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 杨坚一生大起大落,一旦掌权后,变得猜忌心极重。 1 杨坚一生大起大落,饱尝卧薪尝胆之苦。 终于公元580年,周宣帝病危,杨坚迎来了改写命运的机会。 在周宣帝病重之前,其实已经派杨坚出任扬州总管,让杨坚发兵讨伐南陈。 但杨坚按兵不动。 杨坚借故“突发足疾”,一直拖着没有出发。 杨坚是不是真的有足疾,无法判断。 但极有可能是个借口,实际上杨坚早已得到皇帝病重的消息,不肯离开京城。 杨坚想篡夺权力,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之前已经暴露出蛛丝马迹。 杨坚出任亳州总管时,就与庞晃探讨过起兵之事,只是时机未成熟。 这次被派往扬州,杨坚又要求同伴庞晃同去,也是私藏祸心。 周宣帝弥留之际,召亲信刘昉、颜之仪来到病榻前。 但周宣帝已经病入膏肓,说不了话了。 当时皇太子宇文阐才八岁,继位后肯定不能亲政,需要确定辅政大臣。 郑译、刘昉素来与杨坚交好,因此力推杨坚以国舅身份辅政。 颜之仪则勾结宦官,想推举宗亲宇文仲辅政。 结果双方都进入大殿,颜之仪、宇文仲看情势不妙,被杨坚当场逮捕。 看这架势,杨坚是带着兵上殿,直接把政敌擒拿了。 周宣帝驾崩,年幼的宇文阐登基,杨坚拜左大丞相。 杨坚一掌权,迅速出手,把北周宗室中五位最有实力的藩王,调回到长安,控制起来。 看到杨坚独掌大权,在外的封疆大吏纷纷起兵,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相继起兵。 匡复皇室,剪除权臣,史称“三总管之乱”。 一时间,北周国土上,各个藩镇,有的响应三总管,有的支持杨坚,形成犬牙交错之势。 叛乱声势浩大,但实际杨坚只用了三四个月时间,就平定了叛乱。 这说明杨坚之前积累的人脉基础,非常扎实,同时对于中央的控制十分坚固。 平定了各藩镇的叛乱,杨坚的地位也就稳固了。 此时杨坚露出獠牙,杀光了宇文家。 可怜当年宇文邕与杨坚结亲,除了长子宇文赟自然病死,剩下六个儿子全部被杨坚杀害。
杨坚浮沉半生,早已切身体验权力的无情,一旦掌控权力,毫不留情,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这与此后杨坚对功臣良佐的态度是一脉相承的,杨坚一生猜忌甚重,这一点也颇为后世所诟病。 2 扫除了中央和地方上的反对势力,杨坚面前只剩下小皇帝这一层窗户纸了。 当杨坚尚在犹豫之时,爱妻独孤伽罗一语道破天机:“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 有了妻子的提醒,杨坚即下定决心。 公元581年,北周静帝下诏,将皇位禅让给隋王杨坚。 杨坚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 此时,距离杨坚辅政,不过八个月而已。 三个月后,杨坚派人害死废帝宇文阐,斩草除根。 反对势力已清除,禅让当然是顺理成章,也未再闻反对声音。 只有皇太后杨丽华,对父亲篡位表达了不满。 之后隋文帝杨坚想将女儿杨丽华改嫁,杨丽华坚决不同意,愿为北周皇室守节。 3 隋文帝杨坚继承了北周的政治遗产,成为天下第一强国。 自然而言,杨坚篡位后目光投向南方,准备完成一统天下的历史任务。 从国力、军力对比上看,隋对南陈是压倒性优势。 隋文帝励精图治,治大军,修战船,全力备战。 其实北周从武帝、宣帝朝,已经把目光瞄准了南陈,灭南陈已经只剩时间问题。 南陈此时是后主陈叔宝在位,耽于酒色,荒废朝政,基本就是躺平了等死的节奏。 公元588年,杨坚派军五十万,展开全面进攻。 在隋军铺天盖地般的进攻态势之下,陈军基本处于懵圈状态。 陈后主开始还准备亲征,大肆征兵,但前线部队基本一触即溃。 开战三个月左右,隋军东线部队就攻到建康城下了。 这时候建康城中还有十万大军,但陈后主精神已经崩溃了,几乎没什么像样的抵抗。 隋灭南陈之战,声势浩大,但波澜不惊,取胜也是实力差距使然。 但隋灭南陈,一统中原,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大分裂,对于中华民族,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杨坚的是非功过,我们下篇再见。 - end -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转发 |
|