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空里的游子吟——评《从太空看地球》

 12345csdms 2022-08-18 发布于湖南

汪冰 天文在线 2022-08-18 22:29 发表于云南

本文作者汪冰,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知名书评人,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初评评委。

你有多久没好好地端详过自己的母亲?

你又有多久没仔细地打量过我们的地球?

对于很多人而言,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以天计算,而后一个问题的答案,却要以年来计算,甚至有人一辈子都没来得及好好看清我们生活的星球。正如作者克里斯·哈德菲尔德所说,“地球的绝大部分地方都已经被绘制在了地图上,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讲,我们对这个唯一家园的了解还寥若晨星。” 在这颗蓝色的行星上,万物生长,我们 “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地球是我们的故乡,更是众生的母体,我们身上的每一颗原子都来自这颗星球,离开她的怀抱我们无法长期生存。作为一份发自太空的邀请,本书邀请每位地球之子踏上了解母体的归途。

图片

我们最思乡,最想念母亲的时候,往往也是离家最远的时候。在离地面约400千米的太空站,加拿大著名宇航员克里斯·哈德菲尔德完成了2597次绕地飞行,拍摄了45000多张不同角度和时间地球照片,其中148张被精心挑选成书。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影集,它是地球母亲的相册,也是一位太空游子对故乡的礼赞。作者在书中感叹,“(我)也被那些地球上最严酷、最令人生畏的地方从太空中看起来却是如此美丽这个事实感到惊讶”。也许只有在太空中,我们才能发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类的好恶并不是衡量万物的唯一尺度。宇航员视角对我们的最大启发之一就是,地球不只为了我们而存在。

图片

克里斯以他充满好奇的有情之眼俯瞰着自己的家园,从延绵不绝的阿拉伯半岛红色沙漠到哈萨克斯坦雪与煤的黑白画卷,从中国东海的点点渔火到凌晨3:45分灯火辉煌的曼哈顿,带着孩童式的俏皮,他还发现了像鼻涕虫的中国大罗山,像蜗牛的印尼乌克瑙礁,像小狗头的马尔代夫群岛……也许有人会问,这些闲情逸致与我何干? 科学提供了四种让人获得内心满足的方式:好奇的探索、深入的思考、带着敬畏的欣赏和投入的实践。阅读此书,至少让我们获得了前三种满足,而这些都与“占有”无关。当消费主义甚嚣尘上,购买代替了珍惜,贪婪驱逐了节制,我们更需要从简单而质朴的存在中体会美好的能力。这样的地球之子不再从对母亲的攫取中获得快乐,而是单纯地享受在一起的时光,对了,这种能力还有一个名字叫 “爱”。

图片图片图片

当然,一本关于地球影像的书,如果只有明信片般的美好情景,那无疑是片面和肤浅的。克里斯在空间站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他在伊朗某处拍到了一座桥,这座桥的一端连接的是一个巨大的陆地石块。他的困惑是,为什么要为了这块儿看上去没什么生机的大石头造一座桥呢?对比之前的卫星图片后,他恍然大悟,原来这块大石头的周围曾是一个大型盐湖,这里曾是火烈鸟和其他候鸟的栖息地,但是因为人类活动加上气候变化,湖中90%的水都已不复存在,岛变成了连着陆地的大石头,而候鸟和游客也难觅踪影。这样的画面在书中并不罕见,作为宇航员的克里斯以他在太空的亲身感受告诫我们,“我们是多么渺小,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渺小得多。对我来讲,这并不是什么吓人的想法,反而能够帮助我们矫正存在于人类这个种族当中不可避免的狂妄自大的本能,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在这个美丽、神奇、坚强而脆弱的星球上的时光。”关于太空的知识不仅是丰富了人类的科学宝库,更是避除人类中心主义的良方,正可谓“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图片

宇宙一直按自己的规律运转着,而人类也许只是匆匆过客,和我们一起行进的队列中还有众多的地球之子,比如其他的物种甚至我们谈之变色的病毒。2019年,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提出了“同一星球、同一健康、同一未来”的口号,强调人与动物和环境的相互依存,因为越来越多的新型病毒来自人类对其他物种生态环境的入侵和破坏,我们的母亲病了,我们的同胞病了,人类自己也难逃厄运。在我们协力对抗病毒的时候,更需要全球生态视野和格局,更需要能心怀万物的未来主人翁。一本关于地球母亲的图册,若能启发读者关注这颗坚强又脆弱的星球,关注与我们同在的各物种同胞手足,也可谓善莫大焉。

图片

写到这里,我想也许我们都应该花一点时间,对这颗载着我们以29.785公里/秒的速度绕日公转,供给我们休养生息却从不期回报的行星致以敬意。地球就像一位爱得深沉的母亲,不言不语,就在那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所幸游子回家的路只要开始就近了一步。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