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云 | 雷池初冬行《乡村振兴我在场》

 Jennifer鲍子贤 2022-08-19 发布于广东
 

作者简介:

姚云,望江县人民检察员
雷池初冬行

姚 云

参加作家协会采风活动算是第一次,还是市一级,主题又是“乡村振兴我在场”时下最热点的话题,机会非常难得。10月28日,安庆市作协报名接笼后就一直忐忑不安,心里一点底都没有。虽说,平时涂鸦点,但能摆到台面上的纯文方面的东西并不多,主要是以自身专业的侦查纪实、调查研究、检察征文为主,特别是记人记事通讯报道、新闻写作较多些。这次好在有田荣这个亦师亦友兄在一起,多少坦然些。

望江,古雷池所在地,是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典出之地。在这片热土地上,去年4月29日脱贫摘帽,甩掉了“不是贫困县”的贫困县紧箍咒,迎来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时光。这次市作协组织的“乡村振兴我在场”作家采风活动,有望提升望江形象,助推乡村振兴大业。11月的初冬,望江小分队作家第一站就来到了长岭镇。望江领队、市作协秘书长杨勤华做简短动员,并分类按工业、农业和文化等四个组自愿结合分组采访,田荣老师、黄彤彩和我同为一组,属涉农这块。出征前,大家在“安庆市作家协会乡村振兴采访小分队”旗帜下合影留念。

镇里安排文化站的小金作为我们小组的向导员。在赤湖村陈家大屋望江龙腔第四代传人黄梅戏老艺人陈玉培家,眼前的老人八十有余,但精神矍铄,说话中气十足,当说起望江黄梅老艺人龙甲丙、宣秀玲、肖玉珍等前辈更是侃侃而谈眉飞色舞,那可都是他师姐师兄。聊到近些年望江草根黄梅戏班子,徒子徒孙辈更是满天下,周边乡镇村培养的黄梅艺人数也数不清,为传承黄梅戏这一古老戏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应我们之邀,老人现场清唱了一段,有板有眼,声形并茂,看不出是一个年已八旬的白发老人,随行的小金当即拍录视频,很有些韵味。

依依不舍告别老人,我们来到了陈家老屋中心村,理事会几名负责人早已等候并热情接待我们。小小的屋场比城市的小区还美,这里有大自然的水、大自然的山,更有大自然的山清水秀。令我记忆较为深刻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上镌刻近百人的姓名,是个功德碑,有捐二三千,有赠三五万,最大的一笔10万元,白底红字非常醒目。负责人介绍说,屋场人心比较齐,只要有号召,大家都会积极响应自愿捐赠,决不搞强迫,示范点就是靠村民捐赠建成的。置身这美丽田园的大自然中,远离城市的喧嚣,人们真难想象到还有这么清静的田园,真应了那句:小桥、流水、人家。我想,这就是人居环境整治的最大成果吧。村庄换新颜。

行程匆匆,一行人又赶到——武昌湖畔的龙山村,这是个由原龙山、胜利、枫岭、伯跃四个小村合并而成,以传统农耕为主,现有63个村民小组1750 户7100人。辖区内据传有汪公庙古刹、龙堪风光、赤湖浴日、孝子暮田等八大景观,是个人文底蕴较深厚的村落。由于年代久远,有的只是传说,找不到具体的位置,有的是似而非,其中汪公庙古刹,看似有些许败落,只见一名老人还在蹲守,据老人说香客不多,只有初一、十五或某些人家办大事喜事时,才有人前去烧香拜佛,平时很是清静。站在门前,就能远眺一往无际的武昌湖风光,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随行的该村党总支书记叶应和介绍说,这两年,新建了景弘、烁丰两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其一是肉牛养殖场,其二是辣椒产业基地,创办人都是长期在外打拼多年回乡创业的本村农民,很有思路、很有作为。

养殖场里,一头头健硕的安格斯黑牛正在悠闲地吃着草料。负责人陈海良介绍,2020年投入资金300万元,建起了牛场,从国外引进了50头安格斯牛和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是英国古老肉牛品种,牛肉营养丰富,口感自然、柔嫩、肥美,有“肉中之王”的美誉。而西门塔尔牛,最大的特点就是生长速度快,平均18个月左右就出栏,一头牛最低能长上1800斤,最高达2000斤。除了饲料和人工等的费用,一头西门塔尔牛纯收入在4000块钱左右。

“基地才刚刚起步,是边建设边养殖。现已建一个牛棚,养了50头牛,雇佣固定工人10个左右,临时工20个左右。计划建7个牛棚,一个牛棚计划养200头牛,也就是至少可以养1400到1500头牛,带动周边1000多户。”正在喂料的村民周冬伢说:“我是脱贫户,自从建了牛场,我就在这里上班了,年收入3万多元钱,算是有了保障。

与养殖场临近的辣椒基地里。负责人叶进良正带领工人们在紧张的忙碌着,采摘、分拣、去柄、装框等各道工序有序展开,仓储棚内一堆堆红色的“小山丘”拔地而起,蔚为壮观。

据老叶介绍,2020年12月,注册资金300万元的烁丰农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引进国外印尼辣椒品种“烁丰1号”,一次种植面积240余亩。“3月份苗种栽种后,只需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进行采摘上市。"烁丰1号"是单季产品,亩产量3000到3500斤,每斤销售4元左右,根据市场行情最高每斤可售4.8元。除去管理成本和人工费用,每亩纯收入在1500元。”2014年,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老叶,现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务工,采摘高峰时节,一天要用工近200人采收,人均工资80元。

谈到今后企业发展前景时,老叶说:“以后主要是想往深加工方向发展,建设育苗基地、生产包装车间、冷藏和收购车间,形成一条龙的产业链。”“并因地制宜实施统一种苗、统一种植、统一农资采购、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销售五统一机制,探索打造生产基地+工厂深加工发展模式”。目前起步阶段该合作社与安徽蚌埠赟昊农业技术公司合作,从技术、种子、收购等方面全方位争取支持,特别是收购这块,以订单为主,有个最低收购保底价。

落户回乡创业,得到了该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倾注了村“两委”的心血。叶应和说:“村里主要是帮助企业流转周边土地做好服务,帮助企业带动农户入股种殖、养殖,利用本地资源,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产业兴旺。”“今后还要吸引更多在外创业的家乡能人回乡为桑梓造福”,书记又补充了一句。是呀,乡村振兴,靠的是本地资源、能人,更要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和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坚强的村“两委”领导班子。告别之时,叶进良送我两瓶自产的“小米椒酱”、“小米剁椒”,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产品。礼轻仁义重,我欣然接受了,并说,一定为你的产品做宣传。

是呀,现在的农村真好,农人真幸运,遇到了新时代大好光景,有了施展拳脚的大舞台。

第二天采访点是雷池乡。晚上零星小雨到第二天上午大雨一直连绵不断,相较于头天长岭之行,气温骤然下降了好几度。因为头天已提前做了安排,大家在政府门前拍了个合影,就各自奔赴采访地。我们这组是到青草湖社区。社区胡书记接待了我们一行人。他介绍说,社区成立于2010年6月,是全县最年轻的社区,是由原青草湖农场、青草湖渔场两个改制企业和建农渔业队组成,有373户1189人,耕地面积不多,主要是以鱼塘精养、捕涝队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原本安排的几个点要去实地看看,因雨势太大,没去成,只好放弃。随行的县文联挂职副主席张巅说,下次再去做深入采访。

原定采风活动已圆满完成。午饭后,热心的田老师说,下午还有时间,来一趟也不容易,又邀请市作协几名作家去太慈镇看看。杨秘也说,让我同去。碍于情面,只得凑个数。好在天已放晴,但气温仍较低。我和杨秘坐在县供电公司吴大伟的私车上。一路上,我们彼此聊着。别看小吴年纪不大,可早就是个文坛老把式了。他较早就参加了供电系统全国文联,算是老会员了,他的散文、小说、诗歌等作品都写得挺好的。是个挺谦虚、很有作为的年轻人。说话间,就来到了红庙村史家柳中心村,这是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被作家田荣称之为“城郊有处后花园”的地方,还真如此呢。史家柳屋场中心村的建设,拆旧拆危30余处60余间,污水沟渠塘堰进行了大力整治,其中道路硬化2600米,新增及改造绿化面各5600平方米,实现了村庄美化绿化。等等这些,得益于一名年仅40岁的农民企业家---史结胜。只读过小学五年级,13岁时便随师傅学手艺到江浙沿海城乡务工做瓦匠。二十多年间,先后做过泥瓦工、开过饭店、做过海鲜生意、当过工程承包老板……通过摸爬滚打、吃苦打拼,累计积攒起数百万元家资……。这些年返乡后,听说家乡正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就思考着怎样回报家乡。他将自己的想法和父母、妻子一说,得到了支持,决定个人捐助建设乡村示范点,并递交申请,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党组织作出郑重承诺。说到做到,他积极协调购买砂、石、水泥等原材料,同时身先士卒靠前指挥,边设计,边指导,安排工人与施工机械投入施工,植树绿化、路灯安装、道路沿线美化、亮化等,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点赞!这是我第一次见小史,不善言词,但觉得精明强干,是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如果这样的人多些,再多些呢,我们的乡村振兴不就振兴得更快了吗?

“桃花岭上新家园”的桃岭村,是我再一次的到来,每次感觉都有新鲜好奇之处。原任书记现任第一书记的余正才,现还兼任着镇党委委员,早就是熟人了,也多少听到他的乡间传闻:是个能人,是个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当家人。早已闻名遐迩的美丽乡村示范点桃岭村,率先走在了全县乡村振兴的前列。换届后的村“两委”,新任书记余结飞继续举起这面旗帜,带领村民不断继续向前。据了解,该村是以冬桃种植闻名,史上也有元代理学家王幼学,史称慈湖先生。清代光绪已卯科进士陕西、湖南巡抚余诚格等名人辈出。我们一行人来的当天,《安庆日报》视点专栏做了专题报道“桃花岭上好风光”,果真如此,来一来身临其境,听一听介绍百感交集,常见常新,别有一番风味,别有一样体验。在荣誉栏里,大大小小不同样式牌匾鲜艳夺目: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第五届安徽省文明村镇名录、第一批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这大大小小的荣誉背后,有多少人为之付出的艰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初冬时节,日短夜长,又是雨后,日子显得太短,天空就阴暗下来了。原本还准备去郭河村莲花塘中心村、九龙村徐家前屋中心村等地去看看,这次不能成行算是遗憾,只待留到下次找时间再去吧。

短短的两天行程,充满着惬意和快乐,心灵深处一次次受到冲击和震撼。眼里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亲身体验的,各种各样信息交织在一起东西太多,但囿于个人能力所限,有失偏颇,只能是略微表达抒发心中的一点感怀,也算是对这次活动的谢意吧。

是的,乡村振兴,人人有责。作为一名市作协会员,用手中的笔墨去讴歌、用滚烫的心灵去抒发,乡村振兴是时代的需求、人民的需要,更是一曲曲“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赞歌。看到新时代新农村日新月异的时代嬗变,这不仅仅是一次采风活动,更是学习的机会、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

这样的采风机会或许会多些、更多些,让我们共同拥抱明天吧。乡村振兴,我们来啦。


诗社介绍:

《雷池诗社》是一款面向社会的媒体平台。力推原创,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体裁不限;力呈精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刊发亮点稿文;力飨读者,精心打造平台魅力,竭力为读者服务。《雷池诗社》是成就诗人的摇篮,是大众娱乐的天地,是文学爱好者的乐园。


编辑团队

总编:初畔池 责任编辑:子贤  欣悦  文成

审稿:初畔池  子贤   版面设计:子贤 



特别声明:

来稿要求内容健康,原创首发,有标题、正文、作者简介(含图片)等。若文稿抄袭,文责自负。切忌一稿他投。


【 精 彩 链 接 】

姚云 | 从学生防溺水想到的.....

姚云《聚焦高质量,检察新作为》
雷池诗社||姚云《我在检察院里的三段特殊情》
从“退一步海阔天空”想到的......||姚云
雷池诗社||姚云《文明城市是靠人的素质提升的》

雷池诗社||姚云《我们与检察一路同行》

井冈行||姚云

雷池诗社||姚云《我的“家风、家训、家教”观》

雷池诗社||姚云《父亲祭》

雷池诗社||姚云《追忆我的母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