扫得清清爽爽,好像这里就是他的家。

一晃两年过去,松树旁的茅草不但没有割完,却越来越多,张老汉心里美滋滋的。

这天,张老汉精神特别好,一早就起床,他想趁着天暖和多打点草,买些钱回来做两件过冬衣服。可是当他刚走松树林旁,忽听林中传来一阵阵“叭——叭“的声音,接着听见有人在说话:“窠槽马,看你还往哪里逃,哈哈……”

老汉一怔,忙跑过去,只见树林的石凳上坐着八个身着长衫,白发苍苍的老汉,正围在一起下棋,一边下一边还不停地吃着桃子。老汉走了过去,将肩上的扁担插在地上,一声不吱站在旁边看着八个老汉下棋。

八个老汉神态各异,有的愁眉不展,有的眉毛胡子都在笑,简直象疯子一般。那笑声感染了张老汉,忍不住也大笑起来。这一笑不当紧不,待他再看时,八个老汉已经没了踪影。老汉看看,地上只丢下了一堆桃核子。还有几个没来得及啃,张老汉觉得肚子有些饿,忙拾起桃子一个个啃个净光。

休息片刻,他准备走人,正想把插在地上的扁担拨起,不知怎的,叭的一声,断了,仔细看看,扁担头已烂在土中。张老汉望望空空的石桌,叹口气,下山去了。

走着走着,张老汉忽然觉得身子轻飘然的,他呀的一声,发现自己升天了,成仙了。他竟然骑着一只大绵羊飘飘荡荡在天上飞着,隐约看见刚才下棋的几个老头在前面飘,原来,那八个老汉是八仙变的。这时张老汉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他沾上了仙气,也成仙人了,难过的是,老太婆还在家里等着他的柴禾烧开水下面条呢!

主编

戎林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马鞍山市政府文化顾问,在海内外出版中长篇小说、散文等各类书藉数十种,其中有《采石大战》、《李白》、《摇曳的烛光》、《一个作家一座城市》等。获省以上奖项22次,包括两岸征文一等奖、文化部优秀图书奖、人民文学作品奖、五个一工程奖、安徽文学奖、台湾九歌中篇小说大赛二等奖、冰心图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作品奖。散文《认识父亲》被国家高等教育出版社选入《大学语文》课本,多篇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

——主编简介

【图文编辑】老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