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中山病逝后,袁世凯儿子送来一副挽联,不愧为大才子!

 鹿文康金 2022-08-18 发布于广西

孙中山病逝之后,袁世凯的儿子送来了一幅挽联,文采斐然,颇有深意。

一副特殊的挽联

1924年12月,孙中山到达天津,此时的他已经身患肝疾,身心俱疲。

抵达天津的当天,段祺瑞派代表许世英、叶恭绰前来迎接。

孙中山怒斥道:“我在外面要废除那些不平等条约,你们在北京,偏偏要尊重那些不平等条约,这是什么道理呢?你们要升官发财,怕那些外国人,要尊重他们,为什么还来欢迎我呢?”

当晚,孙中山肝痛加剧,从此卧床不能起。

图片

31日,孙中山扶病入京。

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随即由广州移到北京。

但这时,孙中山的病情日益恶化,“全肝坚硬如木,已成肝癌”,“断为绝望”,医治乏术。

1925年3月12日,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代伟人溘然长逝,终年59岁。

全国人民对孙重山的去世极度悲痛,各地隆重举行了追悼活动。

孙中山逝世之后,各界人士先后题了不少挽联,以寄托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哀思。

所送挽联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楹联史上是空前的。

据孙中山先生国葬纪念委员会编辑的《哀思录》记载:自孙中山逝世到4月1日的二十天中,北京治丧处收到挽联共五万九千余副。

实际上比这还要多,海内外敬献的挽联大约有十万副。

送挽联的有各党派领袖、各界名流、社会贤达、失意政客、新老军阀、海外赤子、国际友人、工农商兵学,甚至有逝者的敌人。

以艺术风格看,浩如烟海的挽联笔法生动,活泼新颖,联想奇特,用典纯熟,庄重雅正。

这些挽联烘托和渲染了悲哀的气氛,使人感到悼念者与天地同悲、与日月共挽的哀痛之情。

有个令人出乎意料的人也给孙中山送来了挽联,那就是陈炯明。

图片

当时很多人建议拒收,治丧委员会经过反复磋商还是收了,把它悬挂于挽联末尾不大显眼的地方。

挽联云:唯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友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护法战争后,陈炯明受到孙中山的赏识,提任他为粤军总司令陆军总长、内政部长等职。

对此,陈炯明感恩献德。

但当他的两广“皇帝”梦未能得逞时便反目为仇,竟然于1922年6月在广东发动兵变.炮轰观音山总统府,欲置孙中山于死地。

陈炯明是晚清秀才,颇会舞文弄墨,挽联的用意是十分明了的,其目的不过是为自己的叛变行为辩白而已。

不过陈炯明的挽联不是最引人注目的那一副,最吸引人们目光的,是袁世凯之子袁克文送来的挽联。

图片

而袁克文为孙中山所写的挽联,也是他本人政治联中最为著名的一副。

在民国初建的前几年当中,袁世凯和孙中山就像是一对较力的斗士,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换取他逼迫清廷退位,袁世凯却背叛民国。

不得已,孙中山又领导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讨袁。

后来袁世凯居然利令智昏,企图让已经灭亡的封建制度死灰复燃,公然称帝,最终在举国声讨之中气绝身亡。

袁世凯死后近10年,孙中山病逝。

孙中山是民国的创立者又是他父亲的对手,作为后人,袁克文的挽联怎样写颇费周折。

袁克文本人虽然并不赞同帝制,但是作为袁世凯的儿子,秉承孝道,他却不能直言父亲的过错。

不过,袁克文也曾经写过一首诗委婉地劝诫过袁世凯。

诗中写道:“乍著吴棉强自胜,古台荒槛一凭陵。波飞太液心无住,云起魔崖梦欲腾。偶向远林闻怨笛,独临灵室转明灯。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图片

第一句“吴棉”实际是暗指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帝制的革命成果,因为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古为吴郡,故称“吴棉”。

意思是告诉袁世凯:“你当大总统这个问题,天下人的看法不一,反对的声音也很大,这个时候中国究竟向哪个方向走还不是很清楚。帝制刚刚被推翻,你怎么能逆历史潮流而当皇帝呢?”

第四句,“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这句话指的是越向上走风险越大,越向上走危险越多,正所谓“高处不胜寒”。

袁克文实际上是以此来劝告袁世凯不要走向至高无上的地位,应该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和回旋的余地。

很遗憾,袁世凯非但没有听进袁克文的劝告,反而命令人将袁克文看管起来,终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做了八十三天皇帝梦之后,在众叛亲离、万民声讨中抱恨而亡,成为历史的笑柄。

但从这一首看似委婉其实处处都击中要害的劝诫诗中便可以看出袁克文的才气。

而在给孙中山挽联之中,袁克文的才子之气表现得更可谓是淋漓尽致。

挽联写道:埏遂近明帝故陵,自有江南供俎豆;史迁作霸王本纪,不教成败论英雄。

这副挽联之所以如此为人所称道,甚至成为袁克文政治联中最著名的一副,皆是因为其中用典甚多,而且十分恰当,还饱含深意。

图片

细细解读此副挽联便可知。

“埏遂”就是墓道,在给孙中山的挽联中指的是中山陵;“明帝故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孝陵和中山陵非常的近,只有1.6公里,步行走过去都非常方便。

“俎豆”指的是俎和豆,这里的豆可不是食物,这两样东西都是古代祭祀和宴会的时候,用来盛放肉类等食物的器皿,也可以用它们来泛指各种的礼器,这两样器皿出现在文章里时,还可以引申为祭祀崇奉的意思。

这幅楹联据说还有一个“江山”的版本,著名作家梁羽生就此发表过精彩的评论。

梁羽生认为,是袁克文故意用“江南”而不用”江山”,是为了压低孙中山的身份。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本没有作成皇帝,但司马迁的《史记》却将他列入了“本纪”,袁克文用他来比孙中山领导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却未能坐成江山,事业未得圆满成功。

虽然说后面紧跟着“不教成败论英雄”但贬低之意是清晰可见的。

这种故作模糊的笔法,使挽联含蓄且合乎他“皇二子”的身份,一箭双雕。

但梁先生对此深表惋惜:“惋惜他因为是袁世凯的儿子,至以辞害意,既失掉正确的历史评价,也减弱了该联的艺术性。”

图片

和梁羽生一样,认为这副挽联含有“褒袁贬孙”之意的不在少数。

他们对“江南”二字也有所解读。

这些人认为,第二句的“江南”就是理笔。

如果是用“江山”那就合乎情理,因为“江南”的意思是一隅,“江山”才有大统之意。

把“江山”用成“江南”绝对不是袁克文的疏忽,更不是袁克文的败笔,反而是他故意而为之。

袁克文是隐用了袁世凯曾经说过的“北方政府才合乎法统,孙中山在珠江开帅府,只是南方的割据”,不承认孙中山是正统的全国元首。

还有末句的“不教成败论英雄”,可以理解为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

也可以说是袁世凯恢复帝制的失败。谁成谁败,暗含用意。

他们认为,袁克文用这种笔法,说明他毕竟还是袁世凯的儿子。

不过也有人不赞同梁羽生和持“褒袁贬孙”的人的这个观点。

有人认为,从下比“不教成败论英雄”来说,上比的这个词只能选择“江南”,否则才既不符合“皇二子”的身份,又失去联意的统一性。

作为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其实送孙中山挽联时,地位显得确实十分尴尬。

不过袁克文却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种,像袁世凯一样对于权力地位有着很大野心的“皇子”,相反袁克文其实是一个风流才子。

图片

不一样的“皇二子”

袁克文,乃一代枭雄袁世凯第二个儿子,为袁世凯的三姨太朝鲜女子金氏在汉城所生。

袁克文从小便对政治不感兴趣,厌恶功名,不好好读书,只喜欢扎女人堆。

不过,对政治不感兴趣,但是袁克文的文学造诣却很深,他天资聪颖,诗词歌赋和书法都精通,对古玩也很感兴趣。

据说袁克文十岁的时候就能自主写文章,少年十六岁左右所留下的诗词中透露出来的才情更是令人惊讶。

袁克文的老师方地山是很有名的钱币学家,更是他的亲家。

方地山是一个文人,所以对袁克文的才气非常地欣赏,二人常常凑在一起舞文弄墨,也留下了不少佳作对联,不过更多的是妙手偶得的小对联。

有一天,方地山请袁克文到家中做客,下人端上来一盘西瓜,正在吃的时候,方地山突然出了一个上联:前思后想,看左传书往后翻。

图片

袁克文也没有让方地山失望,顺手拈来: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往东甩。

此对之佳,让方地山连连叫好。

而袁克文的对联,也是属于其贵族公子哥生活的一种点缀。

少年时袁克文就出入青楼,成年后更是广征北里,遍采名花,所以其实他的对联大部分是写给那些女人的。

但这种红粉联写多了也不影响他能给孙中山写出那样精彩的政治挽联,这都是因为袁克文本就胸有大才。

作为一个文人,又是一个风流才子,袁克文最爱做的事情也是游山玩水、与人诗词唱和。

袁克文前往游历的地点最多还是集中在北京、天津和上海,不过江西江苏、河南河北也是他常去的地方。

与袁克文诗酒唱和的,多是当时的文人雅士。

袁克文从小开始便流连花街柳巷,与历代的大文人一样,结交了许多红粉知己,也愿意为她们写诗,与她们唱和。

其中一人的诗词和容颜让袁克文惊叹不已,她就是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

这位曾任《大公报》编辑、北洋女子公学监督、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校长的女子,对袁克文的文字颇为欣赏,二人留下了不少唱和诗词。

除了喜好诗词歌赋,袁克文还极爱好古籍收藏,包括字画、古玩、印章、古物、邮票、香水瓶等,但主要是钱币。

收藏的钱币多为珍品,如王莽时代的布泉、铅泉、银泉,太平天国时期的纪元银锭等。

他的书法造诣也很高,师承津门大书法家严修,真、草、隶、篆都极为精通。

说袁克文是袁氏家族的另类人物,不单单是因为他风流才子的身份,也不不仅仅体现在生活上的奢侈与放纵,而在于他没有政治诉求,反而处处与自己的家族作对。

另一方面,他还有一-副好心肠,似乎比袁家其他人更能分清大是大非。

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前夕,时有女革命党往京城运送武器,案件破获之后,女革命党一直指认唐继星是幕后主使。

图片

唐继星是国民党天津支部的负责人,因为反清被关押了一阵子。

袁世凯收到消息之后,便命令密探搜捕唐继星,不过当时唐继星却丝毫没有察觉。

唐继星和袁世凯的公子袁克文是多年的好友,但却不是因为政治相识,而是在青楼认识的。

袁克文和唐继星常常在一起喝酒,还阴差阳错救过他一次。

那天袁克文醉得不省人事,坚持要唐继星送他回家,出门时看到四周有警察,也没有多注意。

第二天袁克文酒醒,有人告诉他袁世凯正在抓捕唐继星,昨晚差一点唐继星就要下狱,还好他和唐继星在一起。

直到这个时候,唐继星革命党人的身份才被袁克文知晓。

不过袁克文却没有因此断绝和唐继星的关系,还处处维护唐继星,甚至写信去警察局为他求情。

就这样度过了平静的一个月。

这天唐继星又和袁克文一起喝酒赌博,突然有人来报门外来了很多警察。

袁克文立即警惕起来,告诉唐继星今晚不要出去了,来自己家里。

军警见袁克文与唐继星一起上了马车,只好放行。

图片

到了日租界,袁克文要唐继星立即离开天津,并吩咐仆役买好去上海的船票,连夜送对方登船脱险。

对于袁克文对唐继星的帮助,曾经有人问过袁克文,唐继星是对抗袁世凯的,袁世凯可是你的父亲,你怎么还救唐继星?

袁克文给出的回答是:政治是公事,友谊是私情。虽然不可以私废公,也不能因为政治而妨碍友谊。

但让袁克文没想到的是,后来唐继星的行踪居然是自己的兄长举报,最终唐继星还是被抓了,送至北京执行枪决。

袁克文无心参与“夺嫡”之争,可耐不住他的兄长袁克定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

袁克定得势之后,袁克文自然度日如年。

袁克定疑心病大,决不肯轻易放过,处处与他为敌,在外放出风声,硬说克文想当太子,故意触怒父亲袁世凯。

后来又借宋教仁上海被刺一案大作文章,硬将恰巧在上海的袁克文诬为凶手,挑起国民党人与袁克文的对立,欲以其首级祭宋。

图片

袁克文不是袁克定的对手,自然恐惧不安,非但不敢再言政事,只得称病闭门不出。

为避煮豆燃箕之悲剧发生,袁克文只得在袁世凯“登极”之后,仿清朝旧制,请行册皇子例,甘居第二为“皇二子”,以释袁克定心头之疑。

袁克文还刻铸“皇二子”章,所有字画及需用图书之体,统统钤以此章。

袁克定见了,疑虑才逐渐消除。兄弟争储之事,总算了结。

其实,袁克文是袁世凯子女中唯一坚决反对他称帝的人。

筹安会宣言刚刚发表,袁克文就邀好友方地山、梁鸿志等人小聚,商量揭露筹安会阴谋、反对帝制的计划。

不知谁向袁世凯告了密,第二天清早,袁世凯将克文召去,说有人举报他与乱党勾结、反对政府。

这可让袁克文吓了一跳,还好他稳住不慌乱,才在袁世凯面前躲过一劫。

原来,告密者为梁鸿志,此人本是筹安会谋士,却又与反筹安会人士凑在一起,以便获取情报。

在家中过得不顺心,更对政治没有半点兴趣,所以朝堂他是混不下去的,不过袁克定在江湖却是风生水起,也是因为他广交善缘,到落魄时才有人肯拉他一把。

图片

他一生广交朋友,三教九流、达官贵人、风尘女子,应有尽有。袁克文喜欢与人拜把子、结金兰。

官场上有辫子军大帅张勋、曾任直隶总督的张树声,菊坛上有孙菊仙,文人有易实甫、步翔棻,小说家周瘦鹃、周南陔等。

其中有些人是与他父亲作对的,如周南陔,有些人比他年纪大出很多,如他父亲的幕僚步翔棻,比袁克文长一辈,孙菊仙比袁克文整整大50岁。

不过袁克文却是个有骨气的人。

袁家落难之后,有人愿意伸出援手,但袁克文却不想开口问人借钱。

好在袁克文写得一手好字,在上海常常无回家路费时,他便登报卖字。

由于袁克文名气大,字又确实写得好,有时一天卖光四十余幅字。有了钱之后他又不想回家了,等到钱花光了,又重新卖字作回家路费。

袁克文晚年是潦倒的,但却怎么也改不掉那个少爷习气。

1931年正月,袁克文染上猩红热。

本来病情已经有了好转,但袁克文实在是公子秉性,根本忍不了清苦的生活,又跑到长期包租的民国饭店与一个叫小阿五的旧相好喝花酒。

袁克文享乐完了,到家就旧病复发,于3月22日当晚不治身亡,终年42岁。

图片

历史的洪流

尽管袁克文并没有觊觎政权的心思,对政治更是丝毫不感兴趣,但是他却是袁家人,是袁世凯的儿子。

这个身份注定袁克文不能过上他想要的风流才子、闲云野鹤的生活,袁家到台,处在历史洪流中的袁克文,他的人生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影响。

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