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道荣|田野的歌唱

 古稀童趣 2022-08-18 发布于安徽

田野的歌唱

——记国家当涂民歌

“非遗”传承人陶小妹

引子 

“郎在唉下风薅稻溜稞唉唉,妹阿在那个上风唉唉唉,唱呀唱山歌唻唉……”一曲《唱得绿海泛金波》,美妙悦耳的歌声飘荡在广袤的田野,似带泥土芳香的清风荡涤了哥劳作的疲劳,像涓涓流淌的溪水滋润着哥的心田,情意绵绵,婉转悠扬。原来是一位姑娘在绿油油的稻田里薅稻稞时引吭高歌,她就是马鞍山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当涂民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陶小妹。

 

民歌海洋

马鞍山市当涂县素有“民歌之海”之称,当涂民歌语言丰富,结构完整,曲调多样,唱法独特,显示鲜明的民间音乐和语言艺术魅力。优美抒情,节奏轻快,富有江南水乡的独特风味,合唱、对唱、联唱,形式多样。一唱三吆喝,回环反复,或铿锵有力,或优美抒情。吐词带有浓郁的当涂方言特色,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和爱情生活。    

当涂民歌历史悠久。汉朝以来,当涂民歌兴起;唐宋时期,当涂沿江、沿河、沿湖“船歌”、“渔歌”、“水调”传唱,两宋“踏歌”盛行于世,元、明、清,“水调新腔”、“小调”、“民谣”、“竹枝歌”闪亮登场。新中国成立之后,当涂民歌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多次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广大文化工作者呕心沥血编纂出版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和音像制品。民歌,这朵民间奇葩绽放在祖国大地,鲜活艳丽,颇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歌声似天籁之音,口口相传,即兴创作,在插秧、薅稻、车水、打麦、采菱、捕鱼、放牛……繁忙的生产活动中,情不自禁的唱起美妙的民歌;生活中的社交、节庆、恋爱、礼仪活动里也同样萦绕着民歌的美妙旋律。歌唱,使生活的滋味幸福绵长;歌唱,平添了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歌唱,使水乡灵秀美丽。    

民歌载入文字,最早在六朝时期(220一589)就有当涂民歌的记载,刘宋皇帝刘裕主持的著名“白纻歌舞”即是当涂民歌演唱之一脉。长期生活在当涂的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二十多首《田夫踏歌》和“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吟唱都属于民歌范畴。清代当涂人黄钺以当地风俗民情为主要内容的五十多首《于湖竹枝词》代表了当时当涂民歌的最高艺术水平。    

1949年以后,当涂人民创作、传唱民歌形成了热潮,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至鼎盛阶段,民歌的海洋从此传扬四海,彰显了它独特的魅力。

驰骋歌坛

陶小妹出生于一九七一年水乡当涂,活泼的丫头像一叶小舟穿行于民歌的海洋。焦家村陶家生产队一年四季飘曳着民歌的旋律,妈妈在哺乳的时候,哥哥姐姐在摇她睡觉的时候,奶奶在锅里烧锅做饭时候都哼唱着民歌,五岁的姑娘最大爱好就是不停地缠着爸爸陶宏润、妈妈刘东银教唱民歌。青葱少年时,陶小妹最乐意干的一件事就是听妈妈和劳作妇女一起唱民歌。春夏之交,小麦收割,在生产队的打麦场上几十位农妇梿枷翻飞,妈妈亮开嗓门领唱着《打麦歌》,一人唱来众人和,节奏越来越快,越唱越有劲,在“……吆喝嗨,吆唠嗨,打麦栽秧两头忙唉,吆喝嗨吆唠嗨”的歌声中一粒粒麦粒和着汗水落地,她们边打边唱,歌声铿锵有力,梿枷在欢快的旋律中,似翻飞的衣袂 .飘然若仙。陶小妹和小伙伴们就跟在后面鹦鹉学舌,手舞足蹈,如痴如醉地学唱着。

到了夏天,插好的秧苗渐渐长大了,生产队又开始组织妇女到田里去薅杂草,陶小妹跟着去听妈妈和生产队的妇女们唱秧田号子,嗓子好的妇女领唱,歌声清丽圆润,像水乡的清风吹来,稻田荡起绿色的波浪,妇女心头也漾起快乐的涟漪。虽是盛夏,感到透心的凉爽。人们天黑收工回家,陶小妹还不肯罢休,缠着妈妈一遍一遍地唱着,歌声回荡在落日余晖中,直到学会了她才一蹦一跳地跟妈妈回家,陶小妹从小就被浓厚的民歌氛围熏染着、陶醉着。她唱着民歌长大,水灵灵的大眼,甜甜的脸蛋,白皙的皮肤,麻花小辫披在肩头,百灵鸟般人见人爱,成为陶家第四代民歌传承人。

斗转星移,光阴似箭,1988年花季的陶小妹面试过关,参加了在查湾乡由当涂县举办的首届“农民民歌艺演”的“当涂民歌”集休培训。有幸接受当涂民歌奠基人、当涂县姑孰镇文化站长潘诚志的教导。从此,陶小妹从对民歌的朦胧认识到深入领会,懂得当涂民歌的历史文化内涵,明白了民歌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在全国乃至海外享有盛誉。她领会了每一类民歌的演唱方法和艺术特色。在一个月的集体培训中,县里请来一批顶尖的民歌高手教唱。陶小妹说:“这次培训是我民歌生涯中第一个里程碑,除了聆听老师们原生态的天籁之音,还学会了当涂民歌的代表作,我感悟到它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陶小妹从此对当涂民歌情有独钟,从早到晚,满脑子里都是《唱得绿海泛金波》、 《打麦歌》、 《玉莲子》、《颂春》、《秧歌号子》、《龙船号子》,她根据山歌、秧歌、渔歌的不同风格将各类民歌演绎得洒脱轻盈,飘曳如幻:山歌嘹亮、高亢,富有山野特色;秧歌委婉、悠扬,富有田野情趣;渔歌清越、明快,富有水乡气息。

陶小妹嫁到了姑孰镇五一村,为人妻、为人母,生活的重负丝毫没有影响她对民歌的执著追求,岁月的艰辛,也没有改变她对民歌的满腔热爱。多年的农村生活,打猪草、栽秧,割稻、打麦样样农活拿得起。生活,给她的民歌创作、演唱提供了不尽的源泉,她除了爱唱传统老歌还不断收集不同年龄段的民歌,一曲《小放牛》:“……什么东西唉唉有嘴不讲话?什么东西无嘴叫喳喳?什么东西哎哎有腿不走路?什么东西无腿行天下唻?她自问自答:茶壶哎哎有嘴不讲话,铜锣无嘴叫喳喳唻,桌子有腿不走路唻,小船无腿走天下唻”那甜润清丽的歌声,表达了快乐的童趣和智慧,抒发了农民的质朴情感,似天籁飘曳在广袤的田野。

她多次参加了镇、县、市的节庆演出活动,都获得好评,大大增强了她的信心,从此她有一个梦想: 要把优美的“当涂民歌”唱到全省、全国,唱到中央电视台,唱向全世界!

2002年春天,马鞍山市文化馆副馆长张建华,音乐老师冷红梅风尘仆仆来到当涂县文化馆对陶小妹宣布了特大喜讯: 经过认真挑选,决定陶小妹参加第二届全国农民歌手电视大赛。陶小妹多年的梦想成真——“当涂民歌”终于走向了全国。她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老师和领导的期望,唱响当涂民歌。按照县文化局领导的安排,她来到市文化馆,冷红梅老师从吐字、发音、舞台形象到礼仪各方面精心指导。张建华、冷红梅和刘思华老师为她组织成立了“小妹五组合”表演队。陶小妹发挥嗓音清纯甜美的优势,承担主唱;四小妹妹分别是杜青、杜娟、徐丽娜、张雨婷四人唱和声。决赛要到2004年的秋天,需经过三年的排练,陶小妹心里打起了鼓:儿子即将小学毕业,午饭不能保证,耽误儿子学习是大事;万一辛苦排练几年,到时参加不了决赛,怎么对得起指导自己的老师呀……思来想去,坚强的陶小妹咬牙克服困难,每天五点就起床洗衣、做饭,一切安排好已是七点钟。每天准时从当涂趁车赶到市区参加排练,即使感冒发烧,生病吊水也没落下一节课,寒来暑往,天天如此。

2003年11月28日至30日,陶小妹等组成的“小妹组合”参加在南京举办的江苏、安徽赛区比赛,“小妹组合”演唱的《打麦歌》吐词、演唱准确,圆润抒情,徐疾有度,游刃有余。陶小妹的领唱出口不凡,婉转悠扬:“五月的乡村菜花黄唉”音色清丽饱满,四小妹的和声优美浑厚:“菜花黄唻吆喝嗨。”尤其是合唱高潮时的“轰隆隆隆隆隆隆隆哗啦啦吆喝嗨,吆喝嗨,吆喝嗨”在民族乐器的伴奏下,演唱完美和谐,富有立体质感,拿捏得体,终于荣获“优秀新人奖。”初战告捷,坚定了大家的信心,但是,更大更艰巨的考验还在后面!

2004年9月中旬,“全国农民歌手电视大赛”江苏高淳举办,全国28个省级代表队近百名歌手云集高淳,仅安徽省就有四个队参加角逐,其中就有马鞍山市当涂县的“小妹组合”。走进赛场,气氛十分紧张热烈。预赛、决赛赛程安排紧凑,每首歌演唱时间不得超过四分钟,评委都是国家级顶尖歌唱家,到了这里,领队的市文化局副局长吴大巢和冷红梅老师让她好好观摩别人演唱,用心去感悟舞台经验,保持冷静,确保正常发挥。俗话说“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三年的心血就在此一搏,一定要发挥最好状态!

转眼第六天到了,领队和老师们还像前几天一样到她们房间里给她们鼓劲加油,冷红梅老师更是关怀备至,要她们中午早点吃饭午睡一会儿,对下午的预赛发挥有好处,可是那天陶小妹紧张得怎么也无法入睡,冷老师给她半颗“安定”,吃过之后才睡着。醒来不久演出开始,当主持人报到安徽省马鞍山市“小妹组合”演唱时,她们早已化妆完毕准时入场,只见她们头扎白头巾,身穿白底碎花裳,黑色裤脚卷到小腿,一副典型农村少妇的打扮,凸显田园劳作的场景。毕竟是第一次参加全国大赛,陶小妹的心里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但她很快镇静下来。不曾想,正在她深情演唱时,台下的评委和观众情不自禁站起来,这时,冷红梅老师向她们直挥手,几乎要跑到舞台边上来了,陶小妹一下懵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长期的舞台经验使她很快镇静地唱下去,她是主唱,如果自己乱了阵脚,其他四人的和声必乱,几年的心血就白费了。她迅速地回到了民歌的意境中,当她唱到“吆喝唻”转身向后和队员互动交流时,才发现台上少了两个人。不一会儿,杜青又站到队伍里,那时候她才知道原来是张雨婷晕倒了,杜青把她抱下去又回来完成了演唱。演唱完毕,五个人如雷轰顶,哭成一团:三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了……五人万念俱灰。第二天宣布结果却出乎意外:当涂民歌《唱得绿海泛金波》和《打麦歌》精选段落组合受到评委们一致好评: 安徽“小妹组合”的民歌演唱“土得掉渣,美得出奇。”通过了预赛,冲进了决赛,这下五个姐妹又一次激动得泪水婆娑。

在第三天决赛中,“小妹组合”身着粉红翠绿相间的上衣围着鲜红的胸兜,下身穿着粉红或者深红的裤子,在炫目的灯光照耀下,光彩夺目,在水乡秀丽景色衬托下,姑娘显得益发神采飞扬。一阵悠扬的笛子前奏引领出陶小妹原生态的歌声“五月的乡村吗菜花黄唉,菜花黄唻吆喝嗨,吆喝唻,吆喝嗨。打麦栽秧两头忙唉,吆喝嗨……”把当年妈妈打麦的劳动场景,经过艺术加工演绎得淋漓尽致,更具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陶小妹的领唱悠扬婉转,四小妹的和声热烈欢快,观赏性极强,使观众如痴如醉,陶醉中的观众不由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打麦歌》一举荣获第二届全国农民歌手电视大赛二等奖,是安徽省唯一获奖者。

 

从此以后,陶小妹声名鹊起,在江淮大地乃至全国参加了多场演出获得广泛好评:从2003年到2018年15年中荣获县、市、省和全国农民歌手大赛一等奖等奖项近80余项目之多,奖誉等身,成为著名的农民歌手。2017年2月她被命名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理事会员,2018年荣获“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涂民歌唯一一位国家级传承人,在马鞍山市实现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零的突破。

名闻遐迩

当涂民歌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不仅演唱形式从村野走上了舞台,记载方式由口头记忆进入书面记载,而且大批精品从当涂走向了全省、全国和海外,名闻遐迩,迎来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吸引了著名作曲家、歌唱家先后来当涂采风,学习当涂民歌。国家级刊物《民间文学》刊载了《打麦歌》《唱得绿海泛金波》的歌词。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也于1980年2月录制《打麦歌》《唱得绿海泛金波》等13首当涂民歌,经常向省内外播放。1982年,中国唱片社将《打麦歌》《唱得绿海泛金波》《划龙船》《一把小伞亮铮铮》等9首当涂民歌灌制成立体声唱片,向全国及东南亚地区发行,当涂民歌开始走向国外。安徽省、北京市、上海等多家音乐出版社多次选载出版当涂民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选载40余首当涂民歌,使当涂成为安徽省入选民歌最多的县,从而获得了"民歌之海"的美誉。

进入新时代的2017年,中央电视台“群英汇”安徽(马鞍山民间文艺专场)表演中,陶小妹以一曲《勤嫂子》当涂民歌唱响了全国,她边唱边通过主持人介绍当涂民歌《唱得绿海泛金波》《打麦号子》《男女夯号子》《小放牛》《数鸡》等民歌的文化背景,《勤嫂子》唱道:树上喜鹊叫喳喳唻吗勤那嫂子唉唉唉,勤那嫂子唉唉唉,人人都把我勤嫂子夸吗,勤那嫂嫂唻吗乐坏了,红围那个腰带绿带围子飘,唉呦你哥哥嫩娇娇唻勤那嫂子唉……配以“唉唉唉”“娇娇唻”的重叠像声词,边唱边舞,酷似花枝摇曳,鸿雁翩舞,使勤嫂子形象在欢快的旋律中呼之欲出,幽默诙谐。著名主持人管彤也深受感染,产生共鸣,情不自禁地跟着又唱又舞起来,两位主持人一连问了陶小妹很多民歌的唱法技巧以及文化背景,向全国宣传了当涂民歌。

 
 

痴情传承

2006年6月“当涂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陶小妹被批准为安徽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对陶小妹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深化了她对当涂民歌这个“国宝”的认识,同时增强了演唱当涂民歌的自信心,以及挖掘、搜集、整理、传承当涂民歌的自觉性。

陶小妹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深知'当涂民歌’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代表性传承人应该做到: 熟练掌握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要积极开展传承活动。中年的陶小妹演艺臻于完美,从田野的歌唱走向舞台再回归到田野,返璞归真,回馈人民,让更多的人民唱响民歌,唱绿田野,繁荣农耕文化,这才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意义。

 2007年春节期间,陶小妹加入了马鞍山民间艺术团,并担任副团长,组织参与了“百场民间艺术进乡村”大型文化下乡活动,走到哪里就把“当涂民歌”唱到哪里。正月十八日,她来到娘家焦家村广场演出,父老乡亲的热情让她兴奋异常,她身着单薄的演出服,一口气唱了五首,还意犹未尽,虽然寒风刺骨,却感到全身热乎乎的。2009年开始,陶小妹加入了当涂县“文化志愿者”队伍,经常到机关、学校、社区、文化馆(站)、青少年宫传习当涂民歌,并建立了12个传习站(点),教唱1000多场次,教唱人达3万多人次。固定学员1000多人,其中100多人获奖,她教导的学生吴雨菲在第五届当涂民歌大赛中以一曲代表作《唱得绿海泛金波》荣获三等奖。在陶小妹的传唱下,当涂民歌影响越来越广泛,终于唱响了全国,唱到全世界。

2014年,陶小妹深入到到当涂县境内收集整理一些将要消失的原始当涂民歌,并根据不同年龄段招收独门徒弟陶金桂,陶春兰,陶金花,张小香,陶金梅等姑娘,进行口对口教唱传授当涂民歌,建立起“当涂县陶小妹民歌艺术团”,利用这个平台培养当涂民歌的接班人。

 

 在“当涂民歌”传习过程中,让陶小妹最揪心的事是随着农耕方式的变化,机器化插秧机和收割机代替了人力,往昔几十人、几百人的集体劳作的火热场面已经消失,难道“当涂民歌”传承、发扬的土壤不复存在了?从前合唱民歌的老人又相继离世,难道原生态的唱调也要变味了……一连串的问号在她脑中盘旋,她凭借融入骨髓的热爱,唯一的办法就是两个字——“抢救”。陶小妹深切感受时间的紧迫,她抓紧与时间赛跑。从此后,陶小妹不分昼夜走村串户,深人田间地头,进军营、敬老院演唱。

 

 为了加快收集资料,她深入水乡渔船向老人们搜集、整理、学唱新的当涂民歌。2011年夏天,中央电视台来当涂拍摄“诗仙李白”大型专题片,在姑溪河大桥下的渔船上,要拍摄一位男子撒网一位女子唱民歌的镜头。正当陶小妹在演唱的时候,一位70岁多的老奶奶,走出船舱当场演唱了一首《玉莲子》。那具有江南水乡独特韵味、原生态清丽流畅的嗓音让她着迷,她缠着老人唱了五首,直到录音的手机没电自动关机为止。从那以后,她一有空就来到船上向老人收集、整理民歌。

在此基础上,陶小妹实施当涂民歌“种子工程”,编印教材,培养民歌种子,参与安徽、江苏音像出版社编辑的《安徽民歌经典》和《水乡情韵》书籍。挖掘、记录“当涂民歌”词谱100多首,收集、整理《当涂民歌》研究史料四册,达60多万字。她还出版了当涂民歌理论专著,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型媒体对当涂民歌进行广泛宣传; 并录制成音像资料,使当涂民歌回归原本,系统、全面、科学地包装“当涂民歌”,当涂人民亲切地称她是“歌润当涂,情满城乡”的百灵鸟。

对民歌传承,陶小妹深入学习《非遗法》认识到,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而现在少数人对当涂民歌任意改编,甚至用通俗唱法,西洋乐器伴奏。她认为,这样严重歪曲当涂民歌的做法是不符合农耕时代民歌的本意。她坚持认为,当涂民歌一定要保持原汁原味,就应该用当涂方言演唱,这样才能使千百年来口耳相传、富有地域特色农耕时代的当涂民歌传扬久远。作为一名县政协委员,陶小妹忠实地履行职责,每年政协大会之前,她都深人基层调研,认真撰写提案。2013年,陶小妹积极推动并参与了由县政协副主席朱德福领衔的《关于国家非遗“当涂民歌”传承发展的建议》提案的起草工作。建议在传承工作中,必须保证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三位一体”,在部分中小学、乡镇文化站、社区建立传习基地(传习站)加强交流。与此同时,实施“当涂民歌走出去”战略,每年“民歌艺术节”期间,邀请省内外优秀民歌手同台演出,贴身交流,汲取精华,让当涂民歌的经典歌曲唱响国内外,扩大当涂民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展示当涂民歌的风采与魅力,实施当涂民歌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三进工程”。

    

如今,“当涂民歌进校园项目”已全面启动,她成为马鞍山师范专科学院和当涂实验学校主持传承工作,经过近10年的努力,当涂实验学校以当涂民歌为传承项目,获得国家教育部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歌声唉越唱越响溜亮唉唉,唱得那个绿海唉唉唉泛金波”歌乡辽阔的田野中,苍山耸翠间,浩渺的丹阳湖上……到处高歌着当涂民歌,当涂方言的唱词,优美的旋律飘向山山水水,飘在人们的心头,民歌优美乡音甜,天上人间她在深情地唱,歌声洋溢着她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让当涂民歌一代一代地永久传承下去!

 

文/蒋道荣

图/当涂文化馆

2018年5月20日第六次修改

2022年1月15日第七次改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