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家宏:中小学教师应对青少年问题的8个策略

 长沙7喜 2022-08-19 发布于广东

来源:沈家宏心理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到底是什么?

他们身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老师们又能从上述的这些分析中得到哪些辅导策略?

希望你能从本文中获得一些应对青少年问题的启发。



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和问题成因




我们想要解决好青少年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是什么样的,我们才能看到问题背后的需求,才更能明确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把他们想要的关系给到他们。
 
高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后阶段,正经历着脱离父母的心理断乳期。随着他们身体的迅速发育,他们心理发展特点也会产生如下变化:

①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成人意识和性意识”。

②所追求的关系特点是“平等、自由、尊重、公平、民主”。

③和成人一样,他们需要通过上述这种关系,来满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的各种需要,比如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重要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


(小编在这里就意识到了一点:

虽然他们的各种意识和需求变强烈了,但是他们的感情表达却开始变得内隐。

也就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很活跃,内心需求也丰富,但是却不向父母,不向老师,不向外界进行明显的情感表达了。

“诶,咱都长大了,得稳重,有事得能憋着,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这个心理发展特点就会阻碍父母和孩子的相互了解,阻碍老师和孩子的相互了解。

在这种阻碍下,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到孩子心理发展的需求,我们就很难给孩子提供好他们在关系中想要得到的东西,去满足孩子们的需要。)


如果孩子的需要通过正当的途径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满足需要,来寻找自我,如网络成瘾、校园暴力、过早恋爱、抽烟喝酒等等。

所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孩子会通过问题来满足需要,通过问题来寻找自我。

你可能会觉得,“有那么严重吗?”是的,就是会有那么严重。

举个例子,我们会发现,疫情来了之后,抑郁在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发生率增加,儿童青少年的抑郁问题变得更突出了。

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看到,疫情后父母和孩子接触的时间变多,学校的很多课程也都变成了网课,学校和老师对孩子学习的监管就弱了,那么这个时候主要是父母来监管孩子的学习。

父母把老师的职责担了起来,父母的角色就发生了变化,父母消失了,老师出来了,所以这个时候,孩子就突然找不到父母,

在和父母的关系中,孩子也找不到爱,找不到自由了。他们在家里只能找到“老师”,“老师”一天24小时跟着他,孩子们自然是经受不住这个部分。

父母夺走了孩子的学习,孩子对学习的管理已经不再自由,学习变成了父母的事情,学习也夺走了孩子的父母。

所以,无法满足自由需求和爱的需求的孩子们,就更容易抑郁了!

同理,我们可能会发现有些老师可以教育好他的学生,反而比较难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这也是因为这些老师可能把“老师”这个角色带到家庭里面,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做老师,回到家也希望继续做“老师”,想做孩子的“老师”,想做丈夫的“老师”,想做妻子的“老师”等等。

这样,老师的孩子就找不到“父母”,找不到爱,孩子也就很难成长得好。

我们看清楚了这个问题背后的需求后,就更知道要怎么去解决问题了。我们的老师回家后不再做“老师”,要做孩子的父母亲。

图片


教师可以采取哪些辅导策略?




了解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之后,我们可能慢慢就能理解青少年问题的由来是什么,也清楚了青少年的诉求是什么。但是老师们可能还是会疑惑,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具体要怎么做,才能真正帮助与辅导孩子呢?

NO,1

图片

觉察态度


我们需要觉察自己对教育的态度,是不是育才与育人相结合?我们要为国家的未来培养人才,也要把培养孩子成他们想成为的人,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同时,我们也要觉察自己对人的态度,自己相信人是积极向上的吗?相信人是自我实现的吗?相信人性是向好的吗?

另外,我们要觉察对学生的态度,是不是学生想要的平等、自由、尊重、公平、民主的态度,是不是对所有学生都做到了一视同仁?

NO,2

图片

处理好师生关系


老师对待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不求回报的单向关系;是不打不骂的平等关系;是要保护好孩子权利、人格、尊严的尊重关系;是一种榜样关系,教师要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的作用;更是对社会、对家庭、对孩子承担好教育责任的责任关系。

对于以上的部分,可能你会疑惑的是,为什么说师生关系是单向的关系呢?

其实单向的关系就是指我们为孩子付出,但不向孩子要求爱,不向孩子要成绩,要荣誉,不打着集体荣誉感的旗号,来满足让自己脸上有光的需求。

只有当我们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经营成单向的关系,我们才不会因为自己的辛苦付出而向孩子要进步、要改变、要回报,这样更加有助于为孩子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NO,3

图片

避免某些不恰当的行为


①不能通过暴力、虐待、性伤害等形式来伤害孩子。

②不能歧视孩子的成绩、性别、性取向、种族、信仰、性格、能力、外貌、家庭等。

③不能比较孩子。

我们平时会让学习或表现不好的孩子向学习或表现好的孩子学习,这其实就是在进行比较。我们会以为比较了之后,那些落后的孩子就会向先进的孩子学习,结果却恰恰相反。

一方面,在比较中相对落后的孩子会不愿意去学习“别人家的孩子”,另一方面他会更加嫉妒那些好学生,更加对他们心怀不满。

因此,不论是在家庭教育里面,还是在学校的教育中,我们都不提倡将孩子进行过多比较。

④不乱贴标签。

“你是一个不守信用的学生”,“你是一个很糟糕的学生”,“你是偷懒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贴标签。

这些标签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同时更没有办法做更好的自己。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减少对孩子的标签,尤其是负面的标签。

⑤不利用与剥削。

我们不利用职务之便要求孩子或家长为我们提供一些他们的职业资源。

比如,不能让从政的家长为我们提供一些便利,不能让从事股市的家长提供一些内部消息,不能让孩子帮我们做不属于学生所需要做的事情。

⑥不贬低、嘲笑、讽刺、否定、蔑视、孤立、打击学生。

有时候我们老师随口说的一些话语,对孩子的自尊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打击。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从学生时代成长过来的,我们都知道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我们自己的重要性。

比如,如果我们不喜欢某个老师,那么我们就很难把这个老师所交的功课学得好。

所以,我们在孩子面前说的每一句话,做的一件事情,可能都要去注意方式。

NO,4

图片

需要做的事


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给到他们信任、自由、平等、民主、无条件的爱、认可与欣赏,满足孩子们这个阶段对平等、公平、尊重、民主关系的追求。

这需要老师们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实际上,无条件是指我们要对孩子无条件地爱与尊重,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孩子的行为有规则的要求。

如何才能给到无条件的爱呢?

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行为有好坏,但是人没有好坏”。不论你有好行为还是坏行为,我都爱你这个人。

那孩子有坏行为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二步,就是要有规则地要求孩子。我们会制止孩子的坏行为,并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引导孩子,他改正了,下次做对就可以了。

这样我们的孩子就都会有希望成为好孩子,这样的方式也往往能把孩子爱成好孩子,把学生爱成好学生。毕竟,每个孩子都希望他在老师心目中是有价值的。

沈老师经常说,“孩子是信出来的,好学生也是信出来”。

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孩子?我们是不是真的信任他,相信他能变好,相信他能向上发展,相信他是优秀的?

这份相信和信任会决定孩子会成长为什么样子。

相反,如果我们的爱就是一种有条件的爱,这样的爱往往会把学生爱成“坏学生”。

因为此时,我们会把行为的好坏和人的好坏绑定,凭借一个孩子的坏行为就判定他就是个坏孩子,坏学生。

当一个老师眼里有了“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区分之后,老师对待问题学生的态度就会有问题。

老师就会想去整理、想去调教的那些“坏学生”,此时老师自己内在的不满、内在的不屑、内在的排斥等都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给问题孩子的爱就越少。

问题孩子之所以产生问题,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他们缺爱。但他们越是有问题,越缺爱,老师就会越不给他爱。

这样发展下去,老师的问题和问题学生的问题,就都很容易被保持住,离问题的解决就越来越远了。

所以,老师要经常觉察好我们对学生的态度(策略1),并改变对问题学生的态度,一视同仁地给他们无条件的爱,帮助他们去满足爱的需求,帮助他们去找到自我,才能解决掉学生的问题。

NO,5

图片

需要掌握的技术


想要应对好学生的问题,教师需要掌握好换位思考、共情、资源取向、接纳、真诚、合作的技术,老师的个人成长也是必不可少的。

你可能会迷糊“诶,那个共情和资源取向技术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之前没怎么听说过呀?”

共情技术其实类似于进行换位思考,是心理咨询中极其重要的,也是比较难理解透彻的一种技术。

而资源取向技术,就是去看看孩子的优势,看看孩子的资源及长处。再坏的孩子都有他的长处。

当我们不断地通过资源取向给够孩子存在感,价值感,成就感,孩子的优势的部分就会越来越多,就会慢慢地覆盖掉那些不好的部分。

但是我们可能会觉得很难做到资源取向。因为我们中国人倾向于问题取向,也就是喜欢“查缺”,喜欢看不好的地方,以为把这些不好的部分改掉,好的部分就会到来。

而实际上,我们越关注缺陷,缺陷就越会一直牢牢地固着在那里。

NO,6

图片

具体问题处理


掌握了技术后,我们还要学会如何运用技术处理好这7种具体问题:学业问题、社交问题、抑郁问题、成瘾问题、拖延问题、早恋问题、考试焦虑。

NO,7

图片

学会求助


如果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中遇到了困难,我们要学会向心理老师、同行、上级、家长、社会机构求助,寻求合作,交流经验。

NO,8

图片

如何与家长沟通


在我们和家长寻求合作、进行沟通的时候,我们要用尊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和家长。

毕竟家长也要爱面子,尤其是当他的孩子有问题时,我们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对家庭是一个打击,对父母也是一个打击。

此时我们如何保护好家长的尊严和保护好孩子的尊严就尤为重要。

如果我们依仗自己是孩子的老师,就高高在上,就去教训他,要求他,家长就不会配合。

比如,我们可能会看到,有时候家长不愿意来参与解决问题,孩子也不愿意来解决问题,都说“我没有问题,是老师的问题,是学校的问题,是我们教育制度出了问题!”

为什么家长和孩子不敢承认有问题?

因为家长和孩子可能会觉得,如果承认了我有问题,我就错了,我就是个错的人。

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候孩子没有能力去认错,和他们的父母不认错也有关系;孩子经历不起挫折,经历不起失败,和他们的父母亲难以接受失败也有关系,所以这都是一连环的动力影响。

但这种不配合显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那我们具体要怎么去沟通呢?

首先,我们在和家长谈与孩子相关的问题,与家长相关的问题时,我们只呈现问题,不贴标签。也就是我们对事不对人,不上升到对人的评判,不会说“你们一直都不配合”。

我们就是把问题说出来,比如,“孩子最近上课好像容易走神。”

然后,我们寻求家长的合作与帮助。比如说“我希望你能够介入到对孩子的问题的关注,因为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耐心倾听诉求,对家长和孩子进行共情,向他们表达关爱,共同探索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图片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个部分,希望本篇讲座回顾,能帮助你加深对青少年的了解,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和对策。

祝你和你的孩子都能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前程似锦,所愿皆可达!

如有更多想法和疑惑,欢迎各位在留言区评论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