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良与恻隐之心

 昕明的书店 2022-08-18 发布于安徽

我从不认为人性本善,因为我觉得我自己就不是。当然,我也不觉得人性本恶,如果要让我形容人性本什么的话,我想尽量全面客观一些,大概就是,有的人天性善良,有的人天性邪恶,然而更多的人在一瞬善一瞬恶中无规律地流动。这句话看起来挺唬人的,但若是基于铃木光司的观点,这就是一句没有任何价值的废话。

善和恶是很难甄别的。一种善表达不得体了,也极有可能变为恶;一种恶在特殊的背景下,人们也有可能认为是善意。这时候往往有人会说,判断善恶你不能只看行为的外观,更要看这个人的内心活动——就好像一个人的内心活动如此容易被看穿一样,更不必说猜测别人的内心似乎是神婆才做的事。中国人有一种特别独特的判断方式,叫“这是为你好”,后面往往还要加一句“你怎么不领情”,这两句话发生的大部分语境中,双方是很难对某一行为是善还是“恶”——或许还没有达到“恶”的地步,达成共识的。曾在某一本专业相关的书中看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位视力障碍人士去取钱,热心市民将他带至ATM机旁,自告奋勇要替其取钱,向其索要银行卡和密码。视障人士很是震惊,婉言谢绝并表示自己能行。热心市民立刻觉得自己似被“羞辱”:“你以为我想吞掉你的钱吗?我是好心帮你,你不领情就算了,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这个故事中,两个人都不恶,甚至都很善良,但最后落得两方生气委屈,感觉对方在羞辱自己,仿佛善良在表达和传输的过程中被人偷换了。于是又有一种概念被提出来,要求人们在善良的同时要尊重,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要顾及别人的面子,这就将善良的标准大大提高了。人们想要散发善意的时候,会禁不住想,我这个光芒和热度合适吗?会不会太刺眼了?会不会太热了?毕竟只要对方承受不住,自己就无意中成了恶人。

相比之下,恻隐之心要容易得多。一个人善良也好,凶恶也罢,总会有恻隐之心的。就好像电影里灭人满门的杀手,看到藏在角落里哭泣的婴儿也会手下留情——虽然,他多半会抱走,然后并不告诉他自己是他的杀夫仇人。恻隐之心总让人感觉是一个闪念,而不是长期的品质,因此它也没什么要求,这一阵闪念过了,这个人还是这个人,但这个闪念足以让人回味一阵了。它从不令人为难,也不挑拨善良的人之间的关系,它就像是应当发生的那样,顺其自然地发生并带给人欢喜与感动。真是神奇,造物主可能猜到了敏感多疑的人们很难就“善”达成一个公认的标准,于是他又赋予了人们恻隐之心。

既然人们大都有恻隐之心,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也不至于太坏。社会日日在宣传行善,并试图树立一个宏观到不知道该如何确切执行的标准,用处能有多大呢?初中的时候,学校常组织去养老院做义工,每每去,都感觉老人们不甚快乐,甚至有些厌烦。有个女生剥了香蕉递到老人手上,老人推辞,这个同学又递,历经十几回合,老人坦白:我有糖尿病。大家都很尴尬。这种培养出来的善意,是永远达不到尊重的境界的,不过是一面之缘的人,连他的位置都不知道在哪里,又怎么能站在他的立场上考虑呢?

所以我常觉得,越是熟悉的人,对待他越是要善良,因为这里的善良能接收率远高于一个陌生人。但人们往往不懂这个道理,连我自己也是。大家对亲近的人倾泻负能量,折射阴暗面,将自己的肮脏和邪恶表露无遗,诚然,从某些角度上来说,比对陌生人做出这些事要好得多——毕竟,陌生人是不会忍耐和习惯的。我只是强调,要尽可能地对亲近的人善,而对陌生人只要维持一种礼貌就好。当他真正需要善意的时候,恻隐之心会动的 ——不管是谁。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平和地延续下去了。

思及此,我又想再次歌颂恻隐之心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